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掖古称“甘州”,汉武帝时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因为有黑河水的润泽,张掖在河西古四郡中更显得楚楚动人,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缀述吴正科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西夏袭回鹘,攻拔甘州,至宋景三年,即西夏广运三年(1036),全面占领河西走廊。翌年,元昊升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并置宣化府,凉州置西凉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加紧对河西的经营。至李乾...  相似文献   

3.
汉张掖郡昭武、骊轩二县,因其名称分别与昭武九姓胡和古罗马国(骊轩)之名相同,而备受丝绸之路和西北史地研究者的关注。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考察,拟对二县城址作一新的考证,以就教于学界。一、昭武县昭武县城位置,汉代史籍无载。《后汉书》卷47《梁懂传》记,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懂率军击羌,“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唐章怀太子注:昭武,“县名,属张掖郡,故城在今甘州张掖县西北也”。唐甘州张掖县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城,则汉昭武城当位今张掖市城西北。《晋书·地理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学术编年(上)傅振伦西汉元狩二年(121年)设酒泉、张掖二郡,至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武威、敦煌郡,称"河西四郡"。晋惠帝前(公元后290年以前)敦煌名士晋司空索靖,(卒于太安末约公元3O2年)在莫高窟(在敦煌东南廿五星三危山西)题"仙岩...  相似文献   

5.
汉代张掖郡治得城址新探张民林,李晓卫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河西设张掖郡,郡治张掖县(今武威张义堡)。宣帝地节二年(前6刁)设武威郡,张掖郡治移往得城。曾辖十县一属国,即得、删丹、屋兰、骊、居延、昭武、氏池、日勤、番和、显美和张掖属国。“得”...  相似文献   

6.
总兵高孟     
宋进林 《丝绸之路》2004,(11):58-58
凡是甘州(甘肃张掖)人都非常熟悉甘州城内的“总兵府”和城南的“饮马桥”,却没有多少人知晓总兵府的修建和饮马地名的历史以及它与清代康熙年间张掖籍总兵高孟的一段历史情缘。  相似文献   

7.
张掖     
张掖,古甘州之地。 它的得名。我是从当地电视台正在播映的风光片上看来根由的,是打在荧屏下面的一个小长条:“张中国之臂掖,以通西域,断绝匈奴右臂也(河西一带曾属匈奴右贤王驻牧地)。”这句话的出处,据说在《汉书》,但真正以“张掖”名之,是隋代的事情,依据本诸《辞海》。至于甘州叫法的来历,总之离不开那眼“河西第一泉”。  相似文献   

8.
柯英 《丝绸之路》2004,(3):26-28
张掖城西20公里处有一片沙窝,沙窝中残存着一个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黑水国”,也叫“老甘州”(张掖古称甘州),千百年来,如同一帧岁月深远的古画,悬浮在朝晖日暮之中,诉说着千古沧桑。  相似文献   

9.
西汉骊靬县与犁靬国无关无关刘光华汉代张掖郡之骊县,古代即引起学者重视,重视原因有二,一为其归属问题,一为其得名之缘由。骊县之归属,由许慎引起,他在《说文解字》中说:“武威有丽县”(卷六)。骊本属张掖郡,而许慎言属武威郡,后人在注释《汉书·地理志》或校...  相似文献   

10.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四月萧铣派鲁王张绣领兵攻岭南。钦州刺史宁长真以郁林、宁越之地归附萧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是年隋始安郡丞李袭志于隋末散家财募兵3000坚守城池,萧铣等两年攻打不下。是年,始安郡城终于被萧铣攻破,李袭志被俘。萧铣委李袭志为...  相似文献   

11.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12.
回鹘文是以回鹘为代表的北方突厥语族诸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公元9世纪中叶,漠北蒙古的回鹘汗国(744~840年)崩溃后,回鹘人分三支逃散,一支到了新疆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后来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约850~1250年);一支逃到甘肃河西走廊,并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一支逃到中亚草原一带驻牧。  相似文献   

13.
古代贵州省有两个罗殿国:一是诸葛亮征南中.牍蛮帅济火为蜀军积粮通道、助擒益获有功.受封为“罗殿王”,统治水西一带地方;另一个是在唐朝中后期,彝族的另一支“于失部”首领阿佩‘被唐武宗封为“罗殿王”.统治南、北盘江两岸一带地区。公元548年(南朝梁太清三年),东魏降梁将领侯景叛乱,宁州(今云南曲靖一带)梁朝刺史徐文盛以“勤工”之名调至湖北江陵,彝族结踱乘机占据宁州,出兵进取夜郎郡地,即夜郎山以南地区,管辖夜郎县(今贞丰、册亭一带)、谈指县(今晴隆一带)、漏江县(今普安一带)等地,归顺西魏反梁。迫使梁朝…  相似文献   

14.
“杨状元替主充军”的故事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百年流传,家喻户晓。历史上的这位杨状元,名棋、字用修,号升庵(公元1488~1559年),四川省新都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土第一,累官至翰林修撰。世宗即位,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公元1521年),以“议礼”得罪,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对岁客死异乡。半生滴戍生涯中,去来行役,“往复滇云十四”。多次奔波在川滇黔古道上。明代,从升庵原籍成都平原通去云南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建昌道(亦称零官道)——从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入,渡金沙江以达云南姚州(今姚安县…  相似文献   

15.
公元609年3月2日,隋炀帝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踏上西巡征程。4月3日,他们大猎于甘肃。随后,西上青海,从扁都口横穿祁连山,6月11日,到达张掖郡,召开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使臣、商旅参加的“万国博览会”。  相似文献   

16.
在千里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重镇——张掖。历史上称为甘州,今甘肃省的“甘”即取于此名。它南依祁连山,北傍合黎山。因其富饶、美丽,又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有诗云:“若非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正是那“祁连山顶雪”,才将张掖点缀得美如江南。凡未亲临张掖的人不会相信这里有一块绿洲,而亲临绿洲的人又难以相信它竟在千里河西戈壁滩之中。由于张掖处地优越,天然俊秀,所以引来了许多骚人墨客的吟咏赞赏,经世代颂扬,凝炼  相似文献   

17.
1982年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收文物,发现铜印一枚,现藏武威市博物馆。该印铜质,重50克,正方形,边长2厘米。带纽,鼻纽(图一)。印面刻“临松令印”(图二)白文。据《晋书·地理志》“凉州”条及《甘州府志》卷四载,临松为郡县名,郡、县设在临松山下的南古城(今甘肃民乐县),在甘州(今张掖)“城南一百里,前凉张天锡置临松郡,北凉改临松县。”据史籍记载,从前凉王张天锡(363~376年)在此置临松郡,北凉沮渠蒙逊(401~432年),在此改置临松县,前后约40余年。后凉(386~403年)是否设有临松县,史书无载。又据《宋书·氐胡传》载,北凉王沮  相似文献   

18.
甘州古城素有“半城芦苇半城塔”的说法,此话虽夸张,但张掖塔多,确是事实。据《甘州府志》载:“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是张掖的特有风貌。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塔,千姿百态,煞是壮观。 张掖比较有名的是金塔、土塔、木塔、水塔、火塔。关于土塔,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早先,张掖只有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四座宝塔。张掖城里有个很有威望的姓王的土木工匠,他根据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之说,想在这个美丽的塔城中再增添几分姿色,于是就动员甘州百姓说:“要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就要…  相似文献   

19.
诗意水云乡     
正秋天无疑是甘州(今甘肃张掖之古称)最美的季节。天空澄澈,白云舒卷,微风轻拂,黑河滩上的树林色彩斑斓,大片大片金黄的渲染,映衬得蓝天如华丽的丝缎般润洁亮丽。我又一次陪着朋友来到张掖城区北郊湿地——这两年,这里已经是甘州最亮、最新的生态名片了,似乎每一个来甘州的人,都要从这里开始走进甘州,感受甘州,领略甘州。朋友是第一次到甘州来。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塞上江南的甘州已是"久闻大名",这次过来,正好"百闻不如一见",要  相似文献   

20.
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将张掖市公布为全国第二批38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设部、文化部在历史文化名城报告中对张掖作了如下阐述:“张掖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中部,水草丰茂,物产富饶,因有‘金张掖’之称。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设河西四郡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