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由传统方志向现代方志过渡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编纂了众多方志。民国杭县修志虽为县级修志个案,却也具代表性,反映了时代特点。依据民国杭县修志档案,还原杭县修志缘起及修志的操作过程,分析杭县修志成果及志稿特色。  相似文献   

2.
韦韩韫 《黑龙江史志》2013,(18):30-30,34
<正>民国时期,广西共编修地方志书98部,其中通志1部,县志95部,乡土志2部;今存87部。民国广西方志,继承了清代修志的传统,在志书篇目、内容等方面有所发展,其特点主要是:一、重视民权、民生内容记述民国广西方志,重视记述民权和民生内容。如《钦县县志》(陈公佩、曾传仁、孔繁枝主修,陈德周总纂,庞渊鉴监修,民国36年石印本),在卷六设置民权志,内容包括民权意义可证之古、自秦至清以专制压抑民权、清末假以民权笼络、入民国来民权屡因时局阻滞、近年逐渐伸张民权、成立参议援予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中国修志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地相继开启了新一轮的方志编修工作。民国《上海县志》是上海县修纂的第一部民国上海县志,也是民国县志编修的重要成果之一。从其编修过程可知民国县志编修的大致轨迹:修志议案的草拟、修志局的筹备成立、资料的采访调查、体例目录的拟定、志稿的纂修与草稿的修纂等环节。且民国《上海县志》在资料的采访调查上兼具广度与深度,在体例篇目上有继承创新,展现了民国县志修纂的科学性与现代性,是旧方志向新方志变革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张鹏 《中国地方志》2011,(12):48-52
民国方志类目受到地理科学、西方技术引进的影响,地理类目名称在不断变革,有疆土、舆地、方舆、沿革等。同时,地理类目的子目也呈现出全新的现代内容,使方志地理类目科学性增强。人文与地理的密切关系引起民国方志诸家重视,开始引入实地调查与研究,使地势、地质、气候等现代地理学知识渗入其中,对现代方志的形成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5.
傅振伦与民国方志学黄燕生在中国方志史上,傅振伦先生无疑是一位对现代方志学的建立颇具影响的重要人物。他第一个在高校开设方志学课程,也是最早撰述方志学理论专著的作者之一。民国期间,傅振伦先生主持和参予了一系列重要志书的编纂筹划,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对方...  相似文献   

6.
要重视图在志书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评《恭城县志》正文插图韦爱春旧志书有图,新方志内容丰富,图更不可缺少。记、志、传、图、表、录等构成了新方志的体裁。图是方志中配合文字记述,形象而概括地表达内容的形式,是方志体例中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及民国所修甘肃宁夏地方志中,保留了一些记述甘宁地区民间演剧情况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多,但弥足珍贵,对于研究甘宁风俗民情与戏剧活动的关系,考察民间剧种在甘肃宁夏的流播,探究中国民间戏剧演出史与剧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把它们辑录出来,加以考释,以求教于戏剧学及方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8.
刘翔宇 《中国地方志》2023,(1):24-37+125
官与绅合作修志是我国方志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我国志书编修的一个突出特点,还是我国志书官修的基本样态。民国时期,士绅阶层变迁与分化加剧,并逐步走向衰落,这对县志编修产生了深刻影响:修志倡议形式由双轨向单轨转变,编修组织形式由官绅合作以绅为主向官绅合作以官为主转变,修志体例与内容由袭旧到创新。官与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士绅本身变迁与分化,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到县志编修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掌控上。民国士绅变迁不但影响着县志的编修轨迹,还影响着县志的样貌与特点,演绎着县级方志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余绍宋为近代著名方志学家,由他主修的民国《龙游县志》和《浙江通志》在中国方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先生对民国《龙游县志》推崇备至,在其所撰《龙游县志》序中,将余绍宋与章学诚相提并论。本文对余绍宋先生与方志学的渊源,并对其在民国《龙游县志》学术成就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和民国紧紧联在一起的。他是民国的缔造者和忠诚不渝的捍卫者;到晚年,他更给民国注进了新的内容,力图建立一个驾乎欧美资产阶级共和国之上的新式共和国。诚然,民国的历史延续到孙中山逝世以后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关于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的记载,却是民国档案中最具光辉、弥足珍贵的部分。而孙中山为了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革命事业,一直很重视记述和保存革命史料;在整理和保存民国档案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有益提示。本文就想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鹏 《中国地方志》2012,(11):50-55
方志学作为史学的一支,和史学一样同样受着西方知识系统的逐渐引进而发生变革。方志类目的变化反映了西方知识系统的影响,而方志类目的现代化首先出现在乡土志中,同时在晚清的县志中也出现了反映现代社会的新类目。在编纂实践中,方志编纂者和方志学家在使方志编纂和方志学融入现代知识系统的困难,反映了两大古今知识系统的矛盾,而要将两大知识系统融合,方志编纂采取了如同史学的专门化整理,即将方志学内容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总之,方志编纂不是简单地用新的门类和名称将志料概括和表述的问题,问题实质是一个学理问题,即西方知识系统中的西方学术分科体系在方志编纂中的深化。方志编纂只有运用现代知识系统大类目,来重新归类方志内容,才能使得方志走向全新的社会主义方志。  相似文献   

12.
一、地方志是记述和反映一地发展变化的资料性文献。方志结构随着区域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变,我国方志结构导源于先秦图籍,孕育于两汉地志,成型于《越绝书》和《华阳国志》,隋唐方志直追先秦两汉,宋元方志体例结构趋于完备,明清是旧志高峰期,民国方志可视为从旧志到当代新志的过渡。二、当代方志结构的基本走向是,方志主题受到重视,方志框架内网络化发展,定量记述加强,动态记述手法逐渐推广。三、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区域主体性、资料真实性、编纂科学性、记述动态性语言表达的美学要求以及书写规范性原则,认真研究区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能益多师,因创并举。 我们在《方志学与区域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出力志学的新概念,即方志学应以区域经济和杜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对象;在这种研究中;要以占有一地区全面资料为前提,因而必须依托地方志,以编侈地方志为已任;地方志是记速和反映区域发展的资料性文献,方志学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基础科学.根掘这种新概念的方志学观点,进而阐明方志功能决定结构,结构产生功能的原理①.这就是,社会需要(即反映与研究区域发展的需要),规定方志功能,方志功能影响方志结构;方志不断完善自身结构,提高其功能,以满足社会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方志,反映时代的天翻地覆变化,在记述内容上远比旧志丰富多彩。随着编写经验的积累和方志编纂理论研究的深入,新方志在记述内容上又有一些新的突破,增记社会意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突破。本届修志之初,方志界曾对是否要记社会意识有过争论,持否定意见者居多。主要认为:社会意识是“虚”的、空的,县缺少地方特点,无须记述;社会意识看不见、摸不着,难o.ffe定量分析,无从记述,历代方志在这方面没有先例,如何设置篇目,怎样进行竖写,均缺乏研究和实践,无法记述。主张记述者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改革传统方志、创编新式方志成为客观的需求。其间,志家学从多方面进行了方志变革创新的探索研究,并多有建树,促使在我国封建社会流传千百年的旧方志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不仅顺应了社会的潮流,促进了民国时期方志的发展,而且为今日方志记述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5.
民国方志中的图书馆资料及其价值 --以东北方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廷银 《文献》2005,10(2):254-264
作为兴起于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成为民国期间所修方志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因此,要了解那时中国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民国的方志就是最基础、最可靠的资料来源之一了,而整理并研究这些资料,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和地方志的价值,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里以东北地区的地方志为例,对相关问题试作初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正>"史之为务,必藉之于文"(《史通·叙事》)——这句话不但体现了锤炼语言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更指出了锤炼语言对于史志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说方志语言的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方志内容记述的直接载体,是体现方志资料性的唯一手段,更是体现方志语言风格的重要途径。丰富、鲜明、准确的语言形式是记述史实的基础,而"严谨、朴实、简洁、流畅、通俗"的方志语言的风格,更是对方志编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河南方志共有87种,在体例上,章节体被广泛运用;内容上以求实为原则,时代和地域特色鲜明;思想上,民主与科学性增强,并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受思想和时代局限,这些地方志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大多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编纂者在传统与现代、封建与民主之间摇摆挣扎的世界观。总体来看,民国河南地方志无论是质量还是价值都有超越明清的可贵之处,既体现了近代方志转型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又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认识河南、研究河南的丰富史料。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既是福建修志的变革时期,也是福建方志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更新时期。彼时福建方志理论界在西学潮流、进化史观和新史学影响下,思想活跃,视野广阔,观点新颖。无论是在方志编纂实践上还是方志理论研究上,都强调有所创新和有裨实用。代表人物就是林传甲。  相似文献   

19.
受近代思潮的影响,作为为立基于传统文化的方志,在当时世风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形态,首先表现为方志关注的下沉。方志立足于地方,其时间叙述的方式的不同保证了其区别于中央的地方性,而这种时间叙述保存了地方记忆。而方志中构建了空间,在这个方志空间的人、与事件都会成为地方的记忆,其中被传承的部分会成为独属于地方的文化回忆。民国方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修志群体的扩展,从传统的士绅阶级向方志场域内的所有人扩展。民国通过地方的时间叙述、文化记忆以及共同参与构建了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20.
"述而不论"之原则引起争议,说明方志理论研究在推进,方志实践在深化。"述而不论"原则应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把握。从首轮修志看,记述内容与旧志相比,内容要丰富得多,范围要大得多,涵盖面要宽得多。可以推测,本轮志书的内容可能更甚之,同时要在指导思想、篇目设置、体例规范和编纂方法等方面创新。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理应适应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