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殷勇 《中国地方志》2015,(3):17-20,63
计算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储存资料、传播资料、获取信息和阅读文本的方式,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一些变化对地方志的文化形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志书应通过知识扩展实现资料可用性的最大化,知识扩展的简单模式是由某种或某类文献的专门索引完成的。因此,实现志书知识扩展,除了提高文献内容索引的质量,还必须编制检索情报源的索引,包括参考文献索引与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索引,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索引,应厘清地方文献的概念,以及提出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索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志书的价值在于存史、资治、育人。作为地情资料载体的地方志书,应以存史为己任,要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兴衰起伏。内容完整、资料丰富是志书内容记述的基本特征。资料的全面与完整,决定着志书利用价值的高低。但是,有些已经出版的第二轮志书,资料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志书反映历史不完整的缺憾,严重影响了志书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因此,地方志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资料全面、完整、准确是地方志书应具备的本质属性,也是关系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随着方志理论的进步、现代科技文化载体的发展、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方志载体必然发生重大变革。方志发展方向不仅仅限于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志书形式,出版多媒体电子版方志,建立方志局域网和网上方志馆,并与广域网因特网联网将指日可待。《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十条指出:“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方志地情资料库,推向社会,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化。”的确,网络化已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道德观念。网上营销,网上炒股,网上购  相似文献   

4.
《沧桑》2012,(2):139-140
莫艳梅在《上海地方志》2011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对我国互联网信息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实践中,要按照地方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把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利用,贯穿到地方志书的编写、分纂、评审、修改全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确保政治观点正确,确保志书篇目设置合理,确保志书内容全面,确保志书记述准确,确保资料翔实,确保志书行文规范。文章提出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应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已出版的二轮志书中,有部分志书出现编年体写法。编年体写法比较简单容易,形式上也直观可读,但它运用于地方志书是不得体的。通过分析二轮志书出现编年体写法的起因,提出编纂人员预防志书编年体写法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认识志书属性要到位,搜集资料工作要到位,加工提炼资料要到位。以期提高志书质量。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而编辑出版地方志书又直接涉及到出版专业,所以方志工作如果具备出版专业的知识,就会得心应手,使志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更令人满意。下面试就上届志书(纸质载体)的编辑出版规范化问题作一初探。以就正于出版界、方志界的专家、同行,并有利于续修方志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地方志书必记内容之一,它在志书中有多种表现形式,要多角度多形式体现和反映社会内容。其中,社会生活是地方志书记述社会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俗变化和家庭婚姻也是二轮志书中要着力反映的内容之一。地方志书还要补充民生中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白艳珍 《沧桑》2011,(1):11+13-11,13
志书作为综合性的信息资源至今仍不能被广泛地利用,一方面缘于人们对地方志书的信息载体过于生疏,另一方面还是方志资源缺乏可使用性。信息社会将地方志置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固步自封而被历史所淘汰,要么营造一座连接方志和现实的桥梁而使之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这座桥梁,就是地方志的信息化。地方志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方志工作信息化。这给资料征集、志书总纂、方志理论研究和志书编者的知识更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具有地方性百科全书特质。由于对地方志资料性的认识需要一个新的视角,以往地方志书的知识性被全面性所遮蔽,百科金书和地方志的笼统概念没有得到分解研究,所以需要重新认识和强调地方志的百科全书特质。这样能使地方志在文化功能上,担负起梳理并呈现地方知识体系的作用和使命;能使地方志在篇目设计上,得到构建地方性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撑;能使志书在内容资料的选择上,凸显地方性知识,保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志书要凸显地方性知识,一要遵循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二要承认并重视非官方性的地方知识的价值;三要采用深描的方法来呈现地域内的特别现象和独:青知识。  相似文献   

10.
梅森 《沧桑》2011,(3):28-32,63
社会内容是地方志书需要记述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方志界对社会志有许多论述。本文认为,共同的探讨首先要有共同的前提,所以对研究中出现的"社会志"、"社会部类""、社会内容"需要统一予以界定,否则必然众说纷纭。"社会"概念有广狭之分,地方志书有省级志书、地市级志书、县级志书,大篇体、中篇体、小篇体之别。方志编纂学作为独立方志学科的组成,有自己的结构体系。社会内容在地方志书中,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社会学研究的框架去谋篇布局。实际上,社会内容在地方志书中的分散记述,或小集中大分散的记述,体现的是地方志书对自然、社会必须全面(而不是单项社会部分)记述的特征,是从全志出发,整体上反映各方面的社会内容。本文具体列示了社会内容在志书各门类的分布。文章结论是:社会内容的记述要从对社会内容时代特征的研究入手,地方志书要站在社会层面、社会发展变化的高度记"百业",从而从全志的整体上全面记述社会内容。对地方志书社会内容编纂正确的研究应该是,确定基本的符合时代、地情特征的框架后,要从社会变化看时代特征,从时代特征研究社会内容,从社会内容研究其在全书的布局,再对具体布局的社会内容站在整个社会层面去进行记述。不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先形式再内容,先下载社会学的学科分类框架,然后让方志编纂"削足适履",让全志按照社会学的分类去编写。地方志要建立自己的学科,就必须有自己的体系,包括志书编纂体系。所以,我们的研究一定要立足编纂实践,不应该是他学科体系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1.
从志书的布篇谋局、资料取舍、以事系人、图表收录等方面阐述了编纂地方志书在记述内容时要尽量平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胡乔木同志的观点“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展开论述。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如何在严肃科学的基础上谋求特色与创新的新课题。一是从总结第一轮修志的经验、教训出发,继续坚持严肃科学的修志原则;二是论述了严肃科学与特色创新的关系,严肃科学是修好志书的前提,特色与创新是我们新一轮修志要达到的新的境界与目标;三是论述从志书的内容与形式上如何体现各地志书的特色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续修地方志是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加强地情国情调查研究,提供丰富的地情国情资料。在篇目设计上注意继承与创新,在“新”字上下功夫;要充实志书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增强志书的实用价值;采用现代科学先进方法,实现地方志工作现代化,充分发挥地方志信息资源作用,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地方志资料是编修志书的依据和基础,地方志资料是编修志书的先决条件。没有地方志资料,编纂地方志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成书,可见资料在志书编纂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避免修志资料的缺失和不足,消除修志工作中"编着历史的,丢着现实的"状况,保证下一轮续修工作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2008年,我市启动了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工作,同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哈尔滨市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实施办法》。2009年11月,市地方志办公室又制定  相似文献   

15.
第二轮修志,是在第一轮修志成果基础上进行的。采用何种合乎志书规律的续修模式,影响着志书的存史价值。笔者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模式,均要确保志书的完整性,使志书的存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完整性是志书质量的首要条件。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反映事物基本特征。记述有深度。”第二十四条规定“资料全面、系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要齐全。  相似文献   

16.
<正>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而地方志书(简称志书)质量是指志书的优劣程度。如何测评一部志书质量的优劣,或者说一部合格的志书应具备哪些标准?2008年9月16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是:"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但是,在各地开展的志书质量评比活动中,有些评审人员因对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或多或少影响了对志书质量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以往方志界对地方志资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料的形式、分类和管理等方面,多是就资料论资料。其实,资料与志书编纂两者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资料与志书编纂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提高志书编纂质量、地方志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工作实践中,既要抓住资料与志书编纂密切联系的一面,全面提高资料工作质量,以此推动志书编纂质量的提高;又要重视资料与志书编纂相互区别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料工作的独特性,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轮志书全面系统记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志书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需要。历代旧志和首轮新编地方志和部分第二轮志书比较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但也存在记述内容不够全面、记述形式比较单一等不足。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第二轮志书应从篇目设置合理、资料收集多样、内容记述全面等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述。  相似文献   

19.
地方志是地情资料书,地方性、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属性。资料是地方志编纂的基础.资料工作是贯穿于志书编纂过程始终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但是,仅仅一般性强凋资料的重要性还不够,因为地方志不是一般的资料书。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铁映同志也提出:“地方志是我国地情、国情的重要载体”,“新编地方志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自然、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融合产生的"融媒体""全媒体",使得传播形态出现了颠覆性转变。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满足大众阅读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顺应传播方式的改变,地方志工作领域近年也出现了以江苏名镇名村志为代表的"全媒体志书",地方志的编纂"术"变得更加多元化,从意识到视野,从内容到形式,有了更加丰富的可能与选择。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