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亲的故事     
丁耘 《贵阳文史》2009,(4):62-64
我的父亲丁益智是贵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祖上是江西人,他出生在贵阳四川巷。他的父亲是一位在江西会馆为贫困孩子们上课的“先生”。由于经济的原因父亲和他的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父亲有了自己的小家时他是非常珍惜的。他十分热爱教师的工作。工作起来兢兢业业。  相似文献   

2.
严镛 《贵阳文史》2008,(2):56-58
我的父亲严余春,字培俊,于1888年农历戊子6月19日于贵阳市出生。他是武昌起义的参加者,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的教官,导文中学(后来的豫章中学,解放后的贵阳四中)的创办人。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在我的心中萦绕,未能忘却,我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了,乘精神还好,留下一点文字,也算是对父亲的纪念吧!  相似文献   

3.
"绿绿的贵阳,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一首婉转清扬的《爽爽的贵阳》,吟颂着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优势。从本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市"到探索推进"环境战略";从"循环经济型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从"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共同的责任"到"绿色发展——我们在行动";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三创一办"……伴随着贵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扎实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足印……  相似文献   

4.
1949年2月,江汉军区城工部派中共党员肖良汉和郑亚宇回原籍贵州,在省城贵阳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贵阳解放前夕散发文告3万份,保护贵阳;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当天,编印发行《解放快报》5万份。肖良汉在成都离休后,定居留学在美国工作的女儿肖彦处。肖良汉1995年7月30日,回国到了贵阳,首先到百花山肖文灿教授墓祭革命的父亲,接着到新添寨笔者家拜访,回顾其父掩护他在贵阳进行地下工作的情况,并查阅党史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1955年出生于贵阳,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贵阳画院院长、贵阳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政协常委。曹琼德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分为三阶段,并言:我更看重艺术家这个身份,我更愿意做一个艺术家。他在创作《万家祠堂》的过程中领悟到:为了达到某种想法,绘画的方法是可以很不一样的;除了形式主义的绘画、唯美的绘画,  相似文献   

6.
洪波 《贵阳文史》2006,(1):24-25
惊悉萧岗同志于2005年6月22日在京逝世,老成凋谢,不禁令人叹惜。人们都习惯称萧岗同志为萧部长,这是因为他是贵阳市解放初期第一任市委组织部长,并以出色的工作和良好的作风赢得贵阳市干部、群众的爱戴。读毕萧岗同志的遗作《在昌图的斗争》,勾起了21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1984年7月,中共贵阳市委为纪念贵阳解放35周年,决定编辑出版《回顾贵阳解放》一文,这一任务交给了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和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具体承办,我有幸参加了该书编辑的部分工作。7月11日,我与原市人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年生同志一道,乘机飞抵北京,专…  相似文献   

7.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3,(4):F0002-F0002
这幅翻拍的照片,是贵阳供电局的退休工程师吴尚志老师提供的,他说是王伯群先生之女王德龄赠送他父亲的。他父亲吴照恩先生是兴义人,抗战期间毕业于贵阳大夏大学,深受校长王伯群器重,聘为大夏附中部主任。又说照片上的三个人他只知道中间着戎装的是蔡锷,另两人不知,我告诉他蔡锷右手边的是戴戡,另一个不知。  相似文献   

8.
董丽 《贵阳文史》2005,(4):15-16
为纪念贵阳市政协成立五十周年,我收到“政协在我心中”的征文通知,不由得回忆起我的父亲董玉承,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余年了,他是我市老一届的政协委员。但他慈祥的面孔,爽朗的笑声,总在我的眼前浮现,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怎么能平静,父亲坦然耿直,对党的事业执着忠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热诚谦逊,他的精神从小濡染着我,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张企程 《世界》2004,(7):40-43
我结识世界语在上世纪20年代,是受杨贤江主编的《学生杂志》的启发而认识世’界语的。那时我想,世界上居然有那样一种既容易学而又有国际性的语言,实在值得一学。于是就向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报名,开始学习。由于我已经懂得一些英语,所以学起世界语来。果然十分容易,学了半年就毕业了。毕业以后就加入了上海世界语学会,但并未积极参加世界语运动。当时我想,学习一种语言就是要努力学好,为何还要搞什么运动呢?一直到“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世界语联盟(简称“语联”)的工作,才认识到世界语运动的重要性。更到后来,我注意到,不仅世界语,就是英语、法语、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和他的父亲张锳,作为中国近代史和贵州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出生、成长、从政乃至安葬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后人关注和凭吊的场所。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在安龙他父亲的官邸中度过童年和少年  相似文献   

11.
董重素描     
戴冰 《贵阳文史》2014,(6):30-33
正董重,生于贵州贵阳,199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修班。现供职于贵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阳市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负责人。自称没有章法的的董重一直追求一种最为纯净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是超现实的,而在朋友眼里的他,线条明朗,十分写实。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13.
离开故乡贵阳旅居香港,已是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星移斗转,我对贵阳的思念却是与日俱增。贵阳和香港虽然相隔万水千山,可我和贵阳之间,却有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贵阳永远在我心中。 我的父亲孙序九先生,原是上海的一位工商界人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母亲从大上海撤离向西转移。一路上颠沛流  相似文献   

14.
我进了读书生活出版社一九三九年的初夏,我随父亲袁欣白流落贵阳,父亲开业行医,我是一个失学的少年。那时,我常去中华南路读新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开的一家书店)看书,结识了一个叫汪锡棣(现名汪晓光)的店员,他叫我帮着写了许多寄给抗日战士的慰问信。在那歪歪斜斜的童体字和那似通非通的语言里包涵着我的一颗单纯的童心,使我和书店在感情上有了联系。这年冬天,父亲带着我准备到重庆。临行前,汪锡棣写了一封信,叫我带到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重庆分  相似文献   

15.
我对《贵阳文史》是情有独钟的,从1986年由兴仁武装部转业至今,在贵阳市工商联工作8年,在市政协工作8年,两个单位工作时间整整16年了,在这16年里,我由一个爱好文史、党史学习和研究,分管工商联文史工作到直接担任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和《贵阳文史》这一公开发行刊物的主编,在《贵阳文史》创刊20周年之际,心情无经激动,有许多难忘的往事记在心头,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6.
包中 《贵阳文史》2004,(3):10-14
谢老孝思先生是我伯父包北弘之爱生,父亲包净六之挚友。在我小时,他常来南京我家,以后天各一方,直到1956年父亲曾去苏州与他会晤。“文化大革命”后,谢老多次返乡,我均去拜谒,主要聆听谢老深谈“达德”传统、贵州教育、父辈往事、苏州园林、贵阳发展,议“达德”恢复,开会  相似文献   

17.
正题中老贵阳,指的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贵阳。我生于此长于此,对当时的贵阳还有印象。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特别在乎,作为少年儿童的我,自然对"吃"的印象较其他方面深刻。50年代,学龄前的我没有条件去认识餐馆,只依稀记得曾在家长带领下,到一个大饭店参加某位长辈的婚宴,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进餐厅,贵阳话叫"开洋荤"。我记得饭店内有个大水池,养着不少大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几斤重的活鱼。稍懂事后问父亲,才知道这是贵阳有名的贵阳饭店(位于喷水池)。至今还在,只是面目全非了。  相似文献   

18.
顾久  刘奕 《贵阳文史》2011,(6):29-31
说起来,我们一家四代人都毕业于贵阳一中,爷爷、父亲、叔叔、我还有女儿。我爷爷和父亲读一中时,那时候还不叫贵阳一中,叫南明中学。爷爷顾定基(音)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今年我们编了一本辛亥革命的史料,上面提到了贵州宪政派,名单里面就有颐定基。据说爷爷从南明中学毕业后就靠自学高等数学,后来在贵阳教高等数学,大概他是第一人。我父亲从南明中学毕业后读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动物研究院研究鱼类学,后来抗战爆发打断了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是父亲的恩师。在我小时候,父亲曾经带我去过王伯群校长贵阳护国路圆顶房的家。见面后叫我给王校长和夫人鞠躬行礼,喊太老师和太师母。他们都很喜欢,叫我常去玩。可惜因为那时年纪太小,加之相隔年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15日,是贵阳解放35周年纪念日。为再现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和贵阳各族各界人民欢庆贵阳解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生产这段光辉的历史,中共贵阳市委邀请了解放初期在贵阳工作和战斗过的一些老同志回到贵阳,撰写回忆文章,以教育后人。解放初期首任贵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的老红军、老将军汪乃贵同志,应邀于10月初从武汉回到贵阳。当时他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市委特意安排他和夫人张鸿志一行住在花溪奶牛场一幢小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