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6,(3):171-187
引言村落,是民众春种秋收,生息繁衍的聚居空间。村落中的信仰、禁忌、崇拜是民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真实体现。走进山东的村落,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积淀形成的古老信仰、禁忌、崇拜,隐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又以对“神”的敬祀供奉形式,显性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神”作为人们想象幻化出的事物灵魂主宰,是没有具体形象的,而在对神的敬祀供奉活动中,人们又需要一个表示对某种事物神灵敬祀的具体可见的崇拜对象,于是人们将抽象的“神”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这便产生了大量作为神的象征、神的化…  相似文献   

2.
张士闪  张佳 《民俗研究》2009,(4):148-169
乡村信仰活动之中有“常”与“非常”之别:以家庭为单元而进行的村落内部的信仰活动,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村落为单元、以村际互动为特征的跨村落庙会活动,营造出一种有别于社会常态的特殊文化情境,是民间信仰活动的“非常状态”。前者是后者的日常积累,后者是前者的凝聚与强化。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洼子村民间信仰为个案,试图在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民间信仰“常”与“非常”两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与转换机制,以及对于当代乡土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都”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的布局。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从周初在洛阳营建成周的城郭以后,中国都城的基本结构就已基本定型。①从文献记载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中国,“都”更是作为“天子所宫,宗庙所在”,凸显的是国家政权中枢的政治性意义;既然“都”是天子、宗庙所在,则“城”(军事防御系统)和“市”(统治者及其治下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贸易的地理空间)当然也随之产生。故人们往往以“都城”“都市”并称…  相似文献   

4.
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问世将近三十年之后,我们总算看到了本书第二卷的出版。古人说,三十年为一世。在第一卷问世之日,作者和我们这一代读者,都曾经是青春年少;及至第二卷出版之时,大家又都是垂垂老矣。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正如作者在第二卷《前记》中所追述,第二卷迟迟未能成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左”潮泛滥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 《人文地理》2020,35(6):1-8
神圣空间是中国传统村落重要的空间形态,但理论界对神圣空间时有“存续论”和“废弃论”的学术争议,对其内涵、类型、流动性发展趋势以及新的研究范式也缺乏深入解读,这对人们深入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带来了困惑和迷茫。通过文献梳理,认为:神圣空间的内涵是“空间+意义”的综合。在传统村落中空间形态有两类,一是具有明显可观察性的宗教信仰性神圣空间,二是一切不可让渡或不可化约的人文意义的神圣空间。在内容研究方面,学术界对第一类型的神圣空间研究着墨较多,但研究特点表现在对神圣空间“本身”进行阐释。对第二类型神圣空间建构性的解读属于新兴研究类型,研究主要将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看作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动态性实践的产物。在流动性视角下,学术界更注重对传统村落神圣空间与流动性互动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之间建构和生产的研究,认为“神圣空间作为文本”更符合新的社会事实及其推动下的研究议题。不同认知范式具有差异性,相互补充是人们整体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基础,也对乡村振兴实践中传统村落文化的整理、挖掘以及塑造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引。  相似文献   

6.
穆昭阳 《民俗研究》2012,(6):107-111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村落”这一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作为固定人群长期聚居、繁衍的空间,同时也是共同生产、生活的空间,村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村落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众基础之上的传承性文化,是最具有民间气息和民众情感的民俗文化。生活在村落里的个体集聚起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众群体,并使得村落民俗文化随着代际更替而绵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7.
徐华龙 《民俗研究》2000,(3):160-161
《中国生育信仰》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本著作,属“蝙蝠丛书”之一。本书的作者是宋兆麟先生。  相似文献   

8.
李开元先生的《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一书 ,作为 2 0 0 0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一种 ,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本书是近年来关于秦汉史研究方面一部较有影响的论著 ,作者在学术规范 ,学术创新 ,史料整合与考证诸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日本东京大学尾形勇先生称该书“为中华帝国问题的研究 ,提供了崭新的见解”。北京大学田余庆先生指出 :“方法的明快考究和内容的丰富多彩 ,应是本书的特点”。作者 70年代后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任教 ,后到日本学习 ,并在东京大学获文学博士 ,现任日本就实女子大学文…  相似文献   

9.
书屋     
《中华遗产》2007,(10):154-154
本书是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王学泰先生的成名力作。本书初版于1999年,李慎之先生为之作长序“发现另一个中国”,一时洛阳纸贵。游民问题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后的江湖研究、流氓研究正是其分支。本书为增修版,作者认为其实是重写,光是增写的内容就有20万字。“游  相似文献   

10.
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关于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信仰圈”或“祭祀圈”之类的术语来表达神明和庙宇的信仰空间。在常见的分析架构之下,不管是“信仰圈”还是“祭祀圈”,往往都被理解为一种比较确定的、可满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范围。而民间信仰的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广东东部一个村落的神庙系统的研究①,描述一个相互重叠的、动态的信仰空间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信仰空间所蕴涵的权力支配关系和“超地域”的社会心理内容。一、社区早期发展与社庙系统的形成我们要讨论的名为“樟林”的村落,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1.
冯巍巍 《民俗研究》2014,(3):114-116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之中,乡土艺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与村落生活空间关系密不可分。山东莱芜官厂村长勺鼓乐,作为一种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样态,长期以来以鼓乐队的表演形式和言传身教的口头叙事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庙会节日等重要空间为表演场域,蕴含着村民特有的精神旨趣及心理图式,对村落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官厂村村落日常生活也逐渐发生着都市化的转变,传统的村落社区空间和文化传承空间日益受到冲击。面对现代生活方式与国家政治的双重"改造",官厂村长勺鼓乐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2.
今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八七会议”的70周年,已96岁高龄的郑超麟先生,是参加这次会议唯一的健在者。作者根据郑超麟的有关文章,对“八七会议”一些不准确的传说,作了符合历史的说明,现发表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从一九九二年第六十卷第一期至第六期,连载了名为陈洁如英文原著、金忠立译《蒋介石陈洁如的婚姻故事》,即被称为——改变民国历史的《陈洁如回忆录》。这个“历史黑盒子”被揭开后,“海内外读者反应甚为热烈,造成极大的轰动”。唐德刚先生在为《陈洁如回忆录》全译本代序中认为:“它蕴藏着很多外界不知的第一手史料。但是本书似非作者亲笔。它是经由执笔人‘艺增’(艺术加工)过的。执笔人所著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新闻价值’或‘历史价值’,则其取材的选择和落笔的轻重之间,就有很大的出入了。”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汤马斯·佛里曼Thomas L.Friedman,2005 年英国FT/高盛财经书大奖得主。台湾雅言出版。译者杨振富、潘勋。比尔·盖茨推荐说,这是一本所有决策者、企业员工都必须读的书。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只要有宽频,只要有雄心,不管你身处何地,都不会被边缘化。竞争的立足点变平等了,小虾米可以和大鲸鱼平起平坐了。因为“世界是平的”了,造成以前不平等的那些因素已经被“十大推土机”抹平。本刊选摘“十大推土机”之一,以飧读者。作者心目中的其他推土机是:1995年8月9日;网景上市;工作软流体;开放源代码;外包;岸外生产; 供应链;资讯搜寻和轻科技“类固醇”。  相似文献   

16.
地貌与村落扩展:1753-1982年河北南部村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地名考证、GIS空间定位等方法,复原了河北南部四十余县清前期村落分布状况,并结合现代资料,探讨了200多年来该地区村落扩展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河北南部地区的村落,在过去二百多年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作者认为地貌形态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控制长时间大尺度村落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程有为研究员主持撰写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一书,近期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与读者见面。1998年我国的大江大河发生了大洪水,全国人民紧急动员,抗洪救灾,于是再次引起人们对黄河这条历来“多灾多难”的大河的关注。本书作者为了对黄河水害水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申报并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中下游水利史研究》,本书即最终成果,也是一部关于黄河水利史的新著。  相似文献   

18.
孙星 《旅游纵览》2023,(4):147-149
在“互联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当前传统村落缺乏生产力,有些传统村落空有资源却无青年劳动力,人才的流失,环境的无从保护,都显示出日益严峻的“空心化”问题,而基于“互联网+旅游”视角的活化则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项可行性措施。文章以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阐述村落中的“空心化”现状与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根据“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村落的活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赋予该村发展活力,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孙星 《旅游纵览》2023,(7):147-149
在“互联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当前传统村落缺乏生产力,有些传统村落空有资源却无青年劳动力,人才的流失,环境的无从保护,都显示出日益严峻的“空心化”问题,而基于“互联网+旅游”视角的活化则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项可行性措施。文章以安徽省铜陵市龙潭肖村为例,阐述村落中的“空心化”现状与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根据“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村落的活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赋予该村发展活力,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