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周初在今北京地区分封蓟、燕二国,蓟在北,燕在南,两国各自建有都城,所知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即由此二城开始。蓟为武王褒封,代表当地旧族。燕为成王时封,时间略晚于蓟,代表周人北进势力。后燕盛,灭蓟,徙都蓟城。从历史地理角度观察,燕城(董家林古城)虽在政治上强大一时,但因交通地理条件所碍,遂被放弃。而蓟城位置优于燕城,故为历代沿用,发展壮大。蓟城是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本质的代表者,是严格意义的今北京城的前身。  相似文献   

2.
蓟是古燕国的都城,今天的北京。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尧帝的后裔于蓟,封周宗室召奭于北燕。”(《史记·周本纪》)。燕国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宗国都城记》),地址在今天的河北蓟县一带。因“蓟微燕盛”,燕侯并吞了蓟侯的土地,就以蓟作为燕国的统治中心了。据推测,蓟城即在今天北京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之南一带。燕国是周武王所封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它受封之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起,到灭于秦(公元前222年),共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燕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正是由小到大,由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北京白云观出土战国陶罐上的陶文"■"字做出考释,认为此字即"蓟",从而证实了陶罐出土的白云观遗址附近就是战国燕国上都蓟城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周代燕国考     
周代燕国考曲英杰有周一代,燕为大国,且历时长久,“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①。唯因典籍沦缺,或理解有误,致使有许多问题不能明了。近些年来,燕文化考古颇有进展,燕都燕城及临易城址已被发现,出土有大量燕国器物,正可为补正。本文拟就燕都迁徙及与...  相似文献   

5.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6.
袁熹 《华夏地理》2003,(4):54-57
远古时代,黄帝炎帝的子孙就在北京地区居住.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约500年间,这里一直是齐赵、边胡、乌恒、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各族人民交往的重地.东汉末年以后,蓟城地区人口的流动和迁徙频繁.如公元357年,鲜卑、胡、羯等族3000多户迁入到蓟城;鲜卑慕容曾掠徙蓟城和附近居民3万多户北走;赵石虎强迁蓟城居民万家于中原……  相似文献   

7.
战国燕墓的非燕文化因素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初年召公封蓟之后,燕国不断扩展, 雄踞燕辽渤碣达700年。由于在燕国的西、南方 向是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所以,东、北方向的部 族方国成为燕国开疆拓土的对象。据文献记 载,山戎、貊、箕子朝鲜、东胡等,均与燕国发生 过接触。冀北、冀东、辽西、内蒙古东南部等地 的战国燕墓中存在的非燕文化因素,正是此种 历史背景的反映。 一 战国燕墓的分布地点包括河北、北京、天 津、内蒙古、辽宁等地,据其文化因素构成,又 可划分为若干区域,其中…  相似文献   

8.
王越 《北京文史》2010,(1):38-43
1995年10月,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在广安门外建立了“蓟城纪念柱”,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亲自撰写的《北京建城记》.镌刻在柱前的石碑上。宣南是北京城的起源地,这里曾是燕国宫殿所在地,古蓟城所在地,唐代的幽州城、辽代的陪都南京、金代的都城中都都在这里。街巷与城市互为依托,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与现代化的进程同步,中国兴起了一系列港口城市。本文以相对集中系数为例进行数理分析,以1916~1936年间的数据为对象,透视了近代以来中国沿海沿江各港口城市的变迁结果,重点在于港口与城市二者的关系。由于港口功能的层次差别,各港口城市之间尤其新兴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港口与城市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这种港口对所在城市促进作用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港口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差异;同时,由港城关系所导致的不同城市间地位的变迁,也能通过相对集中系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0.
燕图腾是华夏史前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燕文化是商殷部族的主流文化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秦汉以后,燕文化同其他原始部落文化一样,逐渐被新文化淘汰了。可有趣的是,在粤西北的怀集,燕文化却以原始意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习俗中流传了下来。近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怀集民间的燕文化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并称之为“金燕文化”(意指以金丝燕为主体对象的系列燕文化现象)。本文试就笔者的了解和认识,对怀集民间燕文化现状和源流作浅显的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各方家。  相似文献   

11.
汉初《礼记·乐记》的版本材料与成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礼记·乐记》成书时代与作者的考察,过去多关注于史书记载及前人的评论,而未注意其版本材料的考察。通过比较史书记载的汉初《乐记》的版本及材料来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其作者及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胡骑"、"羌骑"并说的史例,似乎应当重视出身"越人"之说的合理性。"胡""越"既是民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考虑到"越"也有方位概念的涵义,更有助于理解"越骑"称谓的历史文化指向。除了西汉建国时的项羽故事外,东汉衰微时也多见出身越地的马上英雄。孙吴军队中有"骑士"的事实,可以否定因"越人非善骑所出"、"骑非越人所长"而以为"越骑"与"越人"无关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意见。汉朝军队中"胡骑"、"越骑"并置,也有显示"胡越宾服"的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代的一部地理总志,《舆地广记》具有丰富的地名学内容。其地名学价值主要体现于它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地名学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开创了“古今参考”的编撰体例来研究地名沿革变迁。它还用诠释法和历史考证法,对地名的命名原则、地名渊源解释、地名考证等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者阮元的诗文集《揅经室集》版本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各种目录著作及整理本之著录颇有讹误。本文利用目前所易见的各种版本,对其版本源流略作梳理,纠正各书谬误,并对新的整理工作提出了底本选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用排比书证之法以考释宋代《东莱集》中疑难词语二十例,盖于治宋代献,特别研习宋代理学有一定之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三国时期的人物传记作品中,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是第一部以“高士”命名的类传,嵇康采摭寓言、假说,收罗其所谓的“圣贤高士”,借他们的行事,寄寓与投射自我的生命理念。这部作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后世模仿其体例,沿袭其题材的传记不断出现,代有其作,可以说,嵇康之作是有开路之功的。  相似文献   

17.
两汉戊己校尉建制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戊己校尉是汉王朝在西域设置的重要官职,其职数情况是:西汉元帝至哀帝和东汉明帝时所设的戊己校尉,实际上均为戊校尉和己校尉二职,后又都合并为戊己校尉一职;无论是分设二职,还是仅设一职,其属官都分别有校尉丞、部司马、曲候及校尉史、司马丞、候令史等。作为中央派往西域的驻屯兵的军事长官,无论戊校尉、己校尉还是戊己校尉,除听命于中央,大约西汉至东汉中期要受敦煌太守节制,此后则由凉州刺史领护。  相似文献   

18.
西汉名臣汲黯卒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汉武帝时名臣汲黯的卒年,现今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大多认为是公元前112年,即汉武帝元鼎五年。也有少数认为是公元前122年,即汉武帝元狩元年。本文考证,上述二说不确,汲黯当卒于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  相似文献   

19.
李致忠 《收藏家》2012,(4):21-25
1989年,辽宁省图书馆韩锡铎、王清源二同志在清理他们的普通古籍时,发现了一部《春秋集注》,怀疑是宋刻本,并疑其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本此书为相同版本,于是他们来函描述他们所藏此书的版式行款及卷前附件,要求与国图所藏进行核对。其时我是国图善本部主任,对兄弟馆要求一向竭尽全力予以满足,因而携函下库给予认真核勘。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析了陆机作为晋世江东士人的杰出代表,进入洛阳求仕的遭遇及其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