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伟 《百年潮》2013,(10):50-51
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正"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处,全长4公里,从山脚到山顶呈S形盘旋而上,共有24个弧形拐弯,宛如一条巨龙镇守滇黔公路,护佑黎民苍生。于1928年开始勘测,1935年全面动工修建,  相似文献   

3.
看了文中的这张图片。你也许会感到疑惑:“世上真有这样的公路吗?”。是的,如果不是亲自看到并且走上一趟的活.我也会这样地发问.以前虽然也曾听说过七十二弯与二十四拐什么的,但以为是在黔渝公路上。想象中也没有像图片上那样奇特。今年九月,我带几位研究生去盘县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车出晴隆县城不远处,瞥见公路右边有一块牌子,上面就印有文中这张图片,并指明二十四拐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周军 《文史精华》2012,(11):50-57
二战期间,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物资保障的大动脉。在当年拍摄这条国际大通道的众多照片中,那幅"二十四道拐"黑白照片极具代表性。但在战后近60年里,许多人历尽艰辛却无法找到该照片的具体拍摄地点。《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一文作者通过实地采访,揭示了神秘面纱下的许多令人震惊而感动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业拉山垭口     
正业拉山垭口可谓是中国公路的奇迹,对自驾爱好者有着极致的诱惑。但是,不到现场,你就不能感受到它那不可思议的壮观、险峻、刺激和恢宏,有人将其称为"怒江72拐",也有人将其称为"99道弯",更有人将其称为是"108道拐",但当你亲临现场,你发现它又何止108道拐?由于现在路况优良,再也无法看到当年蜿蜒公路上,蚂蚁般的车辆徐徐前进的漫天尘土。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道拐     
吴明图  姚胜祥文 《文史天地》2013,(4):F0004-F0004
位于贵州晴隆县境内,它既是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援华物资的必经之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始建于1935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探访雁门关     
从云岗石窟参观出来,返回太原途中,由于时间尚早,在导游的建议下,大家决定拐道去雁门关看看。通往雁门关的是恒山山脉大狭谷中的专用公路,两侧峰峦错耸,幽曲静谧。  相似文献   

8.
悦游黔西南     
正贵州是少数民族丰富的聚集区,这里的故事和文化给旅行者带来了最丰富的感受。也许是天生的缘分,本以为很疏远的山地,我却与它结下了不解的缘分。黔西南、黔东南、黔南都曾留下我深度探索的足迹。但这次请随我深入黔西南,感受当地的魅力和乐趣。俗语说"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晴隆古称安南,是一座与抗战结缘的城市,也是黔西南的主要城市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景色优美。大部分来此的游客都会去著名晴隆24道拐景区一探究竟,24道拐景区其实是由"24道拐公路、观景台、安南古城、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巴蜀大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之谜。道教创建时的二十四治(即教区中心)遗址,便是其中的一个。二十四治有二十二个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它们的创建距今已有1850多年了。早期天师道属于民间秘密宗教,正史所载极为简略。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记述天师道二十四治的道书,如《天师治仪》、《无上秘要》等,但均晚于三张之后400余年。唐代的《三洞珠囊》、《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等书,以及宋代的《云七签》所记亦甚简略,且各说不一,令人迷惑费解。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坛苔封,仙乡荒芜,治所地望更难寻觅。对天师道二十四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益 《东南文化》2001,(11):52-56
本文着重从道教史内部重新考察了三张“二十四治”与东晋以降南方道教“静室”的关系,认为“二十四治”组织本身就是三张以后理论化的产物,而南方道教“静室”本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其实质亦与“二十四治”迥然有别。将“静室”与“二十四治”相联系,实乃东晋至南朝道教整理者拟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收藏家》2002,(9):52-55
“天师道”亦称“正一道”,是以江西贵溪龙虎山为中心,以倡行正一经法制度和孝道为特征的道教一派。据史料记载,东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以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日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海军优势迅速阻断中国的海上交通,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输送主要依靠西南陆路国际交通进入中国,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就是战时西南国际交通网络上的一战略枢纽和重要节点之一,被称为"抗战文化地标"和"亚洲战争图腾",它既是战时中美联合抗日的重要历史见证,又是"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过程中美国军事援华的重要体现,对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蒙秦治是东汉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时设置的二十四治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古道上距离成都最远的道治。卿希泰先生主编《中国道教史》(1988年版)说它在越郡,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道教史》(1990年版)说它在夔州。有关天师道“蒙秦治”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一、蒙秦治缘何得名二十四治各治命名皆有缘故。蒙秦治缘何得名?这与汉代酉南地区居住的蒙人、秦人有关。据胡厚宣先生研究:“蒙人者,其本义为勇士伪装,披戴虎皮。甲骨卜辞中,蒙字作,从从虎。”“蒙人即因首创用技戴虎皮作战而用为氏族部落的名称②。”古代蒙人…  相似文献   

14.
吕子 《南方人物周刊》2014,(27):100-101
由休·杰克曼饰演的雷凌有着和车子一样的名字。他跃上雷凌,在密集的街区急拐,超越一辆辆轿车.狂奔于大漠,在蜿蜒的公路仁一路驰骋。在官方终极预告片里,形势如箭在弦,爱人舒淇迷失无影,休·杰克曼镇定把握方向盘:“方向在我手中”。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对此,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卷六八解释说:“斜谷道险,操恐为备所邀截,先以军遮要害之处,乃进临汉中。或云:遮要,地名”。究竟“遮要”意何指?  相似文献   

16.
有一幅二战时期的老照片,画面上的车队正沿着一条呈无数“S”状的公路,从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地爬行,从山脚到山顶4公里的路段上密布着24个弯道。照片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直到今天,在介绍滇顷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扫杂志上,或者使用“滇顷公路”、“史迪威公路”、“Burma Road(滇顷公路)“、“Stlwell Road(史迪威公路)”为索引在网站上查找,都能看到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17.
正8月16日,2017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开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致辞中表示:致力于把贵州建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支持贵州示范体育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制机制。大会前后,省体育局先后举行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兴义站)、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拉力赛、兴义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暨中法徒步交流活动等国际性主体赛事活动12项,全省联动赛事活动8项,既有山地体育旅游体验活动,又有专业的山地竞技赛事,同时,还有野钓、露营、徒步等群体赛事。  相似文献   

18.
王炳毅 《文史春秋》2005,(10):47-50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日本东京的“中华民国大使馆”黯然降旗闭馆,“大使”彭孟缉率全体人员乘坐航班返回台北。同日,台北一些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日本政府“忘恩负义”、“摒弃盟友,以讨好中共”。一些报刊跟着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刊是社会发展中的记录者。为此,我们开设“旧闻”这个栏目,从老报刊上陆续摘取一些反映过去社会方方面面的新闻和短讯,为读者了解和感受历史提供一个颇为贴切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名山,古曰平都山,在丰都县东北,以东坡诗句“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为“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亦张道陵二十四化之一也”。据记载,早在西晋时期,这里就开始创建寺观庙宇,随着佛、道教的影响和盛行,造寺建观也逐年兴起,唐宋时,山上寺庙已初具规模,到了明清两代,殿阁林立,楼亭遍布。前人有诗云:“览胜珠宫一吐奇,山灵应笑我来迟。天开地辟壶中景,月白风清画里诗。”名山古建筑迭经沧桑,大部分寺观废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