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志龙  田丹 《史学月刊》2022,(7):116-128
马穆鲁克王朝延续267年,而黑死病肆虐长达60年。基于伊斯兰教,当时的阿拉伯人认为,瘟疫是真主对人类的考验,应以宗教虔诚坦然面对。因此,在黑死病广泛流行的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并未发生同一时期欧洲爆发黑死病期间的鞭笞者运动和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黑死病造成马穆鲁克王朝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尤其使马穆鲁克军队遭受重创,进而导致马穆鲁克王朝的土地政策、货币和贸易政策、社会公共政策、政教关系、乌勒玛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变化,边远地区则出现村民从农耕回归游牧的倾向。在黑死病持续肆虐下,马穆鲁克王朝在相对稳定中逐渐走向全面衰落,最终为奥斯曼帝国所灭亡。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黑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受到瘟疫流行的影响,国内学界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为历史研究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在探讨西欧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①以黑死病作为瘟疫研究的对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瘟疫像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引起人们那么多的猜测和争论。关于欧洲黑死病的探讨在国内学界刚刚起步,但是西方学界对黑死病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那场黑死病已经过去了600多年,关于它的论著至今仍不断出现,新的观点和争论也层出不穷。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争…  相似文献   

3.
李化成 《史学月刊》2006,1(9):85-91
黑死病的肆虐对英国人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348~1349年,黑死病迅速席卷英格兰,夺去了30%~40%的人口;更严重的是,此后的人口发展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而这主要是瘟疫频繁爆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德米西等人的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可以肯定黑死病自亚而欧的传播趋向。但在黑死病的发源地问题上,学者们颇有争论,特别是中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黑死病源于中国的论断很可能是个谣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中亚地区自东而西连绵不绝的分布,使我们目前很难断定到底哪一处是瘟疫的发源地;而只有在断定了瘟疫在中亚各地爆发的时间次序,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证其准确的发源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亚都是黑死病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了亚欧大陆,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剧变,对欧洲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几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迭出不穷。本文试图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作出梳理和总结,从黑死病的起源、原因及其对政治与经济、社会与医疗、宗教与文化各角度的影响来综述目前学界的研究近况,一窥国内对1348年黑死病研究的进展及不足。  相似文献   

6.
瘟疫余孽     
黑死病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20年来,染上瘟疫而致死者多达5000人,每年都有一二百例上报有关部门。2013年,黑死病仍赖在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的反扑病榜单上。“我们不可能遭遇大爆发。但它在啮齿类动物群体中为祸不浅。”CDCT作人员肯·盖奇说。  相似文献   

7.
正1347—1352年,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肆虐西欧,造成人口锐减约三分之一;1361年和1369—1371年,又有两次普遍性的鼠疫暴发,分别夺走了20%和10%—15%的人口。~①地区性的暴发更是不计其数。~②对于14世纪的这一重大疫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黑死病的发生、肆虐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董晓佳 《沧桑》2013,(5):183-184,194
《世界中世纪史》课程作为国内高校历史学科的专业必修课,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将黑死病研究引入到世界中世纪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十分必要,又是可行的。在将“黑死病”引入教学的过程中,应从黑死病的性质、传播的途径及路线、造成的严重人口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有助于对中世纪后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趋势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14世纪的英国劳工立法是英国政府为了应对黑死病的不良后果而颁布的立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将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概述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丰斋 《世界历史》2002,52(4):50-59
中世纪经济史的研究表明,12-14世纪西欧各地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化”浪潮。英国自11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黑死病”发生之前,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而且按比里斯福德所说,1180-1310年问的城市发展比前期同等时间的1050-1180年间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11.
柴彬 《世界历史》2007,1(6):34-46
自中世纪的黑死病大流行时期起,英国政府针对劳工工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国家管制,其主要标志是1349年的《劳工条例》和1351年的《劳工法令》等法规的颁行。近代早期的都铎政府继承了前代做法并进一步强化了干预力度,通过著名的《学徒法令》及诸多王室敕令的施行,都铎国家的工资管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若干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都铎时期工资国家管制的实际效果又是较为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传染性疾病是发生在公元前430年古希腊的一场瘟疫。那场瘟疫从亚洲传来,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害死了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此后的黑死病、天花病、麻风病等同样让人闻风丧胆,带来的灾难令人不堪回首。至今传染性疾病仍在全球死亡病因中的居于首位。2003年的SARS危机引起了  相似文献   

13.
丁一 《文史春秋》2003,(8):26-28
羊年之初,非典型肺炎成为人们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由于人们已经较长时间没有遭遇像“非典”这样凶残的传染病侵扰了,所以一时间人们大有谈“非典”色变的味道。然而,翻开历史,像天花、黑死病、霍乱、流感、鼠疫等传染病,都有其更为凶残的杀人纪录。1918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就有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埃博拉"恶性传染病在非洲大陆肆虐时,远在亚洲、美洲等地的"我"总觉得离"我"很遥远而漠不关心;2003年"非典"疫情的恐慌场景"我"早已模糊,因为与作为幸存者的"我"已经无关紧要;至于14世纪那场由"黑死病"导致全世界大约7500多万人死亡的大瘟疫则似乎更是成为了"我"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周继厚 《东方收藏》2020,(3):100-103
在人类千年文明史中,瘟疫总是以挑衅的角色与我们相伴同行。14世纪毁掉欧洲1/4人口的“黑死病”、15世纪至18世纪横扫欧洲的天花、1799年把英国人口死亡率推向顶峰的结核病、1840-1862年席卷全球的霍乱、1844-1866年在沙俄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炭疽,以及20世纪以来发生的“西班牙大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还有庚子鼠年春节前夕湖北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16.
英国民众争取自由的斗争从农奴制产生后就已经开始,经过黑死病及社会的发展等内外因素的影响,14世纪末15世纪初,英国的维兰就已不复存在。研究英国的自由民的主体权利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英国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权利,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教会在应对黑死病上表现乏力,使得世俗社会对其渐生失望,并转而从神秘主义出发,寻求建立和上帝的直接联系。以此为契机,世俗社会开始在精神层面,进而在实际生活中开始摆脱教会禁锢。西欧各国世俗政权则是顺势崛起,占领了教会让位后的社会权力真空。种种世俗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培源 《丝绸之路》2021,(1):56-58,115
瘟疫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时至今日,人类仍然未能彻底遏制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发生于14世纪的黑死病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及其致命的瘟疫,它在整个欧洲广泛传播,并影响到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有消极点,亦有积极点.本文意图浅析这一重大事件,以期通过历史角度为当今社会应对疫情及预测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黎 《黑龙江史志》2012,(20):53-54,61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类传染病频发,对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通过研究中世纪英国对黑死病的反应与应对措施,主要目的在于让人们可以真正地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总结人类应对灾难的成果经验,探索应对突发性、灾难性疾病的有效措施,降低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健康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抗击“非典”战役,让我们联想起解放前发生在东北地区的肺鼠疫灾害。在近代历史上,自1894年在黑龙江满洲里发生首例肺鼠疫(当时称“黑死病”)直至1949年,在东三省境内共发生大大小小肺鼠疫9次之多,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1941年1月发生的鼠疫大流行。这次肺鼠疫起源于黑龙江,爆发在吉林省的辽源县(今双辽)。从1月下旬延续至5月中旬,泛滥了近4个月之久。从黑龙江边境地区一直波及到吉林和辽宁两省,死亡人数高达4.6万人。令人发指的是,这些死难者之中,一部分鼠疫病人死于无药医治,还有一部分则惨死于日本关东军凶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