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江苏扬州之地古属干国之域 ,后归于吴。春秋晚期吴筑邗城于蜀冈之东南部 ,因其名而未因其址。至战国晚期 ,此邗城之西又有楚筑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合二者为一城 ,成“周十四里半”之制 ,而沿称广陵。后有离宫建于广陵城外东北部。晋宋时期扩筑 ,将离宫包罗在内。隋代始称扬州 ,北修宫苑、南筑罗城 ,成“南北十一里”之制。唐代相沿 ,并于会昌年间拓展罗城南部 ,成“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之制 ,有“十里长街” ,足“二十四桥”之数。  相似文献   

2.
一、邗国之封公元前1066年,周灭商次年大封诸侯.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地处淮夷之中的“邗”(在今江苏扬州),称邗叔.(《姓考》:“周武王子封邗”.《百家姓辞典》:“干”:邗,古国,周武王之子所建.《中国姓氏大全》:“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是为邗叔”).公元前1064年,武庚反叛邗国,因其民众都属淮夷,可能也参与了这场叛乱,邗王在叛乱中或战死,或被夺封,故亦被裹入其中.因为在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帮助成王平息叛乱后的大规模分封诸侯中,又分封了一位姬姓贵族往邗国.《潜夫论·五德志》:“姬(姓)之别封众多”,“凡、蒋、邗、茆、祚、祭,周公之胤也”.邗国,子爵.《续通志·氏族略》“周有邗子”是也.  相似文献   

3.
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至春秋时期 ,吴都共有四次迁徙。周康王时 ,虞侯被封在江苏邳县加口 ,称“俎侯” ,春秋时为“”地。从康王时到西周晚期 ,吴国一直以俎为其国都。春秋初期 ,吴取邗国而建都于邗 ,即今扬州一带。邗为吴都一直到吴王诸樊时代。第三次和第四次迁都在吴王诸樊之后。诸樊与阖闾之都为秦时“吴县” ,即今无锡市西南 45里的闾江乡一带。吴王阖闾时所筑并所迁之都在今苏州市 ,其地本名即“姑苏”、“苏”。至夫差亡国之时苏州一直为吴都。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相继出土了“王小”①、“于大”②铭文铲及“大官釜”陶文的汉代陶灶陶釜③。“王小”、“王大”、“大官釜”应当均是汉代的铁它标志,现考证如下。一、“王小”与“王大”铁官铭查《汉书·地理志》,用“王”字作郡。县地名者,仅有“野王”一个县,即当今河南省沁阳市。野王县不是大铁官而是小铁官县。在《史记·食货志》中说,不产铁的县设小铁官,其任务是销旧器铸新器。由此可见小铁官同样能鼓铸,不同之处是大铁官鼓铸的铁材料是从矿冶中获得的,源料充足;而小铁官是用回收的废旧铁器为原料进行鼓铸的,原料不富裕。在野王县…  相似文献   

5.
<正> 《元和志》卷三延州延水县下载:“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戌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按《汉书·地理志》临河属朔方郡,地在今河套地区,李吉甫以唐延州延水县北的临河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自今湖北枝城市(原宜都县)东南之枝城街市(在焦枝铁路桥北面不远)东南流至城陵矶(今属湖南),通称为“荆江”河段,呈西北至东南(偏南)流向,以藕池口(今公安县东南,宋属石首县)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为顺直微曲性河段,水流枝分,汊河发育;以下为“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江水泛滥的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堤防的修筑至关重要。今荆江两岸有长达数百公里的人工堤防,其中以位于北岸,上起江陵枣林岗、下迄监利城南,全长182.4公里的荆江大堤1最为著名。有关荆江堤防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从清人撰修的《荆州万城堤志》,到当…  相似文献   

7.
“禺邗王”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多年前、河南辉县附近曾出土春秋末叶的一对青铜圆壶,壶盖外缘四周有铭文19字: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广介)(介),邗王之惕(锡)金,台(以)为祠器.近代金文诸家对此壶铭文中的一些字考(?)不一,特别是对“禺邗王”之“禺”字释读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者认为“禺者吴也”(1).另者认为“禺当读为遇”.由于释读不同,故称此壶之名也不同.认为禺是吴的,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管子.小问》中的"吴干战"与《左传》记载的"吴城邗"联系起来,并因此认定吴王夫差是在干国故都"城邗,沟通江淮"。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与辨析,提出吴干战不在江北之广陵,邗城不是干国,邗王是晋人专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世界》2004,(11):34-39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雄踞太行山南端之绝顶,北依上党盆地,西连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可俯视冀豫平原,与河南省辉县市、修虎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人口25.1万。  相似文献   

10.
沔阳县位于江汉平原,处武汉与江陵之间。南临长江,北靠汉水,境内湖泊众多,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月洲湖遗址在沔阳南部,海拔23.2米,北离仙桃镇二十公里,南距东荆河白庙大桥五公里(图一)。  相似文献   

11.
具有“皇家土楼”美誉的绳武楼,堪称“清代中晚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地处福建省平和县芦溪镇。平和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东连龙海、漳浦县,西邻广东大浦,南靠云霄、诏安,北接永定、南靖,素有“八县通衢”之称。  相似文献   

12.
<正> 灵寿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太行山东麓,南近平山县,北与阜平、新乐县相邻,东南距石家庄市约40公里。灵寿地形呈窄条状,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由山区、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县城居东南部平原区。水系主要以慈河为主,其次有松阳河及无名支系水流数条遍布整个县境。 据考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寿属鲜虞中山国版图,赵灭中山属赵国领地。据灵寿县志载“在今县城西15里建赵王城即灵寿故城”。近  相似文献   

13.
正山西省古上党地区(今长治市一带)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坐落于上党"天脊"之上的东庄村,历史上先后属黎侯国、潞县、刈陵县、黎城县、黎亭县、平顺县、潞城县、壶关县所辖,今属平顺县石城镇。村庄北依太行山大脉张翰岭之金刚顶、卧牛山,南邻浊漳河,东有古天堑浊漳河出省口马踏隘,西对石勒古寨和沈王垴。河南晋阳官道穿村而过。这个千  相似文献   

14.
1、概述: 于都县位于赣州市的东部,地处东经115°11′00′~115°49′51″,北纬25°35′48″~26°20′53″。东与瑞金县接壤,南与会昌县和安远县相接,西与赣县毗邻,北与兴国县和宁都县交界。县城距赣州市城区65公里,距南昌市城区422公里。 于都县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北有雩山,故名雩都,1957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改“雩都”为“于都”。最初建县时,范围包括现在的于都、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七县,县衙设在东溪的南面(今西郊乡古田)。从南部都尉至南康郡,郡治设在于都达250余年,故有“六县之母”和“三省往来之冲,天下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其间文物史迹遍布全邑,而岩壑之奇,题刻之多,尤以罗田岩为著。  相似文献   

15.
《渭南县志》社会效益调查关中兴渭南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陕西省关中盆地东部,西邻古都长安,东望西岳华山,南接巍巍秦岭,北为渭河平原。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解放后,渭南县是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区行政公署...  相似文献   

16.
沿江大道洞庭小路口的大楼和后面的仓库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北大楼”和“三北仓库”,此处江边有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码头,现为长江航道局汉口航道站打捞专用码头,但也还是有人称它为“三北码头”.“三北”的字义,本是慈北、姚北、镇北.慈是慈溪、姚是余姚、镇是镇海,是浙江省杭州湾南岸,东海西岸的三个县.在清代,慈溪、镇海属宁波府,余姚属绍兴府.这宁、绍二府的人最善经商,店铺遍及全国大中城镇.就是在上海,宁、绍二帮也始终执商界之牛耳.本文要提到的三北轮船公司,其创始人虞洽卿就是宁绍帮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7.
北宋元丰七年(1084),方志学家朱长文在其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序》中率先提出方志学的概念:“方志之学,先儒所重。故朱赣风俗之条,顾野王舆地之记,贾耽十道之录,称于前史,盖圣贤不出户知天下,矧居是邦而可懵于古今哉。”把方志视为专门之学,应以此为最早。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市,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边缘西北部的涪江中上游,距成都市135公里。汉时,为清县,属广汉郡。安帝元初二年(115年)郡治移至涪县,三国、晋属梓潼郡。隋、唐至宋、元、明、清皆为绵州。县治位于绵山之阳,故名绵阳。 绵阳“古蜀国之地,禹贡粱州之域。”①地处金牛、阴平古道和涪江、安昌江的交汇点,北接秦陇,南联成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国蜀汉名臣蒋琬视为军事要塞,上疏曰:“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②《元和志》记:“依山作固,东据天池,③形如北斗,卧龙伏马,为蜀东北之要冲”。④“控制西川,推为要塞”。⑤舟车辐辏,商贾云集,四塞之郡,⑥有蜀道咽喉之称。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 ,我来到了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的沁阳———朱载的故乡 ,再次拜谒了这位世界名人的陵墓。沁阳 ,她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县相邻 ,南与温县、孟县接壤 ,西与济源市交界 ,东与博爱县毗连。扼太行山之阳 ,居沁河之畔 ,北连上党 ,南通洛阳 ,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曾为郡、路、州、府、县治所 ,从古至今 ,一向是豫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朱载墓就位于沁阳市东北 1 5公里山王庄镇张坡村东 ,这里原为朱氏祖茔 ,日军侵华时曾炮轰其冢 ,在文化大革命中 ,墓上高大的封土堆和神道两旁的石刻均遭…  相似文献   

20.
正榆社县位于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河北源之畔,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县域面积1699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这里的历史极为厚重悠久,曾是炎帝神农榆罔的旧地,县名因榆罔氏祭祀之社而得名,也是一代名臣箕子、晋国宰相孤突的故里。榆社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泰始元年改名武乡县(治所在榆社社城镇社城村),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今武乡县故县村),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