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八四《河渠二·黄河下》载: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第2047页)按照标点本,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据嘉靖《徐州志》(卷七)载:“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又据陆蓉《菽园杂记》(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显然,吕梁二洪当指吕梁上洪和吕梁下洪,而非吕洪和梁洪,故“吕、梁二洪平”标点有误,正确标点应为“吕梁二洪平”。《明史·河渠志》标点纠谬一则@李…  相似文献   

2.
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年版)卷一○载:“徐州百步洪、吕梁上下二洪,皆石角岩,水势湍急,最为险恶……(成化)八年主事谢敬修砌吕梁上洪堤岸三十六丈,阔九尺,高五尺;下洪堤岸长三十五丈,阔一丈四尺,高五尺。”上文标点有误。谢敬是人名,曾做过徐州吕梁洪工部分司的主事,嘉靖《徐州志》卷七记载历任吕梁洪主事,其中有“谢敬,山东德州人,天顺丁丑进士”条。嘉靖初年,吕梁洪主事王世雍撰有《吕梁洪志》,其中所列主事也有谢敬之名。嘉靖《德州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均记载:谢敬,天顺丁丑进士。又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 84《河渠二·黄河》载 :“自淮而上 ,河流不迅 ,泥水愈淤。于是邳州浅 ,房村决 ,吕、梁二洪平 ,茶城倒流 ,皆坐此也”。照标点本说法 ,似乎吕洪、梁洪各有一个 ,但事实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洪。按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五十里处的吕梁山下 (今坷垃山 ,海拔 1 4 6米 ) ,因处在古吕城之南 ,且水下有限石 ,故而称吕梁洪。洪是方言 ,以石阻河流为洪。《水经注》卷 2 5载 :“泗水之上有石梁焉 ,故曰吕梁也”。又据嘉靖《徐州志》卷 7:“吕梁洪……本洪在州东南五十里 ,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嘉靖《吕梁洪志·山川》有云 :“吕…  相似文献   

4.
泗水是古代著名河流,在徐州城东北与西来的汴水相会后继续东南流出徐州。其间因受两侧山地所限,河道狭窄,形成了秦梁洪、徐州洪、吕梁洪三处急流。洪是方言,石阻河流曰洪。“三洪之险闻于天下”,而尤以徐州、吕梁二洪为甚。徐州洪,宋元时又称百步洪,位于州城东南二里处(今徐州市区和平桥一带),因巨石盘踞长百余步而得名。万历《徐州志》卷3载:“徐州洪……在州东南二里许,巨石盘踞,岩龌龊,汴泗流经其上,冲激怒号,惊涛奔浪,迅疾而下,舟行艰险,少不戒即破坏覆溺。”徐州洪形状像个“川”字,有3道:中为中洪,西为外洪,东为里洪。里洪又称月河。…  相似文献   

5.
笔者发现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人名疑误两例,现略辨于下,以求教于方家。“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人。祖显,正统四年进士,内侍传旨试能文者四人,显与焉,……由给事中历山西参政,并有声……”(《明史》卷二八六)按:“显”乃“颢”之误。正德《姑苏志》①卷六《科举表中》著录:己未四年进士祝颢;卷五二云:“祝颢,字惟清,长洲人,正统间以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景泰间升山西左参议,未几迁右参政……成化初罢归……卒年七十九,所著有《侗轩集》。”同治《苏州府志》②卷四九有“山西参政祝颢墓,在横山丹霞坞,孙应天府通判允…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卷四一《高光传》载:(高光)子韬字子远,放佚无检……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此句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为: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 按照标点本,留台似乎设在长安,高韬兼任的即此留台的右卫将军一职,但事实并非如此。《晋书》卷四《惠帝纪》明确记载,公元304年,晋惠帝为张方所逼,由洛阳到长  相似文献   

7.
(《宋史》标点本卷二十二,徽宗四载:“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徽宗)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七年九月甲子,凶问至江南……”。而同书卷371王伦传则为“七年春,徽宗及宁德后讣至……。”那么究竟徽宗死讯什么时间传到江南呢?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8载“(绍兴七年正月)丁亥,阁门祗侯充问安使何藓,承节郎都督行府帐前准备差使范宁之至自金国,得右副元帅宗弼书,报道君皇帝、宁德皇后相继上仙……”。《宋史全文》卷20上、《中兴小纪》卷21、《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1、《三朝北盟会编》  相似文献   

8.
《史记·秦本记》标点正误一则章林中华书局本《史记》卷五《秦本纪》有云: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立.以牺三百牢祠。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今按“卜居雍”以下标点稍有误焉。商、周之际龟卜颇为盛行,《周礼·春宫》:“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  相似文献   

9.
《明史》卷100《诸王世表》一:“秦兴平庄惠王志?,……天顺元年薨。无子除。”(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512页) 按:兴平庄惠王薨后,并非无子除。《明英宗实录》卷291:“天顺二年五月辛丑,册兴平庄惠王庶长子公铄袭封兴平王。”《明宪宗实录》卷159:“成化十二年十一月辛亥,秦府兴平王公铄薨,王庄惠王第二子也,正统丁卯生,天顺戊寅袭封兴平王,至是薨,谥曰安僖。”《弇山堂别集》卷34:“秦府庄惠王子  相似文献   

10.
一《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潘美传》: 开宝三年,征岭南,以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991页) 按:这句话的句读有误。“以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后的顿点应为逗点;“朗州团练使”后的逗点应去掉。证之以《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尹崇珂传》:“讨湖南,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荆湘平,授朗州团练使。”可知尹崇珂平荆湘后征岭表前任朗州团练使。《宋史》卷二《太祖纪二》:开宝三年“九月己亥朔,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这里标点合理,美的原衔为“潭州防御使”,尹的原衔是“朗州团练使。”《长编》卷十一“太祖开宝三年”也载:“九月己亥朔,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  相似文献   

11.
标点本《辽史》卷十六《圣宗》七载:“(开泰七年闰四月)戊午,吐蕃王并里尊奏,凡朝贡,乞假道夏国,从之。”在这里,标点者认为,并里尊是吐蕃王之名,故称“吐蕃王并里尊”。我认为,这种标点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185称“矾之出于西山、保霸州者,售于成都、梓州路”(第4535页,标点照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中华书局 1992 年)卷 295 记“矾之出于西山、保霸州者,售于成都、梓州路”(第 7192 页,标点照录)。对上文之“西山保霸州”,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93 页认为是河北的西山、保州、霸州三地产矾;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二册(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457页却认为此保州、霸州在成都府路,但语焉不详。笔者认为上引《宋史》与《长编》文标点均误,正确标点应为“矾之出于西山保、…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一九七《席书传》附弟“篆”。“篆”误 ,应作“彖”。复核殿本底本 ,也作“篆” ,可知根源在《明史》馆臣修史时误记 ,谨辨正之 :一、《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作“席彖”。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79年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是据《进士题名碑》拓片、《登科录》 ,参以地方志编撰而成。书前《索引》为“席彖” ;书中《历科进士题名录·明朝之部·正德九年甲戌科》“席彖”排在第五十二位。二、《国榷》① 记作“席彖”。该书卷五一武宗正德十四年 :“谪户科给事中席彖夷陵州判官……以长按黔国公沐所劾按察使沈恩等…  相似文献   

14.
一、《明史》卷100,《诸王世表一》: 宪王有燉,定嫡一子,正统元年袭封。四年薨。无子。(2546页) 按:“正统元年袭封”误,应为“宣德元年袭封”。1.《弇山堂别集》卷32:“子宪有有以宣德元年嗣。少有孝行,善为诗词,工书法。在位十四年以正统四年薨,寿五十一,无子”。(中华标点本567页) 2.《明宣宗实录》卷16:“(宣德元年五月庚子)周王有燉奏妃位久虚无以相祀事,宫人巩氏由  相似文献   

15.
杨军 《古籍研究》2001,(3):16-18
1、收国二年,高丽遣蒲马请保州。按《金史》卷2《太祖纪》,天辅元年“八月癸亥,高丽遣使来请保州”,或疑此条当在天辅元年栏内(中华书局标点本《金史》卷60校勘记(2))。天辅元年即高丽睿宗十二年,但《高丽史》卷14《睿宗世宗》睿宗十二年无请保州事,而十一年八月“庚辰,金将撒喝攻辽来远、抱(保)州,二城几陷……王乃遣使如金请日:‘抱州本吾旧地,原以见还。’金主谓使者日:‘尔其自取之。”’此当为收国二年事,系于本年无误,唯无系月,当在是年八月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7.
<正>24.《宋書》卷五三《張茂度傳附張永傳》:時上寵子新安王子鸞爲南徐州刺史,割吴郡度屬徐州。(第1513頁)按:《宋書·孝武帝紀》:"(大明七年正月)癸巳,割吴郡屬南徐州。"~①《宋書·始平孝敬王子鷥傳》:"及爲南徐州,又割吴郡以屬之。"~②可知此處"徐州"當爲"南徐州"之誤。25.《宋書》卷五九《張暢傳》: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大明元年,卒官,時年五十。……謚曰宣子。(第1606頁)按:《宋書》卷四六重出《張暢傳》,云:"孝建二年,出爲會稽太守,卒,謚曰  相似文献   

18.
河南夏邑县何时改为今名,说法有二,一谓始改于金。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官修地方总志《寰宇通志》卷八三夏邑县条载: 在州东百二十里。战国时下邑地,汉置县曰下邑。……金始改夏邑县。元及国朝皆因之。稍后,《明一统志》卷二七、嘉靖二十七年《夏邑县志》卷一《沿革》、雍正八年《河南通志》卷三及《读史方舆纪要》卷五○等均从其说。《河南通志》还载:“金始改县曰夏邑,以华夏更名。”二谓明洪武初始改今名。《明史·地理志》记夏邑县:“元曰下邑。洪武初更名”。清代官修地方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十八年《归德府志》均从其说。《归德府志》的纂修者在夏邑县条下加按语:“今考下邑,始见《史记·高祖本纪》。……至更为名夏邑,乃自洪武年始。”所谓金始改今名,元、明因之,其说虽见于官修方志,但经不起查核。其一,《金史·地理志》不载改夏邑县今名事。金代该县为归德府所辖,志中载县名为下邑。其二,元代该县仍名下邑。见《元史·地理志》归德府条。元归德府教谕李希(?)  相似文献   

19.
《明史》卷77《艺文志》二曰:“胡諲,《河南总志》十九卷。”(中华书局标点本是第2409页) 按:“諲”误,应作“谧”字。胡谧,字廷?,浙江会稽人,天顺元年进士。该志修于成化二十年(1484年)。据成化二十二年刻本,卷首有胡谧“河南总志自序”。顺治《河南通志》前序云:“旧有通志,天顺间创始于提学副使刘公昌,后十余年副使胡公谧略加芟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六,《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中国地方志综录》177页,《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均作胡谧,《河南总志》十九卷。  相似文献   

20.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克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同书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泰定四年”。孰是孰非?此为以元泰定四年置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除《云南土司传一》载顺宁府于天历初置外,它处不复见。而同书的《地理志七》明确记载“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十一月置。”《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