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12月间,盱眙县观音寺乡农民在宁淮路做工,发现钱窖一处,出土布币几十枚,蚊鼻钱数百枚,文化部门经过几次现场调查,仅收到一枚布币和一些蚁鼻钱.这枚布币高10、肩宽3厘米.面文有“旆钱当圻”四字.背文有“十货”二字.旆钱,意思是大钱.圻同(钅斤),是计量单位.对于面文,过去多释为、殊布当(钅斤)”.古代货币邮标称为“殊”布.战国时代盱眙属楚,境内曾出土不少楚国货币.十里营、东阳、王店、官滩等地出土蚁鼻钱近15公斤.河桥、十里营、穆店、东阳等地出土郢爰30多块.出土布币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马静 《文物世界》2013,(6):10-14,66
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国铸造的货币习称为三晋货币。三晋货币按铸币形制一般分为布币、刀币和圜钱等三种体系。金属铸币发展至战国时期,布币流通区域逐步扩大,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各国布币币文,地名达百余处,可见当时在我国广大北方形成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布币流通区。  相似文献   

3.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位于河北石家庄西北平山县三汲乡,是中山桓公复国后所建都邑,前296年为赵国所灭,城邑即废,前后存在近八十年。城内战国中晚期文化堆积较广,文化层单纯。灵寿城地处太行东麓,这里是春秋战国早期中山鲜虞族聚居地之一,城内的遗址、墓区出土了空酋布币、尖首刀币、匽刀币、廿丹刀币、白化刀币、成帛刀币及铸范、仿匽刀币及铸范、仿蔺布币及铸范等。这些货币,有的流通于中山鲜虞族,有的流通于中山国,有的则是中山国所铸货币。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河南商水友人处见到一枚前所未见的蚁鼻钱。 这枚蚁鼻钱长18、宽10毫米,卵圆形,穿孔在上端。币面铸一字,隶定为“(?)”,释为“阳”。 楚文字中,从“阜”的字有时下增从“土”,  相似文献   

5.
刀布币并行流通现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诸侯国之间货币流通领域中的一个较普遍而且较复杂的货币流通现象。分别产生于农耕文化区内的布币与游牧文化区内的刀币,为何出现并行流通现象呢?刀布币并行流通现象产生于何时、何地?刀布币并行流通对我国先秦金属铸币的演变、发展以及对有关诸侯国的经济发展又起过何种作用呢?豆.刀布币最早出现并行流通的时间王话挂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根据近代刀布币同在原燕国境内出土的记录以及燕国在战国时期除主要铸行刀币之外,在战国晚期也铸行过布币的史实,提出了“燕赵二地…  相似文献   

6.
<正>战国時期,北方的燕和南方楚,它们的主要铸币都不是布币,但在中原地区布币的影响下,先后也分别铸行过布币。一燕方足布燕铸方足布均为小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的铸币。一般通长38~45、足宽25~30mm,重约4.5~7g。属于燕地的方足布见有:安阳(旧释匋阳)(图1)、坪阴、纕坪、恭昌、封化、右明新货等十余种钱文。  相似文献   

7.
楚金币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楚国金币的发现情况,对楚金币的种类、形制、印记、重量与刻文诸问题加以探讨,对楚金币出土情况进行剖析,认为,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秤量货币,它与铜贝是主币与辅币的关系;并对楚金币的币材产地、冶炼技术与铸造年代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战国时期,经济军事都较弱的燕国,在铸行货币方面却独据特色。除了刀币、布币、圆钱种类齐全,铸币数量极大之外,还曾铸有铅质货币,这在当时的诸国中也是独有的,并且也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铅质货币。燕国铅质铸币,是燕国钱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先秦货币中的一个特例。对于研究先秦,特别是燕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钱币文化特色、冶金铸造技术、地域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楚国货币中有一种面铸■字的铜币。对于此种面文楚币的释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这类楚币的文字特征、出土分布的地域规律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本文认为(?)字币的面文当释读为鄂,其应为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地名,在今湖北省东南部沿长江地区,楚人曾一度以此为都,后作为地名铸于楚币之上。  相似文献   

10.
在战国货币研究中,魏邑繁阳有没有布币铸行于世,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迄今为止,古代货币研究者似乎都没有发现繁阳铸币的存在。是该地从来未曾铸行过,还是至今沉埋地下未曾面世?看来都不大可能。众所周知,魏国的繁阳屡见故籍,《史记》的《赵  相似文献   

11.
楚国货币中有一种面铸(六)字的铜币.对于此种面文楚币的释读,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这类楚币的文字特征、出土分布的地域规律以及相关文献的记载,本文认为(六)字币的面文当释读为鄂,其应为先秦时期楚国境内的地名,在今湖北省东南部沿长江地区,楚人曾一度以此为都,后作为地名铸于楚币之上.  相似文献   

12.
先秦布币可分为空首与平首(又称实首)两大类,平首布中又包括尖足布、方足小布、圆足布(含三孔布、下同)、锐角布、桥形布、燕尾布与连布等多种形式。这些平首布与空首布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各种平首布之间的形制关系,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重点讨论尖足布、方足小布与圆足布在形制上的演变关系。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关于尖足布、方足小布与圆足布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论著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看法。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认为:“圆肩国足布之铸,其时较晚……因感尖足…  相似文献   

13.
刘韫 《北方文物》2002,(3):25-28
本文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在货币形制演变上,大体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实物为特征的贝币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仿物为特征的布币、刀币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脱离实物为特征的圜钱、圆钱阶段。货币是交易的媒介,经济发展是交易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货币形制的演化。先秦货币的发展,已起源达到成熟,可以看到货币发展史的基本过程。探索先秦货币形制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有助于了解悠久的中国货币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三孔布币及其拓本流传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孔圆足布币俗称三窍布,是战国后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此市币面上下有三孔,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李佐贤(古泉汇)把它归入圆足布类,属于圆足布一个品种。清·嘉庆甘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十六卷,该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藏此布币者数目寥寥。故有泉书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①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鹦等。…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异形布币两种:一种是殊布当圻背十货钱。一般长98mm,足宽35mm,重约31.5~37g,俗称“楚大布”,该钱以其形体大、铸工精湛,钱书法美而成为战国时期南方货币的代表品种,是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历来为古泉爱好所钟爱。另一种是四布当圻钱,其形体如两枚小方足布双足相连,故亦称:“连足布”,其形体较小,易于损伤。出土甚罕。宿州地区古为楚国故地,故“楚大布”在宿州地区屡有出土。如:  相似文献   

16.
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极为特殊的品种。自清·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介绍给世人至今已发现四十二品,布面所铸地名涉及三十三个古地名。经学者们研究考证,这些古地名当今的所在地大部分已被认定。其中,三孔布“上尊”地在何方?见解不一。《中国古钱大辞典·先秦编》载:“上尃”有大小两型。大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九、二十”等。小者背首穿孔上铸有数字“二十”。1978年《北京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裘锡圭撰《战国货币考》载:“据《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下博。其地在今河北省深县东,战国时在赵国疆域内。‘博’从‘尃’声,币文的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钱币的国家。早在晚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关中、洛河等地区已经铸造仿天然海贝的铜贝,并且出现了仿自农具“钱”的原始布币。  相似文献   

18.
正圜钱出现于战国中晚期。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钱文或纪地或纪重。最早的圜钱出现于魏国,因其形制较刀币、布币更便于携带和存放,赵、秦、燕、齐和周等国均有铸造。圜钱分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类,中原三晋和两周多圆孔,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多方孔,西方秦国既有圆孔也有方孔。圆形方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经典形制。  相似文献   

19.
1.从时代背景上鉴定 布币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这一点没有疑问,春秋时期布币广为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使用的货币。布币实际是铲子的形状。布币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尖足布、体形较长的殊布等。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货币历史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以贝为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金版等不同铸币体系;秦始皇以半两钱统一币制,铜钱成为我国货币历史的主角,在我国流通使用长达两千年。纸币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唐代的飞钱带有纸币的性质,北宋早期,由于铜钱数量不足、铁钱难以携带,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更是将纸币作为官定货币在全国使用。明清时期,白银与制钱并行,日本、美洲白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