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美、英成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三个主要盟国。美、英对于太平洋战争有着不同考虑,美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前后也有变化,这就使盟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各方面出现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缅甸战役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从发动芦沟桥事变到占领广州武汉,为敌之战略进攻阶段。(二)从广州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战略相持阶段前期。(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战略相持阶段后期和日本走向崩溃时期。现对这三个阶段的情况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沦陷时期的广州,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线,日本居留民群体的发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居留民人口迅速增长,并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表现出经济活动"繁荣"和主要团体"复苏"的景象。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州日本居留民群体在人口规模不断萎缩的同时,其经济活动和主要团体的发展都受到占领当局政策的严重干预,而随着其"统制化"色彩不断加深,广州日本居留民群体也就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  相似文献   

4.
1941年8月1日,美国宣布禁止任何石油和石油制品输往日本.4个月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并迅速占领马来亚等地.美国的禁运政策如何一步步发展?其对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有何影响? 美国为何重视东亚? 美国介入远东甚至说整个近现代美国远东政策的开始,始于美西战争后对菲律宾和关岛的占领.1898年4月25日,美西战争以菲律宾和古巴为主要战场爆发.三个多月后西班牙崩溃,被迫于当年年底同美国签订了《巴黎条约》,该条约保证了古巴的独立,菲律宾、关岛以及波多黎各则被划给了美国,美方向西班牙支付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菲律宾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试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英美对日妥协倾向——关于“远东慕尼黑”的考察之二王建朗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美的远东政策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对日妥协的倾向,1939年有田—克莱琪协定、1940年滇缅路禁运以及1941年的美日谈判皆是这一倾向的具体表现;一是...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福斯政府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 1941年12月7日发生的珍珠港事变,是美日矛盾发展激化的必然结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战争的战略要求是打败日本,确立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战争一打响,美国同中国的关系随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是通过有限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抗战,以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转而正式同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美国战时的对华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由美国空军飞行员陈纳德在美国招募了一批飞行员,于1941年8月1日,在昆明正式成立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成立之初有三个中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美国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改编成“美军空军驻华特遣队”,  相似文献   

8.
杨天石 《近代史研究》2015,(2):53-66,160
美国长期大量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助长其侵华实力。1939年7月,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建议美国采取办法,削弱日本的战斗力与经济力。同月,美国政府宣布废止美日商约,对日实行经济制裁。1941年4月,日本向美国提出《日美谅解案》,企图通过谈判,减轻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为避免美国过早陷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时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提出退让、妥协方案,企图在一定时间内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封锁。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政府改变对日政策,愤而以"国际信义"与"人类道德"相责,胡适、宋子文也积极与美方交涉,最终,美国对日政策由有限度的妥协恢复为全面强硬,美日谈判破裂。日本指责美国已彻头彻尾地成为蒋介石的代言人,于12月初突袭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9.
<正>"东京玫瑰"并非一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方为瓦解美国军人斗志,利用广播宣传大打心理战。女播音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勾起美国大兵的乡愁,激起他们对那些送他们上战场的"老板们"的怨恨。  相似文献   

10.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收到了美国友人服务委员会克拉伦斯·皮克特的一封信。信上说:“今天,虽然日本站在审判台上,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受审的是美国。……现在,不仅日本,……而且所有东方世界的国家都将注视我们,看我们的行动是否体现了我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正义、谦虚和尊重人的原则。”这番话的含义很深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西方盟国仅仅以本国利益为原则而未能坚持一项以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原则的对德政策,法西斯德国才乘机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日本问题上面临着当年西方盟国在德国问题上遇到的同样抉择。一方面,自1904—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以来,日本就成了美国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的强有力对手,美日矛盾终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复仇之火一度吞没了许多美国人的理智。1944年11月,在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中,13%的美国人赞成胜利之后杀死所有幸存的日本人。有位名叫乔治·  相似文献   

11.
一次大战后,日美矛盾成为远东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焦点,与美国争夺中国市场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和出发点。由于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和日本资本主义本身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日美两国经济关系的消长成为影响日本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20年代日本外交标榜“与欧美列强协调一致”、“不干涉中国内政”和“经济往来”,即所谓“协调外交”。30年代初起,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这一国际协调外交迅速向武力外交转化。经“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直至挑起珍珠港事变,导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引起日本外交剧烈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一战后日美矛盾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探讨这一时期日美两国经济关系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研究》2000,(3):56-56
由李玉、骆静山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2月出版的《太平洋战争新论》( 47万字 )从多个视角 ,深入地探讨了太平洋战争历史。汤重南、李玉、徐勇、骆静山等 1 1位学者 ,分别就 :太平洋战争的祸首——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30年代日本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太平洋战争与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国际政治格局、“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偷袭珍珠港的前因后果、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及日军先盛后衰的原因、太平洋战争造成的祸害及战后处理、太平洋对战后日本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影响、太平洋战争对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与社会秩…  相似文献   

13.
闵强 《文史春秋》2006,(12):48-5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终于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因为被日本逼到绝路而进行抗战的蒋介石,对美国的依赖心理更进一步增加了。为此,他迫切希望在中国有着特殊利益的美国能够加强对中国战区的支持力度,要美国输送更多的战争物资。对内,蒋介石可以充分利用美援来打  相似文献   

14.
1942年石井被撤职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石井形成对731部队的绝对控制权,并谋求担任日军全军细菌部队总司令,且石井的细菌战发展思路与陆军中央相左;客观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谴责日本在华实施细菌战,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声明警告日本不要使用违禁武器,否则将受到美国“全面报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日本陆军中央将石井撤职,并调整了日本细菌战战略.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和中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作战。尤其在空军方面,给了中国很大帮助。陈纳德的“飞虎队”很早就来华抗日助战,战争后期(1944年6月-1945年8月),美国空军共出动飞机约5.2万架次,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的轰炸,炸毁日本城市98座。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即处于日军包围之中。由于港英当局对日本的暧昧态度,使香港保卫战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怒潮澎湃,战火纷飞。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的重要军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挟偷袭珍珠港的余威,日本人以劲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南太平洋的美、英、荷盟军。因事起仓卒,盟军无还手之力。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香港,在一个月内先后失陷。日本南进的最后一站将是缅甸。 1942年3月8日,扛着太阳旗的日本士兵高  相似文献   

18.
东方慕尼黑问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一个重大问题。它是指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英美帝国主义从维护各自的帝国主义利益出发,在远东牺牲中国民族利益,压迫中国政府停止抗战,承认日本侵略的既成事实,实现对日妥协投降,并以此来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避免或推迟与日本的直接军事冲突的阴谋。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因开战当时就对战争目的缺乏统一认识,加之战后美国实施的占领政策以及之后日本国内近现代史相关认识的"政治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所发动的对外战争有着多种称谓,并且战争称谓问题至今仍被热烈讨论。因此,现有的称谓基本上均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官方则一直在使用"之前的大战"一词。各种称谓中,"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均能表示1941年12月8日以后展开的战争,而从所涉地域来看,"大东亚战争""亚洲·太平洋战争"则明确了日本当时战场之所在,另外"太平洋战争"一词则更让人联想到发生于太平洋上的日美战争。至于国际通用且价值中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日本的视角出发对其自身参与的战争进行叙述时,此一称谓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感觉"上来看都不甚适合。因此,现今"太平洋战争"一语虽被广泛使用,但展望未来,在选择能将1941年12月8日以后的中国战区亦纳入其中的恰当称谓时,是否可以考虑使用抹消其意识形态色彩的"大东亚战争"或"亚洲·太平洋战争"这两个用语。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建朗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后文简称《政策》)一书,该书是胡德坤教授主编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中的第5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