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郢都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关于是郢都的种种说法楚郢都在哪里?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比较一致,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部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自魏晋以后更载明鄂都在江陵纪南城,如《左传·桓公二年》“始惧楚也”,西晋杜预注:“楚,楚国,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也。”刘宋盛宏之《荆州记》:“江陵东北七里,有故郢城(即郢都城),城周回九里。”又载:“楚昭王十年,关通鄣水灌纪南城,入赤潮进灌鄂城,遂破楚。”《水经·沔水》北魏鹂道元注:“江陵西北有…  相似文献   

2.
《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沉)汨罗以死”,记载了屈原自沉的时间在他作《怀沙》后不久的日子,自沉的方式是“怀石”,自沉的地点是汨罗江中。自此。历史上一脉相承传  相似文献   

3.
“楚辞”指称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意旨向多重蕴涵演变的过程。《史记》之“楚辞”乃是指涉战国之时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人辞作。至刘向时,“楚辞”即具有指称作品集之涵义。嗣后,学者立论依据不一,“楚辞”蕴意多有差异:有专指屈原作品者;有指称文体者;亦有指涉多重涵义者。这种指称的多层面性使得“楚辞”研究领域呈现出众彩纷呈之局面。  相似文献   

4.
关于《史记》一书的悲剧特色,前人早有零星沦述。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曾说《史记》是“司马子长之深悲”,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史记》“悲世之意多,而愤世之意少”,刘鹗在《老戏游记序》中更说《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在确认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志》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曰:“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史记·苏秦列传》中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正义》释此“太行”为“太行山羊肠阪道,北过韩上党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汉王曰:“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复荣阳,据敖仓之粟,塞成桌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则天下知所归矣”。“蜚狐之口…  相似文献   

6.
刘向父子的汉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踪凡 《文献》2002,(1):12-23
据典籍记载,最早整理汉赋的恐怕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全文载录了贾谊、司马相如的6篇赋作.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梁范晔的《后汉书》继其踵武而又发扬光大,二书整理、载录的汉赋共有11家,30篇.  相似文献   

7.
自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相国萧何……作律九章”以后,汉代“九章律”的存在几乎成了不可更移的定论。但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的出土,使我们有理由对萧何“作律九章”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遗憾的是,尽管《二年律令》本身已明确对“九章律”提出疑问,但人们总是想办法去对二者的矛盾做出解释,而不去怀疑所谓“九章律”本身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质疑“九章律”的真实性问题,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萧何“作律九章”诸说检讨西汉初年,萧何遵高祖之命次定律令,奠定了…  相似文献   

8.
《史记·六国年表》载,楚顷襄王二十年,即秦昭王二十八年,“秦拔鄢、西陵.”第二年,“秦拔我郢,烧夷陵。”《史记·楚世家》亦谓”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据此可见,西陵乃楚国城邑之名,其地近鄢,即今湖北宜城;夷陵乃楚王陵墓之名,其地近郢,即今湖北江陵西陵与夷陵,一为城邑。一为陵寝,地非一处,亡非一时,应该说是泾渭分明,两不相涉的。实际则不然,从古到今,不仅这两处地望指说不一,犹连西陵、夷陵是二是一就各执所见,因此有必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楚文化志》(以下简称《志》)第七章,在“水路交通”一节中说: 春秋中期,楚已灭夔,而夔在今秭归,秭归已在西陵峡内。巴人所置弱关也在今秭归,江关则在今奉节,可控扼三峡航道以抵御楚人,巴楚交通,三峡便是纽带。战国时三峡为楚所有,“楚为捍关以拒之”,此捍关可能就是巴的江关。由江陵至奉节,兵员装备的运输,自然就是通过长江水运了。《战国策·燕策二》记秦灭巴蜀后宣称,蜀地之甲,可以方船积粟,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而不费汗马之劳。可以说,楚国当时的水路交通已穿过长江三峡而直达今四川境内了。笔者认为,这一段对于先秦时代三峡航运的描述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蒋天枢教授研究楚辞的积年之作,收屈原赋及宋玉为屈原而作的《九辩》,依古本篇次.全书对屈原生平、屈赋系年,提出与旧说时论不同的新见解,在方法上采取文史互证,拨隐探幽,对《史记》屈原本传以来所传《离骚》作于楚怀王时的说法加以否定,而把屈原现存作品都归于顷襄王走陈以后,屈原离陈南行时所作.由于立论新颖,而解释屈赋又宛然若符,堪称独树一帜,卓然自成一家.此书的出版对屈原和屈原赋的深入研究将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知几总结中国史书编纂形式,说:“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史通·二体》)  相似文献   

12.
1《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其影响深远,流誉无极,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杰作,人们对它命题的含义却颇多争议。这些争议持续了千百年,至今仍未有一公认的结论。题目是一部文学作品灵魂之所在,如果连题意也未弄清,势必对研究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可见,探求《离骚》篇题的真正含义,同时排除各种无谓的歧义,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诸家对“离骚”二字的不同解释,依时间先后,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离骚”犹“离忧”说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二字之中,司马迁以“忧”释“骚”,于“离”字则未加解释。依《史记》惯例,可知司马迁当时,“离”字  相似文献   

13.
<正>一众所周知,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春申”。这个雅号,与先秦楚人黄歇密不可分。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张仲清译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载:黄歇(?—前238)“楚考烈王时任令尹,前248年封于吴,号春申君。”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说法。或说楚地黔中(今湖南常德)人;或说郢(今湖北江陵、荆州一带)人;或说潢川人,系黄国族人后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关于铜的产生和冶炼的传说 ,在夏代以前就有“黄帝铸鼎及蚩尤作五兵 :戈、矛、戟、酋矛、夷矛”之说。《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等等 ,说明铜器在夏代之前 ,炎黄时期就已经出现 ,但史书记载并不多见。关于夏代的铜器状况 ,史书记载则很多 ,而且在周代的文献中 ,就真真切切地记载着当时仍保存夏代的九鼎 ,例如 :《左传》宣公三年有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又有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洛邑。”《墨…  相似文献   

15.
一《召诰》《洛诰》的年代 《召诰》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诰》序:“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可见《书序》与《史记》都认二诰为同时作。据二诰本文,二诰当作于周公摄政七年,此年营建洛邑成功,周公乃返政于成王。《史记》认为周公返政之后,成王令召公、周公先后赴洛,相位卜吉,然后营筑,稍有不同,当以二诰本文为正。学者一直尊从此说无异词。近年唐兰先生始倡异说,兹节录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金陵局本《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王念孙《史记杂志》云:“‘益铸钱’当依《正义》作‘盗铸钱’,字之误也。《文选·吴都赋》、《芜城赋》注引此并作‘盗’,《汉书》亦作‘盗’。”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引正义札记》亦持此说。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据王、张  相似文献   

17.
《史记·太史公自序》“王子”所指东湖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谓其作《律书》要旨云:“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此处“王子”...  相似文献   

18.
我们研究《楚辞·招魂》的作者及所招的对象是谁,只能从《招魂》原文中探求,因为每一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和人物的烙印。我们先撇开前人提出的“宋玉招屈原说”、“屈原自把说”、“屈原把怀王生魂说”、“屈原招怀王亡魂说”、“屈原招顷襄王”等说法,单从《招魂》涉及的时代、地理状况、人物来探求《招魂》所处的时代及地域,从而推论出《招魂》的作者以及为谁招魂的结论来。一“江南”“梦”地沿革考《招魂》“乱曰”是全文的总结,叙述了作者于“献岁发春兮洞吾南征”的途中作《招魂》,地点在“与王趋梦兮课后先”的“梦”地,原因…  相似文献   

19.
楚王考     
楚王领钟,原为罗振玉贞松堂所藏。钟铭十八字:“隹(惟)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领自乍(作)铃钟,其聿其言……”(铭文见罗振玉《三代吉文全文存》1.9.2)。铭文不全,可见此钟为一组编钟之一。关于“楚王领”为楚何王,主要有五说:1,罗振玉先生主“楚成王”说。他认为“楚王名作领,殆頵之坏字,“頵为楚成王名”。2,郭沫若先生主“楚悼王”说。他说“余意当即楚悼王。悼王名,《史记·六国年表》及《通鉴》均作类,而《楚世家》作疑。疑当即领若颔之字误。《世家》文盖本作颂若颔,因录《年表》者已误为类,读者疑之,遂于字旁注一疑字,其后录书  相似文献   

20.
楚令尹执全楚之柄,总理国政,在楚官中最为显要。由于编年体春秋史《左传》记事较详,春秋时期的楚令尹多有名可查。战国时期的楚国史实,文献记述极为简略,以致有关楚官的记载寥若晨星,令尹之名更为少见。专记楚事的《史记·楚世家》,标明“令尹”或“楚相”头衔的人名,仅有春秋时的子上、若敖氏(指斗椒)、公子围、子晰、子常、子西,以及战国时的张仪、昭子、春申君(即黄歇),共九人;加上《史记》之《循吏列传》中的孙叔敖、《吴起列传》中的吴起、《魏世家》中的昭鱼、《乐毅列传》中的唐眛、《屈原列传》中的子兰,以及《说苑·善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