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5年,季羡林先生在谈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境遇时说:“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满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从经济地位上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56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将经济地位和为谁服务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61、1962年间,周恩来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初步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将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重新统一起来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坚持经济地位、为谁服务、思想状况统一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怎样的“一部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世纪研究"(Medieval studies)在西方有其特定的内涵。但近年来,随着"古代晚期"及"近代早期"等概念的日益成熟,原有的"中世纪"概念不断遭到解构。目前,在该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演化路径,其中,在性别、异端、民族、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变化尤为显著。"全球中世纪"(Global Middle Ages)这种研究思路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这一思路对现有的"中世纪研究"理念将构成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王立新 《史学月刊》2007,(7):110-116
在国际学术界,印度的绿色革命成了多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国际学术界对印度绿色革命的研究通常采取反思的方式,即在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联系当中去考察印度的绿色革命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路径、问题和观点,指出农业转型研究构成了国外学术界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面向。但是,他们没有把农业转型当作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来看待。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在考察印度农业转型时存在的根本问题,而从这样一种新的观点出发去考察印度的农业转型还是一件尚待完成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倪玉平 《史学集刊》2020,(1):31-33,20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就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史研究被纳入并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革”前,中国大陆史学界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尤其是有“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的形成等五个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实际上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农民战争的起因及其利益诉求,也是重在经济领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这样看来,“五朵金花”中的四个议题都和中国经济史有直接的关系。由于问题意识集中,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史:深化史学研究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志  戴巍 《史学月刊》2007,(1):117-122
自上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复兴以来,长期处于史学研究核心的政治史作为方法论的支配地位渐趋式微。但就政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一体化的特征及社会史研究整体性目标的追求而言,“政治—社会史”的研究理应成为当前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新路径。在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前提下,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由更广义的政治现象切入社会生活,考量政治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则可以深化传统的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早在旧制度末期,法国启蒙精英阶层就已意识到公众舆论在当时政治与社会中的重要影响。19世纪以来,史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谈论旧制度末期的社会精神或公众舆论,希图从中找出革命的精神源流。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公众舆论才成为史学家专门关注的对象。西方学者或追踪政治话语的变化,或关注民众的日常言论,或研究旧制度下的公共交往机制,以把握该时期法国社会集体政治意识的转变状况。  相似文献   

8.
以余祖胜为代表的工人作家作为1940年代中国激进工人阶层中的一部分,在促进“阶级计划”的进程中是一群重要的人物。为了尝试在工人和知识分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粉碎社会强加于工人阶级的耻辱,余祖胜开始从事写作。写作既是余祖胜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也是其表达信念的工具:首先,余祖胜用当时社会所能接受的语言,要求社会给予工人应有的尊严,在1940年代重庆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在其作品中,余将自己的伦理观念、政治需求与个人的亲身经历融合在一起,为知识分子塑造了社会和政治鞭挞者的新形象。余努力的结果是,他成长为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典型。余祖胜渴望成为一名他自己所定义的知识分子,同时他也认为工人应与知识分子一样拥有高尚的道德境界,这使他经常处于知识分子与工人之间的夹缝位置,与其他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模糊。值得回味的是,在余去世后的十年里,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在中国广泛盛行起来。  相似文献   

9.
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遗产产生、发展及其遗产本质属性特征的视角提出了遗产认同的概念,并从“遗产身份”和“遗产认同”两个角度解释了遗产认同的内涵,即前者强调遗产的客观属性,后者强调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与认同的四种交叉关系,作者提出了遗产认同相应的研究路径,即从时间视角的遗产化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遗产认同;以尺度的视角从表征层面的空间身份和文化身份特征理解遗产认同;从非表征层面的遗产实践分析相关者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表征和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遗产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仅可能丰富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理论,也为遗产旅游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未来还需对遗产认同与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知识分子的新变化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上层建筑也受到冲击和影响,作为上层建筑一个部分的高校知识分子,无论就其思维形式、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高校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才荟萃、群贤毕集的地方,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高校知识分子的动态,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方针和政策,对于调动整个社会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大有益处。本着这一目的,按照中央统战部年初的要求,我…  相似文献   

11.
秦代,封建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显示出秦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就其阶级结构来说,有地主阶级、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残余的奴隶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矛盾。在这些阶级和阶级矛盾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秦代社会的基本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秦代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弄清这两个阶级的状况,是我们了解秦  相似文献   

12.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最突出的变化是,大多数贫雇衣上升为新中农,农村普遍出现了中农化趋向.新中衣的崛起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时新中农这一阶层的定性分析,中共在制定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政策时,将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作为依靠对象,而将其中的上中农列为团结对象.本文主要依靠1950年代大量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及其他文献资料,对土改后新中农的崛起及农材中农化趋势进行细致考察,揭示社会结构变动时中共阶级政策的深刻影响,借以说明土改后党的阶级政策不断调整的合理依据及其调整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3.
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关于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问题曾经进行过热烈讨论,但分岐很大。近年某些观点不再重提,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立宪派的阶级基础、中下层是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的说法浙趋一致(姑称之曰“阶层基础论”)。然亦不无异议,这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4.
清代立嗣过继受到法律、宗族规训及谱例、民间惯习等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清朝法律强调立嗣过继应遵守昭穆秩序,但又有允许择爱等弹性规定。宗族组织的立嗣过继规训、谱例与法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甚至其正统性意识较官方政策更强。民间惯习中立嗣过继的循序原则一定程度上被软化了,以便使这一行为更符合立嗣者及其家庭的利益。立嗣过继个案显示,民众的立嗣过继行为并非不折不扣地遵循法律条文,而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立嗣过继中的违规做法也非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冷战环境史学是基于美苏冷战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现实问题和军事环境史学不断拓展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冷战史学与环境史学转向、交叉的产物。在学科属性上,冷战环境史学是冷战史学和军事环境史学的独特分支。在研究方法上,它承继了军事环境史学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与互动等研究方法,同时也吸取了冷战史研究所倚重的文献分析法。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冷战时期各国国防建设带来的环境变迁、战争与环境和地区局势的互动关系、中苏经济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技术推广、环境与地缘政治之间的联系。开展跨国研究、强调环境问题与冷战态势的互动性研究、借助冷战史研究中使用的档案文献进行研究,是冷战环境史学的新趋向。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资料发掘不够深入、过度拔高环境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冷战环境史研究,就需要加强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考察研究对象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蒸馏生活,升华素养,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共同任务。笔者在进行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读写共生学习体系构建研究"的过程中,探寻读写共生的路径,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略陈陋见,就教于方家。江苏省第十三届高中生作文初赛赛题是"成长与成功",要求写议论文,笔者事先未做任何指导让学生写,作文收上来一看,大多数按照议论文格式写,中规中矩,但缺少的是思想,可以说连火花都没有,套用王栋生老师的一句话来说,仍是在"故纸堆  相似文献   

17.
18.
探讨习近平读书观不仅可以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重要的基础,还可以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的学理启迪。学界应通过注重理论视野、方法多元和凸显整体性、力避碎片化,进一步推动习近平读书观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在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后才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学术界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始终是较关注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上刊登的韩亚光先生的《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以下简称韩义)一文.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曲折过程,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但对文章中涉及最早全面和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属性的领导人的一些史实及观点,笔者存有不同意见,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孙郁 《炎黄春秋》2013,(10):50-54
韦君宜提供的视角1967年,当大陆的文革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从台湾到美国的青年学子杜维明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抉择》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二十多年前,中国最杰出的青年学子大半都滚进战争的洪流,受到人类史上最入骨也最广泛的侮辱。他们变成流亡学生,变成青年军,变成政客运动下的牺牲品。他们不能忍受干枯的考证主义,于是摆脱了乾嘉学派,但是变成了激进主义的奴隶。他们煽动学潮,批评时政,反对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