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07,(3):138-155
我的故乡位于青海海南州的索古亥村,出门在外,经济思念故乡的一切,尤其每到过年的时候更是思意绵绵,因为过年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新年活动:扫屋子、炸食品、冰供、两个年夜饭、奇特的拜年,还有最有趣的射箭和拉伊。  相似文献   

2.
父辈的年节     
正小时候盼过年,那是因为过年必可吃"好的",也可以指望穿上一件新衣新裤,或者改造过的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亲戚的"压岁钱"是不敢妄想据为私有的,必须上交父母还人情债,而家族中上门来拜年的准姑爷和姑爷给孩子们买根甘蔗,则是可以当场削皮砍了分着吃的。我的故乡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的沔阳县西北隅通海口地区(今属仙桃市陈场镇),与洪湖、监利、潜江三县交界。从1958年初我记事,到1978年秋上大学离开家  相似文献   

3.
冬日融融,艳阳高照。虽然年关尚远,但老百姓已经忙着准备过年的事宜了。如今的年货,不再是以吃穿为主了,素有"彩虹故乡"美称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从县城到乡村,以文化活动为主,以时尚娱乐为主的气息越来越浓,到处洋溢着一种载歌载舞、欢歌笑语的喜庆、忙碌、欢快、和谐的气氛。  相似文献   

4.
《南京史志》2011,(19):9-19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当故乡仁厚的黑土母亲向天下游子发出声声召唤,我和父母便踏上了回乡路。我喜欢在老家过年,并不全是为那美食和欢聚,而是在故乡,春节别有一番语文味。那天晚上,觉是照例在老屋睡的。第二天一睁眼,入耳便是奶奶那混合着乡音的"步步高升"。大人们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写春联时,五花八门的美词佳句简直要花了我的眼。最让我难忘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生平最浪漫的一页,是当电影演员。那是1935年的事。这年春节前,赵树理回故乡沁水县尉迟村过年。一直到女儿小芬(即广建)过了满月,他才逶迤徒步向太原走去。从去年起,他失掉了职业,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到太原去,是要投靠朋友史纪言、王中青、  相似文献   

6.
本刊追踪     
《环球人物》2013,(13):10
吴官正出书忆过年5月8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闲来笔潭》一书在全国发行,书中记录了他的童年记忆、求学经历和部分工作回忆。其中《过年》一文谈道,"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能穿件新衣,能吃上几块肉";  相似文献   

7.
"过年"之于我有三种各不相同的"味"。儿时过年,虽然清贫,却很温馨;军中过年,敌寇当前,步步惊心。现在过年,虽有鸡豚美酒,却时刻提醒着自己莫忘儿时的清贫,勿忘军中的艰险,更不要忘记正因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在边疆站岗放哨,捍卫国土,我们才能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儿时记忆中的年1970年,我刚上小学,那年月我最盼望、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新衣穿,还能吃上平日里吃不上的年夜饭,父母还要发给压岁钱,  相似文献   

8.
杨春 《世界》2005,(1):14-14
过年是鲁迅先生家乡上空送灶的爆竹和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过年是“在炮火中行了宪,在饥饿中民主,有人花一万块钱吃一碗阳春面,有人花几十亿争取一个国大或立委”的痛苦记忆;过年曾经是物质生活匮乏时的一席“盛宴”;过年曾经是孩子小小心中的一件新衣、一个红包……  相似文献   

9.
年之艺     
民间文艺技艺是过年最富有活力的部分。庙会、戏剧、歌会、高跷会、龙灯、旱船、幡会、气功和杂耍等等,它们不但因为“过年”而得以产生和传承,也成为了过年的主要内容,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的重要载体。而今天它们面临着继承和保护的难题。板凳龙、朱仙镇木版年画、武安傩……它们都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很大部分属于过年文艺活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过年的记忆,随时间排铺。盼望过年的人身份在转换,佐证着世事的斗转星移;备年货的家庭集体劳动是年味的催化剂,随着物资日益丰富与现代商业服务的便捷,过年的重心逐渐倾斜;过年方式的空间转移,是现代城市化进程演变出来的距离,让人们又开始追寻传统里年的意蕴和热闹。无论是在家还是在他乡,团聚相守是不可或缺的,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过年都是好年。  相似文献   

11.
正说过年,有写不尽的回忆,也有道不完的新鲜。年文化,恐怕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里最深最广的一种,没有哪件事比过年更加隆重。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和理想相互渗透和转换,便有了年的意味。所以,一切好吃好穿好玩好愿望,都要放在过年来尽情尽兴。过去,老辈子们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过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实现。现在,人们被时代  相似文献   

12.
春节杂忆     
正过年的记忆,随时间排铺。盼望过年的人身份在转换,佐证着世事的斗转星移;备年货的家庭集体劳动是年味的催化剂,随着物资日益丰富与现代商业服务的便捷,过年的重心逐渐倾斜;过年方式的空间转移,是现代城市化进程演变出来的距离,让人们又开始追寻传统里年的意蕴和热闹。无论是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陕北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陕北人的过年,其浓烈、丰富的程度,刻意追求的执著令人惊叹。在陕北过年从工艺到舞蹈到演唱,都是极具参与性的民间群体自发活动,配以陕北的对大红等浓抹重彩的偏爱,过年便在苍凉的黄土地上演化成了含蓄中国人罕见的狂欢大节。  相似文献   

14.
故乡的年味     
水冬青 《旅游》2013,(3):67-69,6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要过年了。每天生活在匆匆忙碌中,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淡,过年,也许更多属于小孩子们,属于每个成年人曾经有过的快乐记忆。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小孩子,盼过年不象我们小时候盼得那么热切了,家家户户比较过去怎么有条件了单说,就那份娇贵,一个孩儿,当老人的不知怎么宠着,要什么给什么,想什么来什么,过年的新鲜劲就给宠没了。 当然,过年的那份热闹,是怎么宠也宠不来的。 过年热闹在鞭炮上。 笼而统之地说鞭炮,不准确。“麻  相似文献   

16.
刘小琳 《世界》2005,(1):16-16
“过年,过关,过年关”,旧时穷人们盼着、怕着、熬着,怎么都情有可原。现如今,日子越过越舒坦,天天像过年,而“年”竟也成了一种负担、一份无奈、一腔牢骚。上至大领导,下至小百姓;有钱的,没钱的;有闲的,没闲的;有名的,无名的,都得过这新的年关。列位看官,且看他们怎生过关——  相似文献   

17.
《旅游纵览》2011,(2):8-8
<正>告别虎年,迎来免年!这个年,你要怎么过?穿新衣、收红包、放鞭炮……这些仿佛是过年亘古不变的记忆,但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地仍有各地特别的过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故乡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对于故乡的书写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多年以来,我的写作都是围绕故乡展开的。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始终萦绕在我的心怀。无论是虚构的小说,还是抒情的散文,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我对故乡的热爱、对于地方文化的思考。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是《丝绸之路》杂志社牵头组织的  相似文献   

19.
黄韬 《贵阳文史》2014,(1):30-31
春节,不再是孩童时代期盼的新衣新帽和压岁钱,一些传统的过年方式在长大后的80、90新生代们的生活里逐渐淡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过年的形式也千变万化,但团圆的主题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宋科炳先生50多年所记的日记中,摘录了部分关于过年的片段。从一个国家省级机关干部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七八十年代贵阳过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