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乃运  王桂林 《旅游》2007,(7):90-93
琉璃瓦扭成的心结,一结就是37年。邯郸滏阳河畔,响堂山石窟下,一个乳臭未干但来自大城市的小子踢着一块残破的琉璃瓦,对另一个乳臭未干的土头土脑的小子说,这是琉璃瓦,北魏时期的,生产的秘方早已失传了,咱们国家再也造不出这种坚硬结实到现在都不会掉色的琉璃瓦了。当我走进了京西琉璃渠村之后,才知道道听途说多么害人。中国顶级琉璃瓦生产的窑火,在琉璃渠村700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随便找个手艺人闲聊,就能聊出一部辉煌的中华琉璃烧造史来,那里出产的黑坩土和烧造的琉璃瓦,造就了中华古建独有的金碧辉煌。那是个“捏土成金”的村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建筑上作用琉璃瓦,从目前的发现资料看,应在汉代。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发掘时,曾经在汉代地层中发现过绿釉筒瓦,这和汉代当时已出现的大量绿釉器物相吻合。汉唐之间建筑上使用的琉璃器由于建筑的多数坍塌和当时使用它仅是局部装饰或使用量小的原因,只有少数地区瓷  相似文献   

3.
孔晗 《满族研究》2012,(3):82-86
在中国皇家建筑群中,琉璃彩画存留甚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工琉璃及琉璃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弄清沈阳故宫唯一一处琉璃彩画的来龙去脉,同时对沈阳故宫琉璃彩画与五彩琉璃装饰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烧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紫禁城内的宫殿和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屋顶都铺设琉璃瓦,除大面积使用黄色琉璃瓦外,还有多种色彩的琉璃瓦和琉璃装饰。俯瞰紫禁城,好似一片金黄色的琉璃瓦海,光耀璀璨,庄严富丽。紫禁城内各项建筑的琉璃瓦和琉璃装饰,都是结合建筑等级和用途精心设计的。皇城的“前朝”部份,包括文华殿、武英殿  相似文献   

6.
毛晓沪 《收藏家》2009,(6):73-77
第六节琉璃釉:“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1983年出版的《辞源》对“玻璃”一词作如下解释:“古代所说的玻璃大抵指天然水晶石一类,有各种颜色,非后世人工所造的玻璃。”由此可见,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由于低温铅釉本身也属人造玻璃的范畴,是由铅玻璃发展而来的,只是把烧制铅玻璃的材料涂在了陶器表面,所以低温釉陶也叫琉璃器,至今人们还习惯将施有铅釉的彩瓦称作“琉璃瓦”。《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  相似文献   

7.
古建筑琉璃瓦构件长期暴露在室外,受到风吹雨淋,加之大量的污染物影响,导致釉层剥落,严重影响其外观及艺术价值,也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带来巨大影响。实验通过对琉璃构件污染物的检测,发现其污染物主要为黑色含炭的附着物,以及含有钙与铁的原有修复材料。分别用激光清洗、蒸汽清洗等手段进行清洗,通过视频显微与色差仪对其清洗效果评估。结果发现激光清洗能有效去除黑色含碳的附着物,蒸汽清洗则对于表面的灰尘与浅黑色污染物有显著的效果,手术刀片剔除法可以有效清除原有修复材料。本实验对于琉璃构件清洗保护流程及工艺可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曼  王凯摄影 《中华遗产》2012,(12):108-121
700年传下的琉璃色 1492年8月,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始了著名的探险旅程。他的目标是中国,而且和中国的一件物品有关——据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大汗国,那里非常富有,连屋顶铺的都是灿灿的黄金。最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他却没机会看到他向往的中国,屋顶上铺的不是黄金,而是金黄的琉璃瓦。  相似文献   

9.
朱莲花 《丝绸之路》2011,(10):94-96
日本收藏着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种琉璃器皿。本文介绍了日本出土并收藏的琉璃制品,并分析了日本琉璃艺术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琉璃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岛土山屯墓群M147出土一批琉璃制品,其中有琉璃片506件,根据其出土位置和用途可分为三类、8型琉璃片或为模铸而成,同一型(亚型)尺寸统一、纹饰高度一致。根据墓内同出的文字材料,推断其制作年代应为西汉晚期,在当时或可以作为“玉”来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静 《东方收藏》2023,(12):125-127
琉璃艺术是山西独特的地域特色之一,其中,长治、晋城、介休作为古代山西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琉璃艺术发展史,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历来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当下,只有通过对山西琉璃艺术进行“破圈层、跨区域”的联合展示,整合各地资源,推动文物“活”起来,进一步扩大山西特色琉璃艺术的文化影响力,才能够彰显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骏  朱晓军 《收藏家》2022,(12):94-97
昌邑辛置墓地是近年来山东地区所发掘的一处文化面貌丰富的墓地。自汉代起,这里就出现了耳珰等琉璃制品。明清时期,琉璃器的种类与数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以平民墓为主的墓地中,琉璃成为了一种颇有特色的装饰品。从历史背景、技术成就以及墓葬出土的其他陶瓷器分析可知,这些琉璃器很可能来自淄博。  相似文献   

13.
北京琉璃厂     
琉璃厂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衔,当辽、金时期,这一带地方是京城东郊燕下乡的一个村庄。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琉璃厂窑户掘土时,在这里发现一座辽墓,出土的墓志,清楚地记载着这里名叫海王村。明初永乐年间,奠都北京,统治阶级为了修建宫殿(现在的故宫),除由临清、苏州、房山、曲阳等地运来砖石以外,还需要琉璃瓦,琉璃瓦主要是就地烧造。明代以前,北京已有从山西潞安迁来的赵姓,设窑于京西琉璃渠村,专门烧造琉璃瓦件。但是由于明初北京营建工程浩大,所需琉璃砖瓦非赵家窑所能全部承应,因而明政府便在南城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设琉璃厂,烧制琉璃砖瓦,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到《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董楼平的《记山西离石出土的一件琉璃熏炉》,觉得很亲切。当年在山西工作时,这一件琉璃熏炉的年代曾争执不下,记得当时柴泽俊先生[1]说此熏炉是离石计划  相似文献   

15.
赵亚利 《文博》2012,(5):59-63
2005年,陈炉窑考古队对位于陈炉镇北头的地方进行试掘,发现了明代烧造琉璃瓦和琉璃构件的窑炉和作坊,出土了大量的板瓦及筒瓦,其中出土了一批带有龙凤纹的琉璃瓦当及滴水,表明陈炉和立地坡曾共同为明秦王府烧制过建筑构件。通过立地坡和陈炉两地的遗址和出土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陈炉明代琉璃遗址的规模和范围,比立地坡要大,烧造种类要丰富,说明陈炉是一处比立地坡更为重要的明代琉璃窑址。  相似文献   

16.
EDXRF无损测定琉璃构件釉主、次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层的厚度通常在130μm左右,因此难以将釉层剥离下来进行分析测试。目前,尚不见有关制备琉璃釉校准参考样品的报道,且很难找到与琉璃釉基体接近的标样进行定量分析。为此,在研制建筑琉璃校准参考样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EDXRF)无损测定琉璃釉料主、次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并对元素分析线在琉璃釉层中的饱和厚度问题,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无损测试方法可满足对琉璃釉主、次量元素测定的要求,为今后测试研究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料的元素组成特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蒋廷瑜 《收藏家》2000,(10):11-15
玻璃器,古称琉璃器。琉璃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因为这种透明器物“流光陆离”而得名,有时写成“流离”、“陆离”、“璆琳”。琉璃还有“火齐”、“火珠”等名称。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称为“料器”或“烧料”,琉璃之名,逐渐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如琉璃瓦、琉璃砖的琉璃,其含义就不再是玻璃了。  相似文献   

18.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揭示清代不同地区建筑琉璃构件的原料、烧制工艺及其性能关系,本工作以北京故宫和辽宁黄瓦窑清代建筑琉璃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WDXRF、EDXRF测定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利用热膨胀仪和理论计算方法测试计算胎、釉的热膨胀系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地清代建筑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规律和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性关系。结果表明:两地琉璃构件釉料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而琉璃构件胎体原料不同,北京故宫清代琉璃构件胎体化学组成属于硅-铝体系,辽宁黄瓦窑的琉璃构件则属于硅-铝-镁体系,因此两地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