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璿 《文物》1973,(11)
1971年秋,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黑城公社黑城大队为修建学校,在黑城古城的南墙内,发现四尊明初的铜火铳。这四尊铜火铳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组成。铳身呈节状,分为两节,一节特长,一节较短。药室上有一小孔,系药门,用以放药捻。其中三尊的铳身上有铭文字款。出土时,尾銎均有木柄痕迹,已腐朽。一号铜火铳,全长44.5厘米,前膛长30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八五年七月,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在维修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明代铜火铳。这件铜火铳出土于砖垛口段长城的敌楼内,出土时铳内装有火药。铜铳长37厘米,铳口内径2.3,外径3.7,铳体均厚0.5厘米,重2.2公斤。 铜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通身铸有五道凸起的铜箍,前膛长22厘米,分两节,一节长,一节短。药室外凸呈椭圆形,长7.5厘米,最大外径6.5厘米,上有  相似文献   

3.
正(续上期)第二类铜火铳类,共五型25件。皆为小型金属管状火器。A型:9件。可分为九式。Ⅰ式:洪武五年宝源局造长铳(购3825),于1964年8月赤城出土,后经张家口市土产经理部废品站收购,转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入藏。铳体左右有明显的范铸痕迹。为直筒式管状手持铳,从铳口到銎尾呈细长削瘦的体态。通长44.5厘米,重1.70千克。整体分为四部分,包括铳口、铳筒、药室(机发部分)和铳座,上有加固箍三道。铳口外径  相似文献   

4.
198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尔罕公社台里大队出土一枝明代铜铳,长44、铳口内径5.2、外径7.2、铳体均厚0.7厘米,重8公斤。铜铳由铳管、药室、引信及后座四部分组成。通身铸有五道铜箍。铳管长29、药室长10厘米,余为后座长度。药室呈瓮形,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一可开启关闭的长  相似文献   

5.
1990年5月,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乡农民取土时,在距地表1.5米深处挖出明代铜质火铳和火炮各1件。实物今为定西县文化馆征收。铜火铳,药室外凸,剖面呈椭圆形,两头均呈箍状,靠后有一火门(图一)。尾銎中空,呈喇叭形。通长35、前膛长20.9、铳口内经1.3、药室腹围15厘米。尾銎外壁镌有“永乐柒年玖月日造”、  相似文献   

6.
手铳是明代火器中的一种,属火铳类,因口径小,身管细短,尾銎安有木柄,用手持握发射,故名。明代从朱元璋起就开始制造大批手铳,正德、嘉靖间制造的手铳最多。故宫博物院武备库藏有4件明代手铳: 洪武手铳(洪武十二年,1379年。图一):铜铸,全长45厘米,药室长6.5厘米,药室直径4.5厘米,口径22毫米,尾銎长8  相似文献   

7.
1978年9月,广州轧延厂文物保护小组在高要县运来的废铜里发现一批古铜器,其中有八支铜火铳,铳身积满泥锈,看来出土还不久。经调查,这八支铜铳出自高要县蚬岗公社八联大队。出土地点距肇庆市约二十公里,位于西江南岸阑柯山南麓的陆岗上。1974年,八联大队社员吴卓云等三人开荒造田时,从距地表20厘米深处挖出这八支铜铳,同时出土三支铁铳。  相似文献   

8.
碗口铳小考     
元明时期,中国军队曾普遍装备一种碗口铳。《明会典·军器军装》记,弘治以前定例,军器、鞍辔二局每三年造"碗口铜铳三千个",文中还记有"碗口炮"、"盏口炮",亦是一类。至今已发现许多碗口铳,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碗口铳(有人称为盏口铳) (图一:1),1961年河北张家口市发现的元代铜碗口铳(图一: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明洪武五年(1372年)铜碗口铳(图一:3),1964年山东冠县出土的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铜碗口铳(图一: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的青铜镰可分为无銎镰和有銎镰两大类。其中,无銎镰从无栏无穿发展到无栏有穿,最后发展到有栏无穿和有栏有穿的形制;其绑柄方式从直接绑柄到劈缝式,最后出现榫孔式和半劈缝式。无銎镰的形制和绑柄方式的演变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青铜镰出土性质随时代不同稍有不同。商周时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它的使用与各地区的铜业资源、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齿刃铜镰的出现主要与收割作业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方学 《云南史志》2000,(6):54-55
建水历史悠久,文化蕴涵丰富,人文自然景观极佳,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燕子洞出土砍砸器、陶坠、陶弹丸等文物,经专家鉴定,距今已有3500多年,在坡头下白显村龙岔河谷出土的双叉刃铜锄和水塘寨、王家庄出土的一字形铜剑、半圆銎铜斧,表明早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时.建水已跨人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1.
河南临汝出土空首布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河南省临汝县寄料乡雷湾村出土一批东周时期的铜空首布币,共29枚,总计重0.7公斤。后由洛阳市博物馆收藏。这批空首布基本完整,部分稍有残缺。铸造规整,均为长銎,平肩,弧裆,四周有边郭,正面和背面均有"川"字形平行竖纹,銎上有一穿孔,銎内尚遗留红色烧土,使某些币的重量差别甚大。现依尺寸不同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2月,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任家庄村民在阳都故城遗址取土时,发现古代铜斧1件。县文化部门得知情况后,即赶赴现场调查,发现铜斧出土于距地面1米深的用大石条垒成的石墙东侧,周围无其他遗物。铜斧通体无锈,刃部锋利。长方形銎口,上部一圆形孔,广肩,弧形刃。身上部右侧近銎处有铭文12字,经李学勤先生释读,为:“廿四年,莒伤(阳)丞寺,库齐,佐平,聝”斧銎长8.3、宽3.9,高20、最宽处27厘米,重  相似文献   

13.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14.
1984年5月,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一段长城上发现两门大小相同的明代马上佛朗机铜铳,现藏北京文物研究所。两门佛朗机铳皆为子铳,长15.4、口径2.8、座底径3.6厘米。长颈,短圆腹,通身置四道箍(图一)。半圆形尾座外侧都刻有"嘉靖庚子年兵仗局造"字样;尾部刻铸造号,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肆百肆拾号重壹斤拾两"(图二),另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伍百伍拾柒号壹[斤]拾贰两"(图三)。  相似文献   

15.
商代的銎内戈,内上多铸有花纹或铭文,其中最常见的是“■”文(图一).小屯、侯家庄殷墟西区等处出土的銎内戈,均有这种现象,特别是侯家庄M1004,出土的72件青铜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宝鸡地区凤翔县、陇县、宝鸡县县功镇周围,相继出土了青铜斧、锛、凿,根据形状分为四类,表述如下: 一、小型类: 1.斧,长77,刃宽48,长方銎39×25毫米,重188克。双刃,斧面、背穿孔,銎部有一道箍纹(图1)。 2.斧,长88,刃宽33,长方銎29×16毫米,重79克。双刃,斧面、背呈三角形穿孔(图2)。  相似文献   

17.
刘思镯 《南方文物》2022,(2):226-233
青铜钺分布于殷墟遗址的各个区域,主要出土于墓葬中,随葬铜钺1至7件不等。殷墟青铜钺有夹内钺和銎装钺两种,夹内钺分为A型无阑钺和B型有阑钺两大类型,年代从殷墟文化一期延至殷墟四期。殷墟墓葬中出土的铜钺是墓主人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物。使用者包括4个等级:高等级、中高等级、中等级、低等级。其中高等级和中高等级使用者的身份可与商代军事系统中的“亚”、族军队首领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二年十月,偃师县南寨村社员陈安乐在村北约一里许取土时,于距地表深约0.5米处发现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铲。十一月初,他将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这件铜铲的形制为短銎、平肩、平刃式。銎呈长方楔形,直伸入铲面中部,中空可以纳柄。銎的中部有一对称的三角形钉孔,其下有突起的脊棱直达铲面之下部。铲两肩微耸,右肩稍残。铲面略呈方形,下身  相似文献   

19.
1970年7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半拉城子出土了一批铜器。有铜火铳、三足小铜锅、铜瓶咀、铃铛、铜镜和五铢钱各一件,铜质军马佩饰物三件。其中铜火铳一件,保存最为完好。阿城半拉城子铜火铳上刻"×"字记号,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和  相似文献   

20.
大平滩辽墓位于辽宁省北宁市鲍家乡桃园村东北医巫闾山东麓一阳坡处,早年曾数次被盗.该墓系砖筑单室,由墓道、墓门、主室三部分组成.主室平面呈八角形,每相对两边长相等.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玉环、玉带饰、鎏金铜带扣等.根据墓室结构和出土遗物分析其年代当在辽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