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狮子入华考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2.
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境内不产狮子动物,但关于狮子的文化艺术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之所以受到中国民众的青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你外出游览名胜、参观物古迹时,在宫殿、寺庙、祠堂、道观、陵墓、府第及商号民宅前,常常可以看到一对对石狮或蹲或立,或雄踞门前,或把守要津,威猛雄强,叱咤风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品格。  相似文献   

4.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5.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从古至今,红色一直点缀着中国人的生活和节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热闹,兴奋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研究南诏化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区域化、民族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论述了什么是南诏化,南诏化的内容、特征、化类型的形成以及历代研究的述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作为欧洲传入中国的画种,油画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一大品类。通常的说法,西方油画应当是随着东西方地理隔障的打破、中西经济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的。如果说明代是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初期,油画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那么尔后传入中国的油画便趋向多元发展,带有鲜明的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8.
美索不达米亚位于西亚今伊拉克。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亚崇山峻岭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蜿蜒东南流,注入波斯湾。两条长河千百年的冲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希腊语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又因其地形为平原被半弧形群山环抱,宛如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平原”。  相似文献   

9.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化。在佛教传人中国前,物上就已出现荷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中有也完整的莲花藻井(《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的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莫高窟装饰图案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莲花纹,而且变形和赋彩越来越丰富,正因为莲花与佛教的这深层渊源,才开出以后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并开启了后来植物纹样为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康胜 《神州》2012,(17):225-225
不论何种文化,它的形成必定是一个积淀的过程,而在这个文化积淀与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势必对当时的器物造型表现的形式美感和心理认同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器具造型演变的梳理和总结,分析和阐述不同时期人民大众对器物造型的心理认同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赵晶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1):91-106+111
周全《狮子图》呈现了真实狮子的样貌,代表了古代写实狮子绘画的最高水平。此图属于明代瑞应图中的一种,反映了成化时期撒马儿罕向明朝进献狮子的史实,是明代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通过考察中国狮子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此图实际上是对幅《狮子图》中的一件,《狻猊图》及田义墓牌坊狮子浮雕,则为我们分析佚失的对幅以及周全《狮子图》的原始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唐山皮影是是我国冀东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充分展示出冀东地区的人民对于戏剧、美术及雕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创新和审美意象。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对唐山皮影造型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3.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14.
吴爱琴 《史学月刊》2002,(12):117-118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 2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存口授浮屠经。”是说西汉末年景卢从外国使节那里听到了佛经 ,从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 ,自西汉末年传到中国 ,影响了以后近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得以生根发芽 ,枝繁叶茂 ,并且又传到邻近的朝鲜和日本等地区 ,除其具有自身的宗教艺术魅力 ,即能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被统治阶级利用外 ,也因为它具有包容和被改造的因素 ,亦即在并峙中土的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5.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通弥“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西、西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接壤,东、东南和四川省、甘肃省毗邻,北以海西州、海南州的共和、贵南、贵德3个县及黄南州同仁县为界.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39′-36.16′,东经89.24′-102.23′之间.  相似文献   

16.
黄成新 《神州》2012,(31):203-203
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三大天才画家之一的萨金特,其作品分别在造型和色彩方面体现古典主义艺术与印象主义艺术的融合,这种折衷性选择既奠定了他在世界艺术史长河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令其成为一位颇具争议的艺术家。本文重点对萨金特作品造型和色彩的折衷性选择作出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7.
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进程对文化的选择,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因素;杰出人物、宗教和国家的作用是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国家的作用又是主导性因素;民族精神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和传统,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累加进步的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杨妍秋  闫文奇 《神州》2013,(10):224
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表达,是普通大众阶层的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的反映。香格里拉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正是不同渊源的历史文化与当地传统宗教文化信仰以及特定的自然环境等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其精美的建筑装饰与造型,处处渗透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意蕴、丰富多彩的宗教图案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调,反映了香格里拉地区藏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和对  相似文献   

19.
宋亚丽 《神州》2021,(13):93-94
罗艺军先生对于中国西部电影的认识是从民族文化美学中理解的,并对经典西部电影作品展开讨论.他认为八十年代的中国西部片,不仅是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打破惯有的思维,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风格提供了新思路,从而使电影更深刻地传达民族内涵,拓展中国电影的艺术视野.  相似文献   

20.
文物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它的造型与色彩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审美体验的核心。美术鉴赏视角下的博物馆馆藏文物通过精心设计的造型语言与色彩体系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信仰与艺术风貌。在这一过程中,造型与色彩的结合展现了艺术家的技艺与创意,还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审美解读,观者能感受到历史与艺术的交融,探索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下美学的多样性。无论是古代陶瓷的线条流畅,还是彩绘艺术的色彩鲜明,造型与色彩的互动共同塑造了文物的艺术价值。文章将从美术鉴赏的角度,对博物馆中文物的造型与色彩展开分析,探讨其在艺术表现与文化传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