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2.
南宁古城始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古城之始建,一向论为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即公元318年,此说未为定论,尚可进行考证。因为除南朝沈约《宋书》:晋兴郡“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郡立”外,尚有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兴郡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80—289年)中分郁林郡置”的记载,但始建于两晋期间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明帝纪》“为汝阴郡”中的“为”字属于衍文性质,“汝阴郡”乃宋县的上属郡。曹魏时期新置的汝阴郡由汝南郡析置,辖域范围以汝南郡东南部颍水流域为中心,同时兼取汝水下游部分区域。这样的区划不仅在地域上易于分割,同时也体现了魏晋之间政区的连续性。汝阴郡拥有汝南郡东南部除城父、山桑县外的全部辖境,至少领有十四个县级政区。  相似文献   

4.
唐人墓志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地下石刻资料角度反映唐代诸道、州(郡)、府、县各级政区发展演变的一般轨迹;其次唐人科举及第后,在县、州(郡)、府的任职地理空间变动性、跳跃性大,其墓志在叙述志主生前任职仕历时客观上保留了当时不少政区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唐代政区几经调整和变迁,一些州县置废不定,为期短暂,但在墓志中却往往留下记录;第四,墓志中的所涉政区记述大多为志主任职仕宦之地,具有"亲历性"特点,是最接近政区"当时进行时"的一手数据,殊为珍贵,部分唐人墓志还提供了政区设置的背景情况;第五,某些唐人墓志可以用来校勘、补正史籍地理志部分的残缺讹误,有证史补史作用。唐人墓志的上述价值为深化唐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吴、淮南两地政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在吴地,徙汝南王为江都王,辖东阳郡及原鄣郡的北部数县,将原鄣郡的其余地区和会稽郡合并为新的会稽郡。在淮南地区,徙庐江王为衡山王,割其东南部置为新的庐江郡,将原来江南的庐江、豫章二郡合并为新的豫章郡。这次政区调整既是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东南地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绵阳市特色乡镇概况 绵阳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绵阳古称“涪县”“绵州”。据《元和郡县志》《华阳国志》《直隶绵州志》等记载,绵阳最早的县级政区建置为汉高祖六年(前201)设置的涪县,属广汉郡;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从隋代后,政区建置逐渐稳定,形成市境中部以今市区...  相似文献   

7.
张家山汉简释地六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是研究汉初政区地理的重要材料,本文对其中六个有问题的地名进行重新考释,认为沂阳位于今山西介休县西,汉初属上党郡;第455号简原释作“郑”的字,实为“邺”,属河内郡;销县又见于里耶秦简牍,当即楚金币“少贞”之“少”,六朝之“霄城”或“宵城”县,在今湖北天门东北;南陵和阳城并属南阳郡;南乡并非广乡,而是高帝母昭灵后的陵园所在,在今河南开封东。经过考订,简文地名排列的规律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1998年在连云港东西连岛北侧 ,位于苏马湾浴场生物园区内发现摩崖石刻。据推断为“郡界域石刻”。该石刻内容与 1987年发现的羊窝头石刻内容一致 ,但它具有明确的纪年 ,为新莽“始建国四年四月”,推断该石刻为琅琊郡沿海海域的划界刻石。这不仅为新莽时期的郡国区划提供了一个实例 ,也为两汉时期政区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肩水金关汉简涉及到了西汉太常郡,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前182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是西汉时期的特殊政区。  相似文献   

10.
南宁市的建置,隋以后是清楚的,也没有疑议的。隋以前却颇模糊,说政区始建于晋置的晋兴郡,但何时立郡?郡治何处?属县如何?说法不一。后人考证,异议不少。本人学识浅薄,资料又缺,只能谈点粗浅意见,并就教于方家。政区始建与部族开发历史地名只是历史的活动空间符...  相似文献   

11.
文坛上有些纷争内情复杂,一波三折,长期疑云不散.“敬隐渔误作‘洪乔’”,便是一例.灵凤怨用典洪乔,古代两晋时人,性殷名羡,洪乔为其字,曾仕至豫章太守.据《世说新语·任诞》载:“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入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后人因此而称不可信托的寄书人为“洪乔”.有人还以这一故实入诗,曰;“书来莫附洪乔便,只道经年一字无.”(马臻《送江西熊履善茂才之金陵》)  相似文献   

12.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分置州郡",在此大势中,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但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以司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幹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作为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地理著作之一,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述了许多重要河流,所记述的300多条河流中有72条记有所经过的郡数。因为《汉志》并非专门记述河流的著作,是以政区为纲的一部疆域地理著作,所以不得不把对河流水道的记载系于河流发源地有关的郡县下,故而没有一一列出河流所经过的具体郡国。这就为以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注释带来了很大麻烦与分歧。现就对颍水、清漳水、漯水和治水四条河流的过郡数进行考证分析。一颍水《汉志》卷二十八上,颍川郡阳城县下载:“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代的太常因一度管辖陵邑而兼具民政的职能,以往学界认为太常已具备行政区划的某些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集中探讨西汉政区研究领域中,与“太常”相关的三个问题,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太常管辖陵邑始于高帝时期,长陵邑的设置约在高帝九年;西汉的太常既不具有明确的辖域,也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完备官员建制,只是一个具有部分民政职能的中央官署,不应视为郡级政区而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17.
锁阳城探源     
刘兴义 《丝绸之路》2011,(18):10-11
锁阳城汉魏属敦煌郡,西晋十六国属晋昌郡,延至隋唐,又分属沙州敦煌郡和瓜州晋昌郡。对于它的创建年代、建筑类型、地理特征等,史学家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主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尝试对上述问题作一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北魏时期顿丘县有二,一属顿丘郡,一属黎阳郡。关于此二顿丘县的治所,历代史志资料的记载颇多含混,不可不辩。据《魏书·地形志》,顿丘郡“晋武帝置”,领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其中顿丘县“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以其体现共和国地方行政管理意图和强烈的地方性、资料性而在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从我国地方志历史的演变中不难看出,地方志是地方行政管理的产物。秦汉时因治理地方行政的需要而出现了图经、地记、郡书之类的志书;隋代因“罢郡为州”及“罢州为郡”政区急剧变化而组织编修了郡国一百八十三的图经;清统一中国后,为了统治幅员辽阔、陌生的腹地,其地方官员不得不借助于编修地方志而掌握各地的地理山川、物产税赋、风土民情等地方情况以制定施政方针,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民国时期为了实施新政的需…  相似文献   

20.
政区作为国家为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也是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即使是当代行政区划亦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传统的政区建置,因此政区地理历来都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秦汉政区地理一直是沿革地理研究的热门话题,在这一时期,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实现了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制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