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克里木(现译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是沙俄欧洲扩张道路上同欧洲同盟的一次严重较量,是它第一次以失败者身分在欧洲和会上接受制裁,标志着沙皇俄国国际地位上的一个转折点。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方面对这次战争作一剖析。国际关系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的英国和法国的农奴制已经开始瓦解,而俄国的农奴制还正在兴起;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已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桎梏,资  相似文献   

2.
正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是指始于1853年10月20日,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因争夺多瑙河口的摩尔达维亚(Moldavia)和瓦拉几亚(Wallachia)两公国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此后战火蔓延至黑海其他地区。到了1854年,英国和法国及撒丁王国等加入奥斯曼帝国一方,奥地利也威胁要加入反俄罗斯联  相似文献   

3.
“东方问题”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及其各继承国之间的对抗而在东南欧引起的各种问题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它形成于18世纪末,贯穿整个19世纪。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东方问题”的又一次高潮。此次危机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有巴尔干斯拉夫人反抗土耳其素丹政府的民族起义,有俄土战争,还有大国对土耳其遗产的争夺及由此引起的分歧与冲突。其中,英俄之争是主要矛盾,并成为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迪士累利是此间英国的  相似文献   

4.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历史的重大事件,就俄英法而言,皆具有非正义性质。与克里木战争相关的外交斗争甚至远比军事斗争更为复杂,值得我们研究。各国政府勾心斗角主要是为了争夺欧洲优势、中近东势力范围。这场斗争通过“东方问题”即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表现出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被称为“东西方的金桥”。取得它的遗产便能控制中近东的战略要冲,有利于争夺欧洲优势。十九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危机加深,欧洲大国加紧争夺,克里木战争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就在这种历史  相似文献   

5.
张文广 《沧桑》2014,(5):37-40
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双方结盟灭亡金帐汗国,削弱立陶宛公国;双方争夺金帐汗国的遗产;克里米亚汗国乘立窝尼亚战争之机进攻俄国;克里米亚汗国协助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争夺乌克兰;克里米亚汗国协助奥斯曼帝国,在北方大战中进攻俄国;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汗国。  相似文献   

6.
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相似文献   

7.
18、19世纪之交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使拿破仑决定将法国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9世纪中期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之手的窘境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向美国兜售俄国的殖民地阿拉斯加。美国在上述英法争霸、克里米亚战争和波兰起义等时期,通过推行对欧洲列强的中立政策和实施灵活的外交策略,抓紧国际机遇,坐收渔翁之利,先后将这两块殖民地收入囊中,实现了将领土扩张到太平洋之滨的愿望。"路易斯安那购买"和"阿拉斯加购买"都是欧洲列强纷争和美国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结果。推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的策略,是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 以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说维也纳会议以后的欧洲历史是“复辟时代”也同样是确切的。五强把持的维也纳会议重建的欧洲政治体系除了一些地方有改变,几乎和拿破仑战争前的均势状态一模一样。” 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格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俄国明显的优势为主导的中欧与  相似文献   

9.
靳艳 《史学月刊》2007,(8):128-131
一对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的对俄政策,大多数论者认为,是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地位衰弱的需求,但对于德国统一后的对俄外交,则颇多歧见。(参见王鹏飞:《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载《世界历史》1982年5期,第26~35页;邱凯淇:《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载《世界历史》1983年6期,第34~45页)恩格斯曾赞叹马克思预言历史事件结果的惊人才能,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说:“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马…  相似文献   

10.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为争夺对中近东地区的控制权,英法两国共同对俄国进行的一场战争。这样的一场战争,竟会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的外交政策之成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问题向为史家所忽略,因而有加以阐发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6日宣告成立。1922年11月15日宣布归并苏俄。它是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远东地区创立的一个与苏俄政权并存的独立共和国。作为日苏之间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东方赢得了缓和与喘息,使苏俄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的敌军,较快地结束了国内战争。作为独立的国家,远东共和国曾与日本、与毗邻的中国展开过积极、实际的外交活动,构成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可以说,研究这一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史、中苏关系史,都离不开对远东共和国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强占别国的土地来扩张领土,是沙俄对外政策一贯追求的目标。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沙俄一只手伸向中国东北,掠夺黑龙江流域的土地,另一只手伸向中国西北,宰割巴尔喀什湖东南的土地。沙俄总参谋部军官伊凡·巴布科夫就在这种情况下从高加索调到毗邻中国西北的西西伯利亚服役的。巴布科夫从1857年来西西伯利亚任师参谋长,到1890年带着步兵上将的军衔从这个地区军政首脑——总督的职位上退役,整  相似文献   

13.
贾浩 《史学月刊》2022,(2):131-136
<正>沙俄削弱土耳其的手段不止军事,还有赔款。俄、土两国在1568—1922年间至少大战13次,俄方所谓"十次俄土战争"更是平均20年一次,但"即使杰出的俄罗斯和土耳其历史学家也完全忽略了赔款问题"[迈克尔·米尔格伦:"俄土关系中被忽视的问题:1878年战争赔款"(Michael R.Milgrim,"An Overlooked Problem in Turkish-Russian Relations:The 1878War Indemnity"),《中东研究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第9卷第4期(1978年11月),第520页]。国内选译"1878年俄英关于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的协约"时,甚至将赔款部分省略不译[王铁崖、王绍坊选译:《1871—1898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7页]。实际上,赔款既是近代俄土关系的重要议题,也是当代两国关系的制约因素。本文拟梳理历次俄土战争赔款史实,解释其演变成因,并分析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银 《史学月刊》2002,2(11):47-53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提供了竞技场,进而促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为1648年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东方问题”,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中外史学界还论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土耳其人出现在欧洲的时候,东方问题就产生了。如英国史学家P·达岗和W·米勒就是这种观点,他们还认为宗教原因具有首要的意义。法国东方问题研究专家Ed·德利奥同样把东方问题的历史溯源到拜占廷帝国时期。另一种认为东方问题产生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结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当代著名史学专家E·Z·卡拉尔写道:“东方问题对于土耳其是西方  相似文献   

16.
<正>"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或Westphalian)这一术语,源于欧洲历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1648年5月至10月,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双方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斯蒂芬·克拉斯纳曾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图标"(icon)。(1)历经数代国际关系思想家的思考、演绎,"威斯特伐利亚"这一术语构成了多元的话语体系。随  相似文献   

17.
俾斯麦拿着埃姆斯电报这块“红巾”,挑逗着“高卢牛”——拿破仑第三发动了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德两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文拟就埃姆斯电报出笼的前前后后作一点史实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8)是十九世纪欧洲著名的历史学家。生于瑞士巴塞尔,曾留学柏林,师事库格勒学习艺术史,同时师事朗克学习历史。他长期执教于巴塞尔大学,课程范围包括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整个欧洲文化史。他的史学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他身后出版的《世界历史考察》和《书信集》中。大体上说,布克哈特的史学思想是从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主潮为对立面展开的。一般来说,十九世纪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基本上循着客观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是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俄国和欧洲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是最后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无政府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他承袭并发展了英国葛德文、德国施蒂纳、法国蒲鲁东,特别是俄国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堪称为无政府主义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从  相似文献   

20.
当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与欧洲国家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时,欧洲大国看似掌握着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动权,但欧洲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一致对付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衰弱不堪,但它依靠一两个强国来抵制其他欧洲强国的侵犯,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抵制俄国,在俄国帮助下压制埃及行省的分裂行动,依靠德国的帮助抗拒其他欧洲强国,客观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也有一定主动性,并非完全任人宰割;只是帝国内政中的问题削弱了正常外交活动。奥斯曼帝国对欧关系的演变受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严重影响.帝国最终被卷入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