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水供客的茶馆,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坊”、“茶铺”、“茶棚”、“茶社”、“茶居”、“茶座”等等,在中国特别兴旺。茶馆在中国的开设,是饮茶日益普及的唐、宋时代以后之事。到了清末民初,茶馆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单元,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以茶水供客的茶馆,开设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自家茶博士,开了这茶坊”的台词,恐怕是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吧.茶馆亦称茶坊、茶社、茶肆、茶庄、茶园、茶楼等等.自唐宋以来,中国人饮茶日益普及,到清末民初时,到茶馆品茗聊天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茶馆业十分兴盛.九省通衢的武汉,商业贸易发达,千余家茶馆分布在三镇的大街小巷,供人们休憩、品茗、歇脚、候友、洽谈生意,联络私谊.武汉的茶馆,按其规模的大小,设施的好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户型.一般较大的茶馆,象汉口的楼外楼、江南春、怡心楼、一洞天、武汉第一楼,临城等茶馆,为了雅致、舒适,都设在楼上,大茶馆设有  相似文献   

3.
南京茶馆溯源文/马学仁茶馆.又称茶肆、茶坊、茶舍等,是供顾客饮茶的店铺,一般都兼售点心之类,具有休闲、娱乐、交易、联络四大功能。关于南京茶馆起源,有以下三条记载:一、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徐十郎茶肆"条曰:"徐常侍铉无子,其弟锴有后,居金陵摄山前,...  相似文献   

4.
走南闯北时,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憩息,不难发现积淀了古代悠久历史的茶馆,不仅体现着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也泛起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茶馆正成为现代人丰富休闲生活,相互传播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茶馆,又称茶肆、茶坊、茶楼、茶室、茶社等。茶馆历史悠久,究竟起于何时?很难查实。不过,远在六朝时,江南品茗之风就很盛行,一些人崇尚清谈,以茶代酒。市场上出售茶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317—323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住市鬻之,市人竟买”。而开设茶馆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邹、齐、…  相似文献   

5.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饮茶的公共场所,自古以来有许多称谓,如茶寮、茶室、茶坊、茶肆、茶楼、茶摊、茶担、茶园、茶亭等。它的历史渊源、类型、以及功能是什么?迄今为止没有人对此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力图对这一大众化的文化现象作些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茶馆,亦称"茶肆"、"茶寮"、"茶楼"、"茶坊"、"茶屋"、"茶舍"等。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是茶馆的雏形。茶馆这个名词,直到明代才出现于文献典籍中,清代才成为惯称。在三国和两晋时期,茶叶的饮用和生产已开始流传到江南和浙江沿海的东部地区。到东晋时,茶叶已成为建康(今南京)和三吴(相当于今天的镇江、苏州、湖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喝茶的风气遍及城乡,各地都有茶亭、茶艺居、茶艺室、茶楼、茶馆、茶社、茶坊、茶艺阁……以茶为内容的楹联、诗、词、曲、谜语、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在他的绘画和写作生涯中,始终是与茶结缘的,也就表现出了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灵魂和茶道精神。 丰子恺的家乡石门湾,就位于杭州和嘉兴之间。这一带本是名茶之乡,历来茶饮之风极盛:不仅小镇茶坊,村头茶坊比比皆是,甚至还有舟上茶坊——那便是大大小小乌篷船上举办的船茶。此类江南乡村茶坊,不知在丰子恺笔下被速写过多少次,其中有一幅描写小镇茶馆的作品《乡村茶坊》(附图一),  相似文献   

9.
杭为茶都,饮茶之风,历史千年.九溪烟霞有座林海亭,亭上有副古楹联,上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下联“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杭州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粱录》 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0.
刘毅 《中原文物》2005,(6):76-81
按照宋代文献记载,当时的茶肆中多供奉瓷质的茶神陆羽像.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茶肆很多,因而这种瓷像在当时应该比较多见,但却一直未见确凿的实物资料披露.本文对几件宋、辽、高丽时期出产于不同窑口的人形注子从其功用和造型特征等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这些瓷器很可能就是茶坊中供奉的茶神陆鸿渐.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后湖志》载:“湖在京城之北、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清末《金陵后湖志》亦载:“湖中有五洲,环四十里,形势天然。”南京的其它方志,如《乐史环宇记》、《洪武京城图志》、《江宁府志》等都说:“玄武湖……周回四十里。”  相似文献   

12.
<正>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商洽谈生意,一般喜好在荤茶馆,一来可边品茶,边谈生意,二来还便于摆酒宴招待。素茶坊则遍及全城,除春节停业数日外,每天均供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茶叶的源产地,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一点不为虚谬。在源远流长的茶史中,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遗物: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条最初名之闩“茶”,后来又有茗、苦茶、芳菜等。“茶”在《诗经》中已有记载,凡九见,兹举其三:“准调余劳,其付如养”(《那风’谷风》);“采茶薪掉”(《由风·七月》):“单菜如信”《大雅·隐》。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皆释为苫菜。可见当时“茶”未必确指为茶。在稍晚于《诗经》的《尔雅》中即有确指:“磺,苫茶,”晋郭噗注:“个呼…  相似文献   

14.
民国茶馆业     
饮茶的习惯,在中国是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的。至少在唐代以前,饮茶就成了不少人共同的嗜好了。茶馆产生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宋代杭州地区茶馆业兴盛的状况来分析,茶馆这种供人品茗之处的出现,是远远早于宋代的。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时,在杭州城里.不仅街巷坊弄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的,而且已有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前,“茶”字还没出现,那时,茶的名称五花八门。《诗经》里有“荼”字,《尔雅》称茶为“槚”,《方言》称“蔎”,《晏子春秋》称“茗”,《凡将匾》称“荈”,《尚书·顾命篇》称“诧”。陆羽《茶经》总汇诸称:“茶,南方之嘉禾也……,其名一日荼、二日槚、三日蔎、四日茗、五日荈。”另外.还有一些别称,如水厄、酷奴等等。可惜没有一个字其原本含义是指茶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翻阅《清史稿》(中华书局校点本),察其前后记事多有矛盾,繁简失当和年月差误之处颇多.今仅就《清史稿》所载“苗疆”史事,略举三例,以勘其误.例一:《清史稿》卷137·志112·兵8载:苗疆当贵州、湖南之境,、叛服靡常,历朝皆剿抚兼施.康熙三十八年以镇(竹阜)居苗疆冲要,改沅州镇为镇(竹阜)镇,设总兵以下各官……以防红苗.谨按:改沅州镇为镇(竹阜)镇,《清史稿》载为康熙三十八年,然而,考《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载  相似文献   

17.
杜青洋 《风景名胜》2021,(4):0348-0348
本文以老舍剧作《茶馆》为文本,以茶馆这一清末重要公共活动空间为切入点,研究文中所述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至建国前夕三个年代近五十年北京公共空间及生活的变迁,探索茶馆中的“老北京”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18.
茶香十年传承杭州茶文化 “杭州这‘三面云山一面’的城湖空间,犹如一个大茶馆,四季日夜都宜茶事,即使舀一勺西湖水,也会发出淡淡的茶香来.”茶文化学者阮浩耕曾这样评价杭州与茶的渊源.1200多年前,史料就记载钱塘产茶,历经岁月沧桑,饮茶品茶的习惯在杭州从未更改.即使在那个萧瑟的年代,杭州的茶馆依然存在,有统计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冷街僻壤尚有21家小茶馆坚守着,还有西湖周边的景区茶室24家.1994年后,太极、紫艺阁、和茶馆等一批时尚的茶艺馆在杭州主城区出现,1998年湖畔居、青藤各自在六公园开出两千平方米的大茶楼,并采用茶点自助消费方式,一时被全国同行纷纷仿效.  相似文献   

19.
茶馆的服务员叫“堂倌”,老南京称他们为“茶房”,互相招呼如亲朋,绝无主客架势。尤其是老顾客,都有各自固定的桌次、茶壶、茶怀。茶倌泡茶、续水的技术堪称一绝。右手执太平府大铜壶一把,桌面离地三尺左右,对准茶盅倾注沸水,只见壶嘴猛向下,再向上一翘,茶盅刚好九成满,恰到好处,无一滴水洒落出来,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20.
为传统文化研究注入活力──《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读后袁征唐代的茶坊在烛台上搁着一个茶神,有生意就把茶水供奉在它面前,没有生意就舀起滚烫的开水照头没过去。这是什么心理?程民生博士的新作《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