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进行慨述,旨在说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西域各民族交错杂居,共同劳动,互相学习,为祖国灿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纷纷迁往中原各地和其他地区,这一迁徙对我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战争的促使、民族压迫的影响等等。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气候与民族内迁的关系。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和交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因素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玛纳斯为新疆北部重镇,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是玛纳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始终处在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与更迭频繁的中原政权激烈的角逐当中,认识这段历史对挖掘玛纳斯地方历史和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相似文献   

5.
闵睿 《沧桑》2010,(4):131-131,15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融合的重要场所。民族融合的发展不仅使各族生活习俗、政权组织等出现了汉化现象,更使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具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从而促成了统一王朝的形成。民族融合发展的原因是山西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内迁各族主动的政治文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正统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很重要的政治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反映在汉民族政权中,在魏晋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之际,这种观念也通过民族融合深深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政权的正统性,不断地从传统的汉文化中挖掘理论依据,王权天命、奉大一统、入主中原,都被视为正统性的理论依据,但是,在面对强大的汉民族正统观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卑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发现了大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部分有铭文的佛像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专家称其为“中国南北朝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探究这些佛像的制作工艺,释读造像铭文内容,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工艺水平,对于了解民众心理,探究社会发展水平及书法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何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一时期的正统之争停留在阴阳五行阶段,本文将从这个角度逐次来分析各个政权的正统之争。  相似文献   

9.
西域有广义、狭义之说。从狭义来说,是指玉门关以西,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域。特定的地缘区位使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和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韩茗 《四川文物》2021,(2):90-100
魏晋南北朝铜香炉可分为熏炉和熏斗两大类,总体上为汉代铜香炉样式的延续和发展,而形制有所简化。装饰艺术方面有所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因素,与同时期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风格配套。尽管受到瓷器制造业兴起的影响,铜香炉仍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熏香习俗更加普及,内涵更为丰富,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香料、香具和熏香习俗也随着贸易和交往传播域外。  相似文献   

11.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的形成由古代政治斗争的格局所决定。先秦秦汉为东西之争,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函谷关—洛阳—成皋一线,魏晋南北朝进入南北相争的时代,徐州成为全国性战略要地。徐州傍靠泗水,泗水水系为徐州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造就了徐州固若金汤的城防,使徐州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强堡垒。构成徐州战略要地的首要因素是泗水,而不是山。  相似文献   

12.
在东方古代文学史上,中日文学关系格外密切。中国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特别是中国的魏晋玄学,在思想领域,对日本古代重要的物哀文学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稿着重从时间层面、社会背景层面、文学思潮本身层面、两种文学观差别层面、对社会影响层面考察两种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六朝隋唐时期,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均发生较大变化。魏晋时,考功郎掌百官考课,隶属于吏部尚书;南朝时,功论郎取代考功郎掌考课,隶属于都官尚书;北朝中后期,考功郎中掌考课百官及考试秀孝,隶属于吏部尚书;隋及唐前期,考功郎中、员外郎之隶属及其职掌略同北朝。唐中期以后,考功郎中、员外郎专掌京官与地方官的考课,策试秀孝的职责则转归礼部。六朝隋唐时期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的变化,反映了尚书省机构的职能调整及选举与考课各司其责体制的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图像资料中的伞扇仪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未 《东南文化》2005,(3):68-76
根据图像与文献资料,探讨魏晋南北朝伞扇仪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忠"、"孝"是中国古代两种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基础。通常统治者往往更重视忠,但魏晋时期却由于种种原因,忠孝关系倒错,形成了"孝先于忠"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义 《史学月刊》2001,(5):110-115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淮河流域商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在各个战争间歇阶段,尤其自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南北政权统治区内的商业又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南北双方间还存在着边境互市和以流域为中介地的聘访换货的贸易关系。商品交换媒介是谷帛、钱币并用。从总体上看,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但自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7.
张东华 《史学月刊》2003,(8):105-112
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史的研究已呈现出可喜的态势。这一时期的婚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婚姻文化也相对开放、自由;同时,女性诸多方面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女性依旧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另外,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儒学的衰微,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复苏,人格的觉醒和理性的重新发现。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的研究是范围广,层次多。角度新,但依旧不够全面,宏观胜于微观。  相似文献   

18.
马新  齐涛 《史学集刊》2012,(4):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古宗族势力发展的顶点,也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各王朝在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虽然必须借助于宗族与士族势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它们都与异己的宗族与士族势力进行着强力的较量,并开始清理宗族势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根基。就其宗族政策而言,魏晋以依托为主,南北朝以收拢为主;收拢之力度南不如北。至隋唐时期,旧式宗族逐渐消解,新式宗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隋唐王朝则从制度上完成了对宗族这一社会力量的有效分解与钳制。在隋唐宗族政策的冲击下,中古宗族的政治与军事功能逐渐消退,经济互助功能以及血缘凝聚力的效能与影响明显逊于前代,宗族威权发生蜕变,开始了向近古新型宗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媾讲求门第等级 ,历来大抵如此 ,并有它相对的合理性。但在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种风气愈演愈烈 ,变成了不具条文的金科玉律。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十分讲究门当户对 ,以保持世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地位 ,这种婚姻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