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神奇蛇的信仰,但这些蛇都是克托尼俄斯的神物,代表地下界,从不升天也不飞翔,这种信仰符合蛇的自然本质。中国的龙为天神,既不符合蛇的本质,又和其他古文明崇拜的蛇神形象大异其趣。中国龙的形象来自昆虫。在大自然中,只有昆虫能由蛇体化为鸟形,也只有昆虫能暂死后再生、升天。古人神化昆虫,这实为龙的形象与崇拜来源。不同地区的萨满教,都有崇拜昆虫变形、羽化神能的痕迹。中国先民确有尚虫信仰。中国龙可能更近似于古埃及的金龟蜣螂甲虫崇拜。尽管埃及的金龟和中国的龙崇拜在起源、发展上关联性不大,但两者的信仰观念与象征意义却相当接近。夏禹形貌为虬龙,其名"禹",恰和"虫"同字,故龙、虫义同。  相似文献   

2.
雪涌 《世界遗产》2012,(1):98-99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重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则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意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甲骨文的“龙“字.商周青铜器的龙纹.以及玉件上雕的草龙,都呈现出一种长躯、  相似文献   

3.
关于“龙”,笔者原有三说,首篇考证龙为蚕的变称——上古创建文制时期作为先民的氏族命名,后世子嗣继之为族称,“龙”才开始脱离蚕的提醒而演化为神物——图象或象形的古金文、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4.
古代玉器的装饰纹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纹(龙形器)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古玉中的龙纹图案起源于远古的图腾,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玉器制作中,龙更是主要的创作题材。商代玉龙,是随甲骨文的形成进行雕琢,因此与甲骨文的龙字近似,商代龙纹(龙形器)的特点是龙身短,尾巴有刃,头部角形似邹角,商代时期玉龙以片状为多,张口为多,到商晚期出现圆雕,早期龙身多为光素,中期出现双勾阴刻线,纹布有重环纹、菱形纹、云雷纹、龙背出脊较密。周代玉龙,角是钱形角,龙身比商代长,尾部刃消失,龙身的图案纹饰比商龙繁密,出现对称图案,线条走势见隙即补…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从“■”从龙的“■”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从“ ”从龙的“ ”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 ”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 (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 ”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7.
龙形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产生龙概念的最初阶段,应早到何时?最原始的龙为何形象?龙的形象又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向定型、从简单向繁复、从写实向神化而逐步演变的?自古至今,论说纷纭。八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显著收获之一,就是多次发掘出土了五、六千年前人类产生龙概念的实物证据。从而把以往研究龙的资料线索——商代甲骨文和先秦文献记载与古代神话传说所产生的旧认识,一下子飞跃认识到: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以前社会的人们,就已形成了对龙崇拜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郭国梅 《神州》2012,(14):194-194
甲骨文是汉字之祖,而书法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甲骨文书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书体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美的浅谈,激发书者创作灵感,探求其艺术真谛,有更多的有关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9.
华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兽蛇的一些特征,创造了“龍(龙)”这种威力巨大的神异之物,且赋予它诸多特殊的神性。通过梳理殷墟甲骨文的材料,知“龙”于卜辞可作人名、国族名以及神祇名。殷卜辞所见的“龙方”主要活跃于商王武丁执政时期。为了深化对“龙方”的认识,我们结合相关资料的系联整理,就“龙方”的史迹及其与商王室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以期能够对殷商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贻我以花床     
贻我以花床 这可以称做“昆虫的插花艺术”吧。科学家最近发现,学名为Osmia avosetta的雌蜂会用一片片花瓣打理成独特的巢,让幼虫裹在温暖、富含营养的家居环境中过冬。  相似文献   

11.
刘振宇 《收藏家》2002,(10):56-59
甲骨文是商代至周初之际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有科学体系的文字。1899年王懿荣的甲骨文发现,揭开了殷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和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序幕。一百多年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精彩纷呈。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期间,能将殷商历史文化研究和甲骨文书法创作相结合且达到一定高度的,仅有上虞罗振玉和南阳董作宾两人。因董先生解放后远赴港台,对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端丽典雅的甲骨文鹅法人们知之甚少。董作宾(1895—1963年)原名作仁,又  相似文献   

12.
杜小钰 《考古与文物》2012,(5):101-105,111
近年来,有学者以甲骨文■"龙"和"■"字的书写规律为理论标准,对考古所见的殷商时期的玉龙和器物上的龙纹进行鉴定,以致把部分玉龙和龙纹错误地划分为玉"■"和"■"纹,并根据对古文字"■"的释读,把它们命名为玉"■"、"■"形图案或玉"虯"。这种划分和命名与考古出土的实物所展现的事实不相符合,此种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捃》乃曾毅公择取诸家所藏甲骨墨拓及摹本粘贴而成,其来源甚广,主要收录了孟定生、山阳何氏、凡将斋马衡、端方、陈潍生、徐旭生、柳风堂张仁蘸、罗振玉、周肇祥、姚师魏、粹雅堂、叙圃何遂、通古斋黄濬、孔德成、胡厚宣、明义士等所藏的3667版甲骨拓片和摹本,其中有上百版仅著录于《甲骨文捃》当中,这将为学界提供新的材料。由于是早期拓本,有些则保留了甲骨较为完整的面貌,这将有助于甲骨缀合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甲骨文捃》为海内外难得一见的孤本,自20世纪60年代曾毅公将其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组供编纂《甲骨文合集》使用之后,就一直珍藏在历史所。因其年代久远,该拓本集原拓纸张破碎零落,又由于诸多拓本被剪去用在《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补编》中,目前《甲骨文捃》已残缺不全,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并著录出版。这项工作不单单是在资料上保护甲骨孤本、抢救文物精华,而且追踪厘清《甲骨文捃》拓本及原骨的来源、流传与收藏事略,对于研究《甲骨文捃》本身、甲骨拓片早期流传情况,乃至与之相关的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2015,(7)
<正>五谷虫,中药名,别名蛆虫,为丽蝇科昆虫大头金蝇或其它近缘昆虫的干燥幼虫。五谷虫现已成为通过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的、唯一可以在临床使用的医疗用昆虫。在人们印象中,虫子总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提到它总会让人身心不畅,汗毛竖起。然而人们不曾想过,让你厌恶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挽救你生命的更好的办法。王寿宇作为我国五谷虫研究者之一,他从研究五谷虫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为患者找寻更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高蕾 《东方收藏》2024,(2):62-64
甲骨文展览是一类专题性较强的展览,其不仅要把甲骨刻辞的内容展示给观众,还要生动有趣、展示手段多样。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为例,分析其陈列展览中对甲骨文展示的内容设计、展示形式、展具运用和说明牌内容安排等,望能够为举办相关展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史料。但是,甲骨文作为史料运用的先决条件,便是其断代的确定。因此,甲骨的断代是甲骨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中,甲骨文以其历史悠久、数量浩繁、文字独特、内容翔实而著称于世。对它的发掘和研究,不仅为考察殷商史提供了文字资料,而且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终其导致了甲骨学科的创立。一甲骨文出土于安阳市西北郊的的小屯村一带,即著名的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伴随着对甲骨的大面积发掘及分类研究,“甲骨学”已开始逐步形成。甲骨学是  相似文献   

18.
一、澎湖乞龟之由来 国人对乌龟的喜爱可以远溯到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省出土的仰韶文物中.已有龟纹图案.段商的甲骨文也有刻在龟甲上的情形。乌龟以其长寿、祥瑞的象征,与龙、风、麒瞵并称四灵兽.大量出现在民间祭典或生命礼俗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为隆重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徐振韬和安阳殷墟笔会常设理事会理事长周凤池主编的《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2000年12月已由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从1921年罗振玉首次以甲骨文创作书法作品至今七十余年来,三百名中外甲骨文学者和书法篆刻家的佳作。《大辞典》第一部分,全面汇集了甲骨学创始人“四堂”罗振玉、董作宾、郭沫若和已故著名甲骨学者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第二部分汇集了当今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甲骨文学者和书法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第三部分选刊了当代国内甲骨文学者…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作为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时期和机遇。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向社会普及甲骨知识、展示甲骨文明、促进甲骨研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安阳市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重视有关甲骨藏品的抢救性保护,推进甲骨文研究专题化、系统化、规模化和精准化,让甲骨文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和文化优势,推进文字文化高地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