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晓沪 《收藏家》2009,(6):73-77
第六节琉璃釉:“琉璃”一词,古已有之。它应当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泛指人造玻璃制品。1983年出版的《辞源》对“玻璃”一词作如下解释:“古代所说的玻璃大抵指天然水晶石一类,有各种颜色,非后世人工所造的玻璃。”由此可见,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由于低温铅釉本身也属人造玻璃的范畴,是由铅玻璃发展而来的,只是把烧制铅玻璃的材料涂在了陶器表面,所以低温釉陶也叫琉璃器,至今人们还习惯将施有铅釉的彩瓦称作“琉璃瓦”。《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  相似文献   

2.
山西琉璃     
琉璃是以铅硝为助熔剂烧成的带釉陶器,远在我国东周时代,就已出现,但历代没有一个固定名称,或名釉陶,或名金银釉、缥瓦、三彩等,及至铅釉被用到建筑砖瓦之上以后,才称之为琉璃。究其命名之源,是沿用了魏晋时代从海市进入的色玻璃类的琉璃而名的,这样就把两者混淆起来,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类的琉璃叫做料器或烧料,而琉璃之名,才逐渐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  相似文献   

3.
蒋廷瑜 《收藏家》2000,(10):11-15
玻璃器,古称琉璃器。琉璃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因为这种透明器物“流光陆离”而得名,有时写成“流离”、“陆离”、“璆琳”。琉璃还有“火齐”、“火珠”等名称。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称为“料器”或“烧料”,琉璃之名,逐渐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如琉璃瓦、琉璃砖的琉璃,其含义就不再是玻璃了。  相似文献   

4.
EDXRF无损测定琉璃构件釉主、次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层的厚度通常在130μm左右,因此难以将釉层剥离下来进行分析测试。目前,尚不见有关制备琉璃釉校准参考样品的报道,且很难找到与琉璃釉基体接近的标样进行定量分析。为此,在研制建筑琉璃校准参考样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谱仪(EDXRF)无损测定琉璃釉料主、次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并对元素分析线在琉璃釉层中的饱和厚度问题,方法的检测限、精密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无损测试方法可满足对琉璃釉主、次量元素测定的要求,为今后测试研究古代建筑琉璃构件釉料的元素组成特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建军 《收藏家》2004,(6):12-17
(一)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秣地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干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代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惟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6.
琉璃古称溜离或云药玻璃,《汉书·西域传》载:“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又曰“流离青色如玉”。“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①可见,在秦汉时期琉璃的使用已很普遍了。琉璃是一种用铅作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的物质为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的一种釉陶器。这种琉璃釉陶一般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然后低温烧成。②从考古材料看,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把琉璃作为一种装饰品。如:1975年在…  相似文献   

7.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建筑构件,以白瓷板瓦与各种类型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为主,即为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当前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对西夏的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主要是通过考古类型学与历史文献对其社会功能等加以考释,对工艺研究甚少,同时相关的技术特点与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选取该遗址出土的白瓷板瓦、绿釉琉璃瓦30件,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白瓷板瓦胎体Al2O3含量较高,存在莫来石,釉料配方属于钙碱釉,工艺精细,与同时期灵武窑白瓷接近,应采用白瓷技术制作;绿釉琉璃瓦胎体CaO与Fe2O3含量较高,属于北方普通高钙易熔黏土,釉料为铜作着色剂的铅釉,与宋代绿釉琉璃瓦成分相近,符合传统的低温铅绿釉体系,可能是借鉴中原技术完成的。两种材质的瓦件都是西夏时期高等级建筑构件,官式建材的典型代表,是同时存在的,展现出西夏时期在官式建材生产技术上的多元性。但这两种技术差别较大,来源不同,反映出西夏在官式建材生产中兼容并包,在学习中原传统的同时又能紧密结合佛教文化,极具党项族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西夏时期的建筑体系已趋于复杂化,可能会根据建筑不同部位、性质、等级与功能来使用不同的琉璃瓦构件,这对建筑琉璃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极大的贡献。 本工作利用科技考古分析,探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讨论制作技术反映出的建筑思想伦理;进一步丰富西夏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宋辽金时期建筑琉璃形成对比,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琉璃技术的研究;同时加深了对西夏官式建筑的认识,也促进了对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互鉴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湖北丹江口庞湾窑址,是明代专供武当山琉璃烧制的皇家官窑,时代为明代早中期到清代早期。本文重点对出土于庞湾窑址的琉璃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庞湾琉璃普遍采用一类低铝低硅、高铁高钙高镁的黏土制胎,在庞湾村中河南岸发现有类似组成的原料,表明琉璃的胎料很可能取自本地。琉璃的铅釉化学组成比较稳定,成分接近于PbO-SiO2-CaO-Al2O3低共熔混合物。配制铅釉时应该直接加入了石英类的原料,釉层中一定含量的Al2O3和CaO很可能来自于胎体,并非古代工匠有意识引入。综合现代矿床数据,庞湾琉璃具有与豫西洛宁县铁炉坪矿床一致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为研究庞湾窑的铅料来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花釉是我国古代陶瓷器上一种绚丽多彩的装饰釉。用花釉装饰的陶瓷器,釉层凝厚,釉里呈现出互相交错的青、红、紫、褐黄、青白、青蓝等多种颜色,并有针状、放射状的光点、块斑或结晶;加之釉面有光亮的玻璃质感,所以釉色十分瑰丽,光彩夺目,灿烂异常。  相似文献   

12.
故宫建筑琉璃构件面临最主要的病变是琉璃釉层的大面积脱落,以养心殿燕喜堂最为典型的琉璃筒瓦为研究对象,分析釉层和胎体的成分、形貌以及热性能等,同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模拟循环试验发现:环境温湿度变化剧烈,会引起琉璃样品的釉层脱落,其中样品釉层越厚、胎釉与胎体的热扩散性能和热膨胀性能差异越大,样品釉层脱落的速率会越快。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琉璃样品从高温急剧降到低温等循环过程发生的“淬火”,样品从高温下降至冷冻室冰水混合物中表面釉层的温度下降速率相对最大,这种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引起釉层张应力以及胎釉界面热应力的分布不均,釉层脱落破坏最为严重。对比琉璃样品发生破坏时的模拟实验条件和实际环境条件,与夏季的高温/暴雨最为相似,推测可能成为破坏古建筑琉璃釉面脱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可为后期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明、清典型官式琉璃构件的黄釉为研究对象,利用EDXRF分析了釉料的化学组成,结合文献记载初步研究了北京明清官式琉璃构件釉料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明清琉璃黄釉的主要元素(硅、铅、铝、铁)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稍有波动,氧化铅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明清釉料中氧化铝含量变化大体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从氧化铁的变化趋势来看,明代的釉料大体稳定,而清代则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过程。这表明古代琉璃釉料的配方并非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受技术进步、窑炉、政治经济等级审美观念的多重影响,古代匠人在不断的摸索中改进配方。  相似文献   

14.
琉璃场。民国年间重修之《华阳县志》云:“琉璃厂窑,兴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末。”可见此地在唐代至明末的八百多年间曾是一片规模很大的古代窑场,以盛产修建王府寺庙的各类琉璃构件(如五彩缤纷的琉璃釉陶器、青瓷器)著称,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揭示清代不同地区建筑琉璃构件的原料、烧制工艺及其性能关系,本工作以北京故宫和辽宁黄瓦窑清代建筑琉璃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WDXRF、EDXRF测定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利用热膨胀仪和理论计算方法测试计算胎、釉的热膨胀系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地清代建筑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规律和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性关系。结果表明:两地琉璃构件釉料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而琉璃构件胎体原料不同,北京故宫清代琉璃构件胎体化学组成属于硅-铝体系,辽宁黄瓦窑的琉璃构件则属于硅-铝-镁体系,因此两地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张海军 《收藏家》2015,(4):55-60
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会不会制造琉璃,曾经是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地下发掘出了大量距今两千多年的中国早期琉璃器,品种非常丰富,有礼器、生活用品、葬器、佩饰等,数以千百计。经过科学检测,这些琉璃器的化学组成,与古代世界各国不同,造型和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琉璃史上独树一帜。本文所介绍的,主要是长沙市博物馆藏的战国两汉时期琉璃器。  相似文献   

17.
朱莲花 《丝绸之路》2011,(10):94-96
日本收藏着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种琉璃器皿。本文介绍了日本出土并收藏的琉璃制品,并分析了日本琉璃艺术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琉璃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铅硝为助溶剂的带釉陶器——琉璃,古代在我国北方盛行。元明以来阳城县的乔氏琉璃,蜚声四海,领尽风骚。其规模之大,制品之精湛,技艺之高超,均居三晋之首。它的生产历史,就是阳城琉璃的历史。阳城乔氏家族对琉璃的烧造技术秘不外传,只在本家族中世代传授,保持着一花独放的优势。相传,他的产品,不仅远销全国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对琉璃这一材料有多种称呼,考古报告中根据其透明度分别定名为“玻璃”、“琉璃”和“料器”。一般把透明度高的叫玻璃,把色彩鲜艳的小件器物称为料器,把透明度差的叫琉璃。山西大同近年来出土了不少琉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下面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