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保刚 《史学月刊》2022,(4):92-102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来网络盛传,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巴西人穆里奇表示自己愿意加入中国国籍,有文章分析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相关规定,以及具体情形,穆里奇加入中国国籍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我国清朝历史上,许多外国人也涉及在中国当官、入籍的事。清代早期,如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白晋、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郎世宁等都担任了清政府的官职,穿清朝官服,行中国礼仪,甚至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3.
彭家炎 《黑龙江史志》2013,(13):254-254
中国落后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争事实,有人归咎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譬如《中国人思维批判》一书作者。本文根据该书作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驳:一、中日韩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近现代中国的落后原因不是中国人的思维落后于日韩两国;二、正如福柯所认为的一样,制度决定权利,权利决定知识。至于作者认为改革教育方式可以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认为,应该先改革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部分,而心灵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梦重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标导向;实现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推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回归,中国梦是对中国人逐渐迷失的精神生活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伪满洲国的民族间的地位关系时,有着在满朝鲜人是处于支配民族的日本人和被支配民族的中国人之间的“中间”或说是比中国人优越的“二等公民”的说法。这样的论据提示了伪满洲国时期劳动界的民族间的工资差异,劳动条件的差异及民族间的粮食供给顺序。虽然伪满洲国的工厂、矿山、搬运、通信劳动领域中民族间平均每人工资额数为日本人一朝鲜人一中国人的顺序,平均每人工资额数朝鲜人比中国人多;但是其中高收入的比重却是中国人比朝鲜人高很多,朝鲜人中高收入的人是极少数。劳动条件也是朝鲜人比中国人恶劣。另外伪满洲国劳动界事实上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两分天下,朝鲜人的比重微乎其微。其结果是伪满洲国的劳动政策也是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主,朝鲜人在其劳动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路云亭 《民俗研究》2017,(4):127-136
中国体育人源于中国古代的武人、流民和"闲人",这些人自古以来就有自然的合群性,同时也有其自成群落的闭锁性,且以其相对特别的信仰和禁忌体系为心理支点。中国体育人有一种游离于儒家文明的潜在动能,一度群体性地出现过逃离体育圈的现象。体育时常成为体育人的一种身份转换的工具,它沟通了远古非儒学群体的巫者的惯常社会职能。脱离了儒学教化的意义体系后,中国体育人和西方人在行为学上体现出更多的共性,而当代中国体育人所承受的社会偏见却是西方人无法感受到的。体育人的原罪感来自儒教的教化性歧视,而绝非因为缺乏所谓的文史类知识。随着普泛价值观在全球的风行,中国体育人逃离体育圈的现象理应减少,体育人已然承担起改进中国人价值观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有信仰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人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没个准;你看,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东正教徒,信教多么虔诚,那才叫信仰!真不可思议: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信仰,怎样走过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没有信仰,怎样屹立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硕 《丝绸之路》2013,(4):88-90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对中国人的饮食作了综述,通过对饮食习俗、文化品位和养生保健三个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特点,并由此探求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英国广播公司8月4日公布了"世界各地的人如何看中国"的民意调查。调查是在英国、美国、韩国、巴西和印度展开的。结果显示:韩国人认为,中国造成了世界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的上涨;巴西人和印度人则把全球气候变化归咎于中国;英国人越来越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盟友;而美国人和韩国人却把中国越来越视为一种"威胁"……  相似文献   

11.
<正>锤头鲨,顾名思义,这种鲨鱼有着像锤子一样的脑袋,准确地说来,它们的脑袋长得如同一把榔头,而眼睛就长在头的左右两侧,距离非常远,看上去颇有几分怪异,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锤头鲨才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锤头鲨的寿命通常有30~40岁。一般来说,锤头鲨的体长在4米左右,体重230公斤上下,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域。在今天,锤头鲨已经成为濒危动物,在加拉帕戈斯,你能够见到这些"水中巨头"的身影,其实还有赖于当地政府的保护,厄瓜多尔政府已经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洋保护区内为濒临灭绝的锤头鲨设立了禁猎区,让这些"水中巨头"可以有一片生存的净土。  相似文献   

12.
“折柳”作为我国特有的送别习俗起源很早,因为“柳”在我国是“祝福”的象征,也是可以“驱鬼避邪”的“鬼怖木”;柳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它既可以保护逝去的亲人的灵魂远行,同样保护活着的亲人路途平安。折柳送别的习俗植根于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西班牙,这个号称"出产阳光和海滩"的国家,是个享誉全球的旅游大国。截至2018年7月4日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西班牙共计拥有47项世界遗产,名列世界第3位。西班牙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热情的舞蹈,就像一个強大的磁场,吸引着世界游客频繁往来。建在云端的龙达小镇吃过早饭,我们从塞维利亚出发,前往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龙达小镇参观。龙达小镇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一批旅人风尘仆仆地爬上这座750公尺的悬崖峭壁,发现这里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河流丰沛,于是安营扎寨,建造出第一座房子。这白  相似文献   

14.
《硕鼠》所展示的庶民理想国近于“极真”而远于“极幻”,这种强烈的现实意味起源于农业社会,而由理想者主体的庶民身份所决定.它产生的深层原因是魏国统治者以横征暴敛取代了周初设计的恩顾庶民政策.经济生态平衡的破坏引发了庶民的不满,于是逃往理想的国度便成为庶民的选择.此外,庶民理想国还缘于魏国的国境狭小.局缩于周、秦、晋等大国之间的魏国人民崇敬和向往大国,是国人产生去国离家而前往理想国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绿色海岸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澳大利亚,在我爱人心中,澳洲是绿色的,而在我的脑海里,澳洲是个黄颜色的大陆,这种印象源于电影《荆棘鸟》对我的影响。其实我们两人都没错,沿海的澳洲就是绿色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翠绿。前一晚我们在寻找住宿的路上先看到了水库保护区的牌子,而且觉得周围生境也不错,原想在这附近找住处,但没能如愿。尽管如此,我们一早还是赶到了这里。在我们停车的住宅区里的花丛中,垂蜜鸟与澳蜜鸟来回穿梭。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个人心底或许都有一片孤独而自由的大海,我们往往在深夜,独自潜入其中,有时又因为潜入得太深,而思念陆地上的灯火。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这两者间穿梭。"——电影《碧海蓝天》2018年,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选出了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影片讲述了人与水中生物的一段奇缘。人类对海洋的向往,从古至今,颇有几分愈演愈烈的趋势。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掌握着海洋的力量,北欧神话中的尼约  相似文献   

17.
18.
<正>拍摄蝴蝶"对称"之美,是蝴蝶摄影中的一种挑战。一是机会可遇不可求,"蜂团蝶阵乱纷纷",当你与群蝶相遇,它们如天女散花般毫无秩序,又似小河流水一样,形成一种动态的"彩流",常常让你望蝶兴叹,不拍则失去良机,而选择拍摄又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影像记录,难以展现蝴蝶的美、张扬和摄影者的艺术表现力;二是瞬间难把握,当你看到两只  相似文献   

19.
许晓东 《收藏家》2011,(7):53-53
"金瓯永固"杯,是故宫珍宝馆最引人瞩目的珍品之一。此杯以黄金铸就,龙耳、象足,杯身图案皆减地浮雕,口沿回纹装饰带以下,通体錾刻缠枝花卉图案。花心起托,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图案间隙之地杖,贴饰点翠,可惜大多已脱落。  相似文献   

20.
清代对太妃太嫔等女性的尊封起于顺治九年,此后经历由择位尊封向普遍尊封,由加封号向晋位次的两个转变,逐步形成的尊封办法与仪制,遵循又丰富了清代后宫尊封制度。按惯例,太妃太嫔随居皇太后宫,然自咸丰朝新辟寿安宫作皇祖辈后宫居所,至同治朝,皇太后等前朝后宫移居同一区域的惯例不复存在。太妃太嫔得到后世皇帝的有序尊封,是清代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对后宫女性及其家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