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今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墨西哥人向美国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20世纪初前后,概而观之,除20世纪30年代因大萧条而短暂中断外,墨西哥移民一直呈现出持续的高水平特征。墨西哥人移民美国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四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942年美墨双方签署《布拉塞洛计划55301964年该计划终结;第三次浪潮从1965年移民法颁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间大量墨西哥无证件移民流入美国;第四次浪潮从《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至今。墨西哥人移民美国源于一系列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根植于美墨两国总体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为减少社会失业率,美国政府禁止有合法身份的外籍人就业,并以“公共负担”等名义将其驱逐出境。被驱逐者来自多国,墨西哥裔最多。美国人刻板地认为,墨西哥裔严重依赖公共福利,并担心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从墨西哥传入美国。然而,美国的驱逐政策不但未能缓解本国失业问题,还给移民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美国移民局常常执法过度或越俎代庖,剥夺被驱逐者正当权利。其种种歧视性做法,与处理国内民事诉讼案件截然不同,使得这次驱逐浪潮成为美国“两种司法制度”建构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美国人口总数及其种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西裔和亚裔群体数量急剧增长。作为西裔群体当中最大的一支族裔团体,墨西哥裔美国人开始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并逐渐对美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政治参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和理解该群体在美国政治参与的现状,认为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动员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墨西哥裔美国人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在美国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1965年,美国颁布了《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该法生效之后,美国移民的来源结构出现了欧洲移民大幅度减少,亚洲移民和拉美移民大幅度增长的失衡现象。仅10年后的1975年,墨西哥移民就占了西半球入境移民的三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德裔移民对母国的支持招致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反感,由"模范族裔"转变为潜在的乃至可见的威胁群体。极端移民族裔同化理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应时而生,并获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其实践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直接而彻底地指向了德裔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德裔移民的宪法权利不但遭到无视,甚至连基本的人权也被践踏,美国的德国文化因此遭受重创。这也说明,在一向标榜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美国,其公民权利还是存在很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3今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墨西哥人向美国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20世纪初前后,概而观之,除20世纪30年代因大萧条而短暂中断外,墨西哥移民一直呈现出持续的高水平特征.墨西哥人移民美国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四次移民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第二次移民浪潮从1942年美墨双方签署<布拉塞洛计划>到1964年该计划终结;第三次浪潮从1965年移民法颁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间大量墨西哥无证件移民流入美国;第四次浪潮从<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至今.墨西哥人移民美国源于一系列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根植于关墨两国总体社会经济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7.
长乐人素有海上谋生的传统,并在近20年间塑造了移民海外的社会风尚。长乐与纽约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美国较好的谋生与发展条件,使长乐人选择美国作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长乐人在美国成功建立的互助网络,使长乐人能承担巨额出国费用和成功地在美国求职与发展。因此,美国虽然是绝大部分中国国际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但唯有长乐人(福州人)能大规模移民美国,创造了在20年间近20万人成功地从一个仅6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移民美国的奇迹。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吸收国际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移民局统计,1820-2002年间,美国的外来移民总数达6821.75万人。从时期划分上看,移民进入美国的高潮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至今。1880-1930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为2757.26万人,而1960-2002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为2637.65万人,二者合计占1820-2002年间美国外来移民总数的79.08%。  相似文献   

9.
叶凡美 《史学月刊》2002,(6):105-111,128
美国的少数族裔主要包括黑人、拉美裔人、亚裔人和原土著印第安人。20世纪是美国少数族裔经历重大命运转折的历史时期:20世纪上半期.各少数族裔深受种族歧视之苦,毫无权利可言.生活一贫如洗;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少数族裔开展了民权运动,自此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种族问题在美国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9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矛盾再次激化。可见,在将来很长时间里,种族问题仍将是美国国内最棘手的社会问题,少数族裔要在美国社会取得真正的平等,其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寅 《世界历史》2005,(4):48-56
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大多来自欧洲传统的农业社会,都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新教主流文化的歧视和排斥,但不同的历史背景、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无论在移民动机,还是进入美国后的居住模式、经济活动和政治取向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差异。尽管如此,两大移民群体努力摒弃陈规陋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美国筚路蓝缕走过了一条艰苦的同化道路,并且为美利坚文明奉献了各自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2.
13.
徐振伟 《史学集刊》2022,(1):133-144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中国发生的粮食紧缺问题,作为美国冷战盟友的加拿大开始采取自主行动,主动与中国开展粮食贸易。此时美国仍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加拿大的行为无疑与美国的冷战遏制战略相冲突,美国与加拿大的博弈由此开启。美加双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加拿大希望扩大粮食销售市场,解决国内粮食过剩的问题,而美国更看重冷战联盟,并着眼于维护冷战联盟内部的团结,为此在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向加拿大做出一定的让步。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博弈反映了作为联盟主导者的美国开展联盟管理的困境,也体现了联盟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fla~T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留美学生保钓统一运动几个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保钓运动研究中以前没有谈过或者比较模糊的问题,从保钓群体概况、保钓运动的分裂以及统一运动期间保钓左派的努力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参加保钓运动的人士以理工科背景的中国留美青年学生为主体;保钓运动正式分裂的标志是1971年底左派中国统一大会的召开以及右派"反共爱国联盟"的成立;保钓左派通过出版保钓刊物、成立读书会、放映祖国优秀电影、创作收集爱国歌曲、服务侨社及发起保卫西沙南沙运动等活动,为中国统一运动作出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末叶以来,美国外交思想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向所谓的“国际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本完成,其核心内容是美国借助着强大的经济、军事和化力量,大踏步地迈向国际政治竞技场,实现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美国领导人梦寐以求的世界领袖地位。然而,这种转变在国内外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最终把美国的世界领袖梦想化为烟云。不过,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等利益已经使美国无可解脱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就美国外交而言,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人厌恶卷入大洋之外政治事务的传统心态由此正发生着变化,这也预示着美国力图充任世界领袖的时代正在缓慢地到来。  相似文献   

17.
Social scientists have studied the welfare state extensively. Many studies seek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welfare state; however, a few have explored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s, especially on health outcomes of the population. Even though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support the thesis that the welfare state regime type, which represents different levels of commitment on social welfare, is closely linked to population health,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to support this argument at a sub-national level. To fill the gap,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the U.S. states' social welfare systems on health using age-adjusted mortality rates as a proxy for population health. By operationalizing social welfare systems as three dimensions—public expenditures, tax structures, and welfare program rules—we find that more generous education spending, progressive tax systems, and more lenient welfare program rules help to improve population health. The model corrects for first-order serial correlation using Prais-Winsten regression methods and is estimated with state and year-fix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陈奕平 《世界历史》2005,6(4):57-66
近年来美国亚裔参政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不但亚裔适龄选民参加选举登记和投票人数增加,民选及获得任命亚裔官员数也在增加,且呈现地区和族裔多元化,另外亚裔组织、亚裔精英和当选官员的参政动员等也越来越积极。但从总体上看,亚裔的参政水平和影响力都明显逊色于黑人甚至西裔。本文探讨了亚裔参政的状况及与黑人甚至西裔参政的差距,并结合美国学者的研究范式着重分析了亚裔参政水平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石斌 《史学月刊》2004,2(11):88-94
研究“核威慑”这一军事理念正式形成的50年代美国核战略的决策史,有助于认识今天再度得到强化的美国核战略态势。有关档案献显示,在军事战略领域首次正式将威慑理论付诸实践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新面貌”战略特别是其中的“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具体实施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分歧并为此展开了持久的争论。这既是出于对美苏核军备竞赛所加剧的全面战争危险和美苏可能最终形成战略均势的深切担忧,也是因为该战略在扼阻地区冲突方面的明显局限性。但由于对外部威胁的基本判断没有改变,加上现行战略的内在矛盾,艾森豪威尔政府始终无法彻底改弦更张,只能作一些局部的修补,因而未能摆脱战略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