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山有个地方叫上石桥,走近上石桥,就走进了自然,体验上石桥村农业旅游,就融入了自然之旅……石桥、流水、人家……因在小河之上游石桥侧,故而得名上石桥村。上石桥村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美丽的千山脚下,山水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其  相似文献   

2.
到达抓喜秀龙乡的时候已经下午两点了。在山沟沟里转了将近一个小时,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所藏式风格的小房子,在一片雷同的泥瓦房屋中脱颖而出,我们的摄影师猛打了一下方向盘,拐进了通向山坡上的小路。我们在这户人家只见到一个老爷子,汉姓牛,叫  相似文献   

3.
1941年深秋的一天,枪炮声在不远处响着,40多岁的农民袁山金还在山坡地里不慌不忙地割莜麦.这里叫南青垴,荒凉偏僻,攀登10多里羊肠小道才能上到山垴上,前后10多里的山垴上散居着20多户人家,全是地主的佃户.这个最边沿的小山垴上仅住着他一家.  相似文献   

4.
蜿蜒曲折的乡间便道,执拗地缠绕着巨石嶙峋的大山。峰回路转几十里,景阳镇上岗冲村的300多户人家,就会在眼波里跳荡,山形如釜,小村人家就那么随意地撒在釜底,不由叫人生出一股严峻岁月蒸煮人生的艰苦和酸涩。  相似文献   

5.
看上去他决不是一个成年人;雅气的脸稚气的眼睛稚气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不成熟的青桃子。扯掉钮扣的兰布衣服扎在粗毛线织的腰带上,裸露胸骨,不遮小腿骨的褴褛裤子,褐色脚背硬茧脚板还不穿鞋子。可是他居然要求人家叫  相似文献   

6.
“踩鸡”是贵州榕江仁里侗家人为鼓励邻寨买“打牛”而进行的活动。“打牛”就是用来打 架的牛。如果某个寨子买了打牛,其他寨子还没有买,那么已买打牛的寨子就组织起来,由一个 德高望重的人牵着打牛,另一些人扛彩旗,打锣,一同进入其它寨子,进寨的人见鸡见鸭就可以 去捉,或用长竹竿裹上粘膏(用一种树皮制成的能粘住雀鸟鸡鸭的膏)去粘,这种活动就叫“踩 鸡”。寨上人家不会生气。讨有买牛寨子姑娘做媳妇的人家或是喜欢打牛的人家都主动把自家养 的鸡鸭用编织的花带捆好,亲自拿来挂在牛角上,也有把鹅、狗、红布、绸缎被…  相似文献   

7.
淮安市金湖县东南,有一个叫闵家桥的集镇,过去有一个叫欣家沟头的大庄子。那是一个普通的开有护庄园沟的村落,住有十几户姓欣的人家。清代,就是在这个小村落里,诞生了江淮地区中医名家欣澹庵。  相似文献   

8.
赖金良 《古今谈》2010,(3):36-39
既往之简历 1955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衢县七里乡均良村(现为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均良村)。按出生时登记在家谱上的姓名叫“赖金梁”,但这个姓名从未用过。那是一个当时只有40多户人家、位于衢县与常山县交界处的偏僻小山村,穷得解放初定成分时只有“贫下中农”。在这个几乎全是文盲的山村,姓名原是用来叫而不是用来写的,直到1962年9月上小学时,老师按读音写下“赖金良”,于是就成了我一直使用的姓名。  相似文献   

9.
批评须批面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第一反对的,当然是自由主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人家在面前,他喳喳喳喳,哥俩是歌颂,嘴巴讨巴结;人家背过脸去,哼哼哼哼,犯贱当识见,口气当骨气。第二是不好反对,也不好表扬,姑叫自他主义。这般人是明哲保身,信仰沉默是金。当面不说,背后也不说,开会不说,会后也不说,含着舌子当涵养,俗到骨髓当素质,霸蛮拉到民主生活会上了,不说不准  相似文献   

10.
我叫田际钿,1917年腊月二十日出生在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中伙镇烟墩村,家境贫寒,幼年失学,最为不幸的是10岁左右父母双双病故,甩下我这么一个儿子撒手而去。于是,13岁起便给人家放过牛,帮客栈当杂役,在勤坊铺当过学徒,在酒馆、茶社跑过堂,也帮人家烧过火,给富户人家做长工,小小年纪便品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及世间的冷暖。  相似文献   

11.
地处宁安市古渤海国旧址的东北角,有一个叫拐角的小村庄,村里现有131户人家500多人,60岁以上有170人,平均高寿88,成为远近闻名的寿星村.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六合区长芦镇有个村子叫方巷。村里人有个风俗习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吃过饭后,凡是方姓及与方姓有姻缘关系的人家,一般都倾家出动,向北游行。当地  相似文献   

13.
杨继绳穿双黑面儿布鞋走进咖啡馆,他管这里叫他们家客厅,专门会客。不过.“客厅”里正在吃东西、喝东西、大声嚷嚷的青少年更像主人;而杨伯伯,像是串错了门。以时令眼光看,他既没有造型,也不会拗造型——知识分子的造型。  相似文献   

14.
转亲戚     
在广大农村,人们把相互拜年拜节叫转亲戚.过去,每当农历五月端阳、八月十五和过年时,阿舅外甥、岳父女婿等贴骨挨肉的主要亲戚都要转.现在大多数人家只在过大年时转一次,其余节日已不再转了.不少人家在农历二月田社后开始祭祖烧纸时,还要给主要亲戚家送两个馒头.  相似文献   

15.
杨乃运  吴若峰 《旅游》2010,(6):10-13
那叫漏八分去古北口时脑子里并没有装那里是清朝皇帝去承德避暑山庄的必经之路,是曾经的御道,只是对古北口的语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里称呼人,是不直接称呼姓的。我们进镇政府,人家客气,握社长的手,叫了一声:占山为。我们全犯愣,没听明  相似文献   

16.
阿昌族青年的恋爱和结婚仪式独特而又有趣。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和节日里互相认识的。开头,小伙子问姑娘;“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爹妈叫我××。”如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会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我听听吧!”阿昌族严禁同姓通婚,双方一听说不同姓,心里很高兴,小伙子就会找话讲:“有亲人家,买得什么好东西?”姑娘笑眯眯地回答:“穷人家的姑娘,什么也买不起!”小伙子说:“哎呀!你真是千张嘴万句话,见到我们穷人呀,装得比穷人还要穷!”姑娘说:“真人面前不说假,假人面前不说  相似文献   

17.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拥到南华县二龙山一个偏坡上赶集。坡上有一块大石头,人们在石头旁烧香,烧纸,并把自己带来的香油泼在石头上。这就是哀牢山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油街”,这座山也就叫“泼油山”。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二龙山山脚下有一个住着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有位打猎人,他每天起早贪黑地上山打猎,养活一家老小。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4,(3)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又是一位书画高手。关于他画画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傅山没事爱在一家理发店听人闲聊,日久天长,理发师傅求傅山给画一幅画。傅山提笔立刻就在理发店的粉墙上画了一个樵夫,樵夫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光着脚亮脚丫子,看上去是刚淌河过来。身边还放着一条扁担,一把斧头和一条绳索。樵夫两眼凝视前方,神态自若,就象真人似的,谁看了谁夸。从此,来这里理发的人更多了。  相似文献   

19.
金孔雀     
蒲川坝子山青水绿,人们过着快活的日子。有一年,不知为什么蒲窝河里的水干得露底,山坡和坝子上的青草也都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干枯了,人们急得心如汤煮。家里存下的一点水都喝光了,人们就杀掉牛马,用血代替水,可是这毕竞不是长法,后来有许多牛马羊也因为缺水,渴得倒下去死了。水,人们多么渴望能喝到一口清凉的水啊! 西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一个老妈妈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致富,已经二十五岁了;二儿子叫致穷,只有十五六岁,还是个小孩子。一天晚上,老妈妈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  相似文献   

20.
我心态好,从不紧张。而且发布会后,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不想了,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吧什么叫韬光养晦?收敛锋芒嘛。国家跟人一样,锋芒毕露,天天跟人家吵,不招人喜欢,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