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发动的非斯大林化,是使苏联社会主义摆脱斯大林模式若干弊端的突破性尝试。它在很大部分苏联人民中间有其深厚的社会动力,同时也与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斗争和赫鲁晓夫个人的政治经历及思想认识密切相关。它对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较健康生存,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较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同赫鲁晓夫的缺陷和失误相连,它也造成了在东欧极为严重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并因此决定性地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展开。非斯大林化后果的多重性从根本上说来自斯大林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来自对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的苏联历史进行功过分辨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顾国内外很多当权人物的疑虑和反对,揭露和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把斯大林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以这一大无畏的行动为发端,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党内生活以及对外政策等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使很多人为之振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可是,从结果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以致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9,(9)
今天东欧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都是可以追溯到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如果斯大林能够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兄弟国家和兄弟民族,今天的苏联和东欧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4.
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在当政时间上,是仅次于其前任斯大林和后任勃列日涅夫的最高领导人。当政11 年期间他频繁出访达52次之多,其中3次是访问中国。赫鲁晓夫的3次中国之行宛如中苏关系的三部曲,成为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从友好到分歧再到决裂三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一个国外共产党代表不能到会的“秘密报告”。这是一份标志着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足以影  相似文献   

6.
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针对那种认为俄罗斯对斯大林、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向来”是保持公允、客观的态度,和不存在对斯大林“重新评价”的观点,指出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的评价有过几次重大变化:赫鲁晓夫曾经掀起的“非斯大林化”运动;戈尔巴乔夫则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甚至全盘否定苏联70年历史;以及由于苏联解体、民族分裂……所造成俄罗斯社会的巨大变化,再次引起的上层建筑、思想领域的变化。近年来涌现的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的思潮,就是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性反应。本文特别指出:当前俄罗斯社会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的思潮,其实质并不意味着对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认可,而是对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不满;意味着今天俄罗斯社会能以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态度评价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国家的复兴。本文强调指出:不要把一个民族复兴的愿望与少数人的“大俄罗斯主义”思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如同历史上任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都要遭遇反对派从中作梗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遭到反对派的激烈对抗。可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挫败反对派的抗拒中前进的。 苏联随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也同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观念。斯大林模式所产生的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上层建筑一样,一经形成以后,就独立于经济基础之外,并且反过来起着维护和巩固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斯大林曾经创造出不少不  相似文献   

8.
王京晶 《沧桑》2013,(6):88-90
冷战初期,美国从与苏联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战略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的政策也经历了试图从中国内战脱身,以和促变的灵活政策到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与苏联对抗的同时向中国施压的强硬政策,再到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美国趁机适当松动对苏关系的同时加紧对中国遏制政策这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初期即1947-1960年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揭示美国外交的实质,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国家利益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对外政策侯文富斯大林时代时间跨度较大,苏联对外政策给复杂的国际关系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其演变更易,不仅关系到苏联自身战略利益的实现,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际格局变迁、新旧矛盾的交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反观历史,斯大林时代苏联对...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国内一些文章曾把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美政策概括为“苏美合谋主宰世界”。笔者认为,这一概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不全面和有失准确的。这里拟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美政策的基本目标、实践内容以及苏联是如何寻求同美国的妥协等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1999,(5)
刚从苏联东欧访问回国的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批评搞“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表现,这时苏联人也对“大跃进”议论纷纷,赫鲁晓夫也公开批评人民公社得不偿失。毛译东立即把这一切联系起来,怀疑彭德怀可能从莫斯科取回了什久“经”来,于是大为不悦。  相似文献   

12.
1953至1964年,赫鲁晓夫在苏联进行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这次改革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在今天来说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对这一研究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这一研究的开展,本刊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课题组协助下,组织了这次笔谈。 参加笔谈的16篇文章,分别就反对个人崇拜,工业、建筑业、农业、教育、思想文化和苏联对东欧、美国的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及其成败和意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有些看法也许会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继续来稿,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13.
对马林科夫评价之我见──与吴恩远同志商榷闻一马林科夫是斯大林逝世后的第一位苏联领导人。然而,他只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之间一个转瞬即逝的过渡人物。吴恩远同志发表了《冲击“斯大林模式”的首次尝试》一文(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对马林科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是一位在俄罗斯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比较值得玩味的政治家.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被培养为接班人,但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中迁出.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的至今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本文作者戈瓦尔时任苏联外贸部副部长,负责解决对外国工业企业的设计、建设和提供设备事宜。他回忆了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方面对援华方案的分歧以及赫鲁晓夫访华的经过。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当年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本文原载于前苏联《近现代史》杂志1989年第5期。  相似文献   

16.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于同年9月3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上任二十多天后,赫鲁晓夫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他本人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决心改变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以大党大国自居的态度,决定趁新中国成立4周年大庆之机,亲自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除去参加国庆活动外,双方领导人还进行了多次广泛的会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乔蕊 《文史天地》2002,(9):62-62
1957年,毛泽东访苏,与赫鲁晓夫的分歧很大,尤其在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毛泽东准备离开莫斯科,赫鲁晓夫在和毛泽东共进午餐时,又谈论起了斯大林。毛泽东不接茬,有意避开话题:“我愿意和你们哲学界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这好办,我们负责安排。”赫鲁晓夫仍然想着那话题:“斯大林对西南前线的指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时我做出正确决定,就是停止包围哈尔科夫地区的作战行动,但是斯大林蛮横地拒绝我的正确意见……”当年只是一员中将的赫鲁晓夫,在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名不见经传,现在竟自吹他比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还高明。毛…  相似文献   

18.
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百年潮》1997,(2)
(一)苏联紧急通知1956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上做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美国人从波兰人手中搞到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复制本,并于6月4日将全文公布,在世界各国引起轩然大波,尤其对东欧国家共产党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怀疑。波兰、匈牙利的局势甚至开始动荡起束。  相似文献   

19.
沈志华 《百年潮》2009,(8):22-27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会议最后一天作了秘密报告,公开批评斯大林,在苏联社会和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混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怎样出台的?中国是怎样得到这个报告文本的?中国对此的最初反应是什么?本文拟根据近10年来国内外披露的一些历史文献和史料,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20.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为了争取中国对他的支持,以便在苏共中央权力斗争中战胜对手,改变了斯大林在核技术上对中国极为吝啬的做法,从对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提供援助,发展到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提供援助。此后,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苏联最终停止了对中国发展核武器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