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敏 《神州》2012,(3):369-369
1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臧爱红 《神州》2012,(18):313-31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感情。总之,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3.
张瑞芝 《神州》2012,(18):248-249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除了交流师生思想,掌握知识外,还在于教师恰当而巧妙的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爆其思想的小火花,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要特别注意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能力。启迪思维的提问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探究式教学,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物理课程中增设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简单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过程,从而发现获得新的知识。本文就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经验为参照  相似文献   

5.
席培军 《神州》2012,(7):136-136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必须明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提出如何更好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红梅 《神州》2012,(18):267-268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振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必须明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提出如何更好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新念 《神州》2012,(11):190-190
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笔者对此就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做一些探讨。提出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提问,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霍丽华 《神州》2020,(4):179-179
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中,为了做好习题取得高分的标准答案分析问题法的使用,使得生物教学陷入机械化记忆与停滞化思维中,而科学思维贯穿的生物课程教学是在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后生成科学思维,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思维进行科学思维优化,让学生懂得去质疑前人思想,做到举一反三的高阶科学思维活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也提上日程,科学思维培养方式等具有新意义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切实关注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马金宝 《文史月刊》2012,(Z3):215-215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提问过程中有效的追问设计是数学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追问的设计面要向全体学生,通过追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通过追问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是教师克服教学难点的法宝。通过追问可以让学生对已知内容重组信息,纵横突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追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许桂峰 《神州》2012,(19):157-157
注重科学探究,提高学习能力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笔者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质疑、创新、动手、动脑等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鑫 《神州》2012,(9):177-178
众所周知,教学的精髓重在设计,而设计重在问题的设计。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科学、合理的课堂设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马新敏 《神州》2012,(15):221-22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得法的提问,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作用,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但是,若提问不得法、数学问题设计不恰当,只是单调肤浅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甚至是为了体现新课标,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盲目追求“满堂问”,  相似文献   

13.
赵醒 《神州》2012,(13):182-182
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亲身体验物理,在体验中感受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超 《神州》2011,(1X):139-139
对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确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消极影响,是当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正平 《神州》2011,(7S):98-9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潜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对于科学课而言尤为重要,也更富有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16.
提问的看法     
朱红红  刘雅玲  魏海军 《神州》2011,(7S):92-92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  相似文献   

17.
武凤英 《神州》2012,(9):83-84
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科学思维的特征,是指一个由具体事物到抽象认识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创造、怀疑、追求.创造性思维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教学中教师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仅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索颖 《神州》2012,(14):164-164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上需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当下课堂充斥着灌输,缺乏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这种缺失的原因有,一是教师不是批判者,二是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封闭而专制,三是学生自身的"向师性"。为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要是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示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杨婷 《神州》2012,(13):173-173
近年来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日益走低,一方面是物理课程太难,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过程,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考试只看开分数,这就导制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让教师抛弃传授知识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由简单地接受知识、被动地训练变成主动地感受科学学,认识科学现象,通过科学探究去体验成功的喜恍其次是把学生由不断地记忆物理规律、公式和解题法则式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尽可能去亲身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并理解科学内容。只有通过物理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的义务教育构建了一幅全新的物理教学图景。新物理课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