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黎苏 《神州》2012,(21):255-256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观察实验,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是生物实验的组成部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海红 《神州》2011,(2X):129-129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实验教学在生物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张树宏 《神州》2012,(12):248-248
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实验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主要形式。生物探究性实验凭着它本身具有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肖菊英 《神州》2012,(12):254-255
探究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的探究武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上。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和结论。中学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余娇 《神州》2020,(1):182-182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从高考命题而言,也日渐成为命题的热点。如:2018年的高考试卷就有多处考到了实验设计,涉及了实验设计的各个层面。那么,实验设计包括那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6.
张海 《神州》2012,(6):273-274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  相似文献   

7.
阚洪娟  孙勤兴 《神州》2012,(26):171-172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设计的任务,技能训练方面,智能发展方面,人格养成方面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齐忠宝 《神州》2014,(5):177-177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我们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考查。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9.
刘航 《神州》2011,(23):139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学生的实验设计事关重要。本文基于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继而提出一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策略,吸收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做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航 《神州》2011,(10):139-139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学生的实验设计事关重要。本文基于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继而提出一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策略,吸收探究性学习方法,努力做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霞 《神州》2013,(35):211-211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收集证据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亲身的体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2.
正朴素理论是人们对一些观念、现象的了解,对其潜在规则认识的松散的联合。朴素理论是与科学理论、成熟的理论、正规的理论相对而言的。朴素理论不仅仅存在于儿童,每个人都拥有朴素理论。一般认为,年幼儿童拥有朴素物理学、朴素心理学和朴素生物学三大朴素理论。很多研究发现,儿童(甚至是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这些早期获得的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非正式的、非科学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  相似文献   

13.
吕光 《神州》2011,(8X):177-177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以往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李乾 《神州》2012,(9):273-274
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本文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设计原则、教学模武、设计内容及其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对等性是周代交聘礼中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古代发展政治实体、政权、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和平交往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宝贵的政治思想财富。其对等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交聘主体的对等性。《仪礼.聘礼》和周之《秩官》所载典型的交聘关系,其交聘主体是两个对等诸侯国及其国君。二是接待人员的对等性。如果聘国以卿、大夫、士组成使团,则主国亦设置与此级别一一相对应的接待官员组合以负责接待事宜。三是接待仪节的对等性。交聘礼仪中宾主双方在服饰、进退揖让和面向等具体仪节均一一对等均衡,贯穿于聘礼的全过程。对等性原则在周代产生并非偶然,一方面,周代分封制度所贯穿的等级秩序,为交往关系中等级性的敌体、对等关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实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礼"的辩证思维和"中"、"和"、"德"等理念与对称、平衡的文化意蕴则是聘礼中对等性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依据。周代交聘礼中的对等性原则不仅在日后汉唐时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继承、借鉴,而且与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对等性原则亦有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绍兴年鉴》依据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在10年的编纂实践中,不断对其基本框架进行设计和调整。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需遵循以下五项原则:需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创意性原则。为实现其框架结构最优化,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1.对准各层读者需求,明确记述范围和记述方式;2.把握价值判断尺度,选择有效的资料信息立目入鉴;3.抓住"地方"、"综合"属性,强化地方特色;4.紧扣时代发展特点,适时调整栏目设置;5.依据科学、系统要求,做到合理分类、有序排列;6.设置多重索引,增加检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政龙 《神州》2013,(33):213-213
初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生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们愿意学,喜欢学,努力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社会部类的编修是新方志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志书分类中"社会"这一概念如何界定、社会部类应收入哪些内容两个方面。新方志中社会部类概念模糊,归属混乱。社会部类不能套用以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公式,而应收入的是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社会事物。其收入的内容应具有排他性、公认性。应按照事以类聚和妥善处理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的原则来确定社会部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霍丽华 《神州》2020,(4):179-179
传统的生物课程教学中,为了做好习题取得高分的标准答案分析问题法的使用,使得生物教学陷入机械化记忆与停滞化思维中,而科学思维贯穿的生物课程教学是在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后生成科学思维,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思维进行科学思维优化,让学生懂得去质疑前人思想,做到举一反三的高阶科学思维活动。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也提上日程,科学思维培养方式等具有新意义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切实关注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苗广超 《神州》2013,(5):193-19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生物探究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对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等有很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备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入手,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思想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断探索生物实验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