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同时期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医书的相关内容,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承瘕""肠""身之不用""大伏蜡■蛕""过与恶伤"等数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作为病名,兼表病位与症状;"承"为承接义,"承瘕"即后世"心承伏梁"病;"肠"指胃肠;"身之不用"指偏枯、身偏不用病;"大伏蜡■蛕"为同属腹中病的病症群,■为蛟的记音字,伏、蜡、■蛕均言腹中寄生虫病;"过""恶伤",均为面部难愈之创伤,"过伤"可对应后世的瘑疮,"恶"指迁延难愈的恶疮;应包含砭刺不当所造成的误伤。  相似文献   

2.
老官山汉墓医简《敝昔诊法》是现存最早记载扁鹊学派"损至脉"学说的文献。"损"和"至"是相反的两种脉象。老官山汉墓医简《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的五枚简将"损至脉"与呼吸脉搏次数的比例联系起来,并设立了"人一息脉二动曰平"的假说。《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诊杂病脉》最末一段,敦煌卷子P.3287和《脉经》卷五《扁鹊脉法》都沿用了这种假说。为了让"损至脉"学说与医理相符,《脉经》卷四《诊损至脉》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难经》部分将呼吸单位缩短至一呼;"扁鹊"部分将一至释为两次脉动。《脉经》卷四《诊损至脉》引入"五体""五脏",以及脉气运行等理论进一步丰富"损至脉"学说,还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完善"损至脉"学说。  相似文献   

3.
张家山汉简《脉书》"气勭则憂"之义与古典气论和经脉理论有关,其中"勭"为"动"之异体,"憂"本字作《说文·心部》之"■",从心、首(頁)声,其与"病"义近,此处具体是指邪入气分所导致的气机郁闭不通之症。  相似文献   

4.
正1853年爆发的"马神甫事件",是因其发生于广西西林县(今划归田林县),故又称"西林教案"。该事件是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重大事件,中国学人的研究却晚于外国人,马士(Hosea Ballou Morse,曾译"莫斯""摩斯""摩尔斯""摩尔士""迈尔士"等,1855—1934)便是走在中国学者前面的美国人。马士其人其书马士是美国一对基督教徒夫妇之子,因家境贫寒,三兄弟中只有作为长子的他  相似文献   

5.
传世文献中常见的"钩膺",古代学者一般都解释为"樊缨"。根据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来看,"钩膺"不是"樊缨",而应该是两件马饰。"钩",是"娄颔之钩",已经有实物出土;"膺",可能就是秦陵铜车马、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两骖马的"缨环"。  相似文献   

6.
王引之可以说是乾嘉时期"戴段二王"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在校勘和训诂的实践中,不自觉地遵循"概率归纳逻辑"和"严密演绎逻辑"的方法,坚持"理校"和"理训"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科学的语言学学术精神。将散见于经籍中"语词"比例触类,排比归纳,开探索语法文例之先河;"以声音通训诂",注意到词义的细微差别和"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范围多频次的考察,尽可能增强概率归纳推理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排列构建"类比义丛""反比义组",注重严密演绎推理所得出结论的"复核",解决了许多语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7.
""字除了作为通假字使用,分别通"假、瑕、暇、遐、贾、段"等;"叚"也作为姓,音与"暇"相同。此外,""也作为语气词和副词使用:作为语气词使用时,表示吃惊和不屑的语气,音与"暇"相同,元曲中音与"呀"相同;作为副词时,""字有"却、只"等字义。更全面地认知古义字"叚",对研究古代语言和历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岳麓书院所藏秦简《占梦书》简2-3的"必顺四时而豫其类"的"豫"理解为"顺"于传世文献有征,或许不需要破读为它字;简5的"囗山"当释做"分山",其义可能指"开山";简44背面残文当为"梦书"二字,与此篇篇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标榜为"家学"的史学理论,是以目录学为根基的历史编纂学;以目录学之法治方志,是章学诚方志理论的学术本色。章学诚的"方志立三书"说中,"方志"指方志学而言;"三书"是章学诚以目录学之法治方志这一学术视野下的三个学科门目。志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尚书》《春秋》之学的再现,本于刘向、班固的目录校雠之学,即章学诚推崇的撰著之书;掌故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周官》《仪礼》之学的再现;文征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十五《国风》之学的再现。这两者辅志而行,是纂辑之作。"三书"说阐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治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10,(1):36-36
<正>"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于"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血气方刚"出自《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相似文献   

11.
《江汉考古》2021,(3):136-138
本文讨论睡虎地秦简《日书·生子篇》甲、乙两种本子的简文互相校读的四个问题,认为乙种简二四〇简文可补足为"戊寅生,远去【父】母,子于南";甲种简一四一伍中"不"的下一字应为"寿"字,和此对应的乙种简二四五的"寿"中"寿"的上一字应是"恿(勇)"字;乙种简二四三的"姓楚"可读为"性雅",义指孩子生来高雅;乙种简二四三的"臽酉(酒)"应读为"酖酒",和甲种中的"耆(嗜)酒"义同。  相似文献   

12.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13.
林杰祥 《文献》2021,(2):24-32
北宋文莹《玉壶野史》载南唐韩熙载事,有"生旦杂处"一语,学者或据此而论定其时已有"生""旦"脚色。今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知是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作"生杂处",鲍廷博校刊本则去此空格,作"生杂处"。另有清抄本作"生冝杂处",乃抄录之误,周星诒、陆心源等人校订时皆删去。作"生旦杂处"者后出,最早见《四库全书》本,乃将"冝"误作"旦"。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杜预注:"董,督也,有罪则督之以威刑。"旧多从杜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祭公之顾命》简12有"■之用威",整理者亦以杜注《左传》为据,将"■"读作"董"。(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我们认为,"董"当读作"动",训作震动、惊惧。简本《祭公之顾命》为《逸周书·祭公解》的战国写本,与《夏书》皆属於《书》类文献语言,可相合观。清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诗论》"樛木之时"素为学者重视,"时"字之义,亦各有所论,或云"持",或云"待",或云"天时",或云"时运"。文章以为"时"当为"时宜","樛木之时"即谓君子得福禄合乎时宜,据此分析《樛木》之诗义,可知其为祝福君子的祝诗。  相似文献   

16.
东牌楼出土的几枚东汉末年"户籍简"载有"算卒"之语,整理者认为是汉代"算赋之一种";但汉代史籍中均不见"算卒"的固定称谓,此"算卒"当是指"算"(算赋)、"卒"(兵役)两种赋役名目。这几枚"户籍简"与里耶所出秦代户版、走马楼孙吴户籍简的形制、格式均不相同,既非乡户籍,亦非县户籍复本。根据汉代的造籍程序,从其所载内容均为"笃癃""九十复""甲卒"等特定名目看,东牌楼这几枚简应该就是临湘县案比民户的专门簿籍。  相似文献   

17.
"贺兰"是古突厥语驳马ala-hala复数形alan-halan的音译。驳马部别名曷剌是古突厥语ala-hala的复数形alat-halat的音译。驳马部别名遏罗支是古突厥语ha-la-??>a-la-??(有驳马者)的音译。古突厥语ala-hala最初是斑驳色马匹之义,后衍生出斑驳色之义。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0,(3)
<正>"智"、"知"在古代典籍中经常通用并构成异文,传统训诂材料中亦常见"知,读为(读曰、读如)智"、"智读曰(读为)知"等训释。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知""智"是一对古今字,"知"是古字,"智"是今字,"智慧"是"知"的引申义,后造"智"字专门记录此义。但是,出土文献所反映的情况却与此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唐朝民众或低级胥吏申报、申辩文书中的几种不同的"保证语",主要有:一"求受罪""求受重罪""求依法(准法)受罪";二"求受违敕之罪";三"求受重杖十下""求受重杖廿"下等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保证语"与时代有一定关系:从开始时的战战兢兢,到"依法受罪"的踏实;"求违敕之罪"告诉我们在律令格式之外还有"违敕罪";"求重杖"若干告诉我们"重杖"已经成为实际刑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了。民众依据不同时期的刑罚标准采用不同的"保证语",所以虽然在某一时期看起来"保证语"是套话,但从整个唐代看去,"保证语"则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刑罚的变化,并且非常底层地反映了民众所具有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20.
《汉书.韦贤传》有关韦氏立嗣一段记载中"室家"与"宗家"前后文的不一致,引起后世注家的解说纷纭,说者多以"宗家"为是。然而以当时社会习惯考察,西汉时期贵族的立嗣与"室家"(妻室)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而与"宗家"无干。从史源上推究后世征引《韦贤传》内容,当以司马光《家范》等书的引文最为接近其原始文字。义理、文献两方面的证据表明,今本《汉书》中"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句,应为"义倩等与室家计议"之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