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华简《保训》是以楚文字抄录的周王室原始档案,其内容为周文王临终以《易》授武王,嘱武王修持中道,敬慎不怠,把握时机以受天命。《保训》中提到的中道传统,以及舜、微之事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简<保训>篇存在着两种意义层面上的"中":即舜、微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所用的"中"和文王总结出并作为治国原则的"中".前者指旂旗,着重表现在聚集民众及以勅军旅等活动中的核心意义.而后者是文王在总结舜、微具体用"中"的实践基础上,把这种核心意义上升至政治层面而得出的"中"道,即强调周天子至高无上的政治核心地位.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中"道,在周初的政权建设中得到了很好贯彻和施行.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记载的是成王和周公作的儆毖之诗。由于该篇语言古朴,而且有些文字的释读存在分歧,因此很多地方不容易理解。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中成王、周公所作九首诗中的第三首、第五首、第六首、第八首、第九首从断句、释读等方面做了补释和疏通,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该篇的文本整理工作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刘洪涛 《考古与文物》2013,(1):102-108,1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的释文十分精审,但偶尔也有释写不准确之处,例如本文所讨论的“鬼”、“害”、“惠”、“(器)”四字.造成这种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理者在写释文的时候没有充分注意古文字的形体特点.本文想藉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释写古文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形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说命》(上)"厥俾繃弓,绅辟矢","是为赤之戎"两句的训释争议较多。本文在综合参考各家说法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前句"绅"读为"韘",""读为"靬",是说弼人被赏赐强弓、扳指、护臂及庳矢;后句"赤"读为"捨",""读为"保",意思指这是佚仲舍弃上天保佑的战事。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公布的清华简《保训》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保训》是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的遗训,其中引用了舜和上甲微的两个典故,涉及四个"中"字,这些"中"的含义,成为研究争论的热点。对此,学界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但观点分歧依然很大。学者们普遍认为,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保训》篇自释文公布后,对其核心主题四个"中"的解读争鸣不断,认识迄今尚未一致,且不断有新的观点涌现。本文通过对简文的解读和主要不同观点的辨析,结合《保训》的传授场景和时代背景,提出了四个"中"同为抽象的思想观念,并可以释读为"中和"说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保训》疑啎举例(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训》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最早公布的一篇,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然相关释读尚存疑啎,未有定谳。其中简1"自■水"的"■"即"溃",当读作"頮"为宜,或作"沬"、"靧",训洗面。简2所见"■",似相当于《尚书·顾命》的"渐"。简7所见"三降之德",亦聚讼纷纭。"三降"的行为主体是虞舜,时间在其"受厥绪"之前。文献称虞舜"三徙成国",正是其"三降之德"的注脚。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出土文献与传统经典,对清华简《皇门》篇一些重要史事、观念进行论证、阐释:周公当政时尚有遗老,而非"蔑有耆耇虑事"。周公重视"明",提出明德、明刑,反映他重人文精神。"大门宗子"简称门子,是指贵族的嫡子。门子勤于王家,先祖"俾服在家",这涉及孝道与祭祀。"小民"指普通老百姓。"戎兵能兴"指周人认为先修身进德,以膺天命,就能消灭暴政。周人提出明德慎武的军事观  相似文献   

10.
白于蓝  周悦 《历史研究》2020,(5):198-207
<正>《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与今本《尚书·金縢》大体雷同,学界普遍称之为简本《金縢》。自公布以来,对简本《金縢》文句的校释及研究屡有收获,但个别简文的释读仍有讨论余地。特别是第8—13号简文,由于涉及成王与周公的君臣关系、周公摄政与还政等周初政局重要史事,且与《史记·鲁周公世家》相关表述十分接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琳 《中原文物》2012,(5):44-52
《保卣》是解放后洛阳出土的一件著名青铜器,各家对其铭文的解读很不一致。本文认为做器者"保"应为召公奭,因他参加周初迁殷遗民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受到成王的赏赐,为其父文王作宝尊彝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尹诰》是久佚的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其价值十分宝贵。1号简"■"字,学者释读颇见分歧,据楚文字中"桀(傑)"字的构形,此字中间右部实从"匄",可读为"遏"。简文"夏自遏其有民"可与《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对读。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道德经》、《周易》、《尚书》等为参照,将清华简《保训》从新释文、注译,分析了《保训》的性质与来源,就与《保训》释读有直接关系的"重文号识别"、"一音多字"等现象及释读者的知识背景做了论述。作者还以《保训》为依据,论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认为"文王称王"并非"僭称",《尚书》中记载的尧舜事迹是史实,《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不可信。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华简<保训>的真伪问题,学界争讼已久.本文主要以姜广辉先生<<保训>疑伪新证五则>所提出现代造伪说的五条新证据为例,从文献的载体、文辞、文法及思想内容等辨伪角度,对清华简<保训>篇真伪讨论中的文献辨伪方法论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5.
吴玉梅  陈瑞青 《文物春秋》2013,(3):48-52,69
2008年在滹沱河河道内发现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是研究北宋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问题的重要碑刻,本文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对碑文中涉及的人物、职官以及相关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彭祖》部份字词提出新的释读,如释简二"大匡之衍"为"泰匡之愆"、释简七"伓者不以"为"倍者不以"。对于简二至简五中间的缺文,也参照文例及韵脚拟补。  相似文献   

17.
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献材料,笔者对上博三《彭祖》简中的一些文字进行了新的阐释:"老"应为"长寿者、贤者";"句是执心不忘"句中的"句"应通作"苟",作"若、如果"解,"是"通作"时",作"有常、常常"解;"余朕孳"中"孳"应通作"兹",作"我"解,属第一人称代词,与"余朕"同义连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多种训诂方法,对<逸周书>中的若干词句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在充分吸收前人校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王锳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附录二《诗词曲语辞存疑录》存有“周张、周章”二词待考,笔者拟就管见所得,略作考释,以就教于方家.“周章”有“惊恐、遑遽”的意思,引申则有“仓猝匆忙、轻浮草率”的意思.“周张”和“周章”是双声送韵联绵词,音近义通.项楚先生《变文字义零拾》一文中“周诸”条下曾指出其“惶惧貌”一义,尚有“周慞、辀张、侜张、侏(亻张)”四种形体.王锳先生所引《六十种曲·水浒记》第三十二出原文为:“那日自戴兄别后呵,随悔计周张,奈追踪去路忙,预知败露遭沦丧”.剧中的“随悔计周张”即懊悔计划得过于仓猝草率.该剧第二十八出讲到戴宗走后,吴用发觉交戴宗带给蔡九知府的伪造蔡京家书竟误用了蔡京名讳图章时云:“阿呀,这事不好了,仓卒之间,不及检点,竟用了蔡京名字的图书.万一识破了时节,不但宋公明不能救取,连那戴宗也不免哩.”第二  相似文献   

20.
"游民"是中国古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战国时人所言"游民",其定义、范围及社会影响等,与秦汉以降者有很大的不同。先秦时期的"游民",即脱离氏族(宗族)的不事农作之民。最早出现的"游民"是独立的工商业者,以及活跃于社会舞台的"游士"。清华简《越公其事》所载勾践"思邦游民"作"五政",是关于"游民"比较早的记载。越王勾践抓住改造"游民"问题的契机,积极变革,使"游民"成为越国复兴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民"所带动的人口流动,对于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大作用。先秦时期走出宗族藩篱的"游民",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为春秋战国这个辉煌时代的精神构筑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