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东平 《旅游》2007,(4):40-43
20世纪初叶的塞切斯,聚集了一批年轻的自由艺术家。其中就有当时还年轻的毕加索。那时的塞切斯,在西班牙国内是颇有一些声望的,领文化艺术风气之先,也成为西班牙现代艺术家的家园。如今的塞切斯,还是世界上小有名气的国际同性恋之都。[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叶西藏的日本军事教官矢岛保治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矢岛保治郎是20世纪初叶日本入藏者中一个颇具冒险色彩的人物。他曾怀着不同的目的两度入藏,并被西藏地方政府聘请为军事教官,在西藏活动达6年之久,成为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对他入藏经过及其在西藏的活动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西藏近代史的研究,而且对我们认识历史上日本对我国西藏的渗透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记载极为丰富的国家。但田野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却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而且可以说是受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影响的结果,中国早期从事考古活动的人员中,也主要是受西方人类学或考古学训练的学者,这里有早年留学美国的李济、梁思永、冯汉骥等以及留学英国的夏鼐、吴金鼎、曾昭爝等。当然,中国传统的以“正经补史”为目的的金石学也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特别是历史考古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邻德里与义和里的位置、里份布局及其开发商1999年,汉口胜利街一元路和二曜路之间,在这里矗立了50年的原武汉市公安局办公楼就要拆除了;它的两边有两个里份,一边是邻德里,一边是义和里,也要拆除了.两个里份背后是市政府大院.而很多武汉人都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块地方属于汉口德国租界东南角.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叶众多来华的西方作家留下了很多与中国有关的文字,我们从中选取了一些作品,结集而成这套《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他们之中有西方报刊派驻中国的记者,有著名的汉学家,还有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交官,或清廷所雇用的外国官员、教习和到中国经商的商人。他们以比较客观的笔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6.
旅港琐忆     
张克明似乎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在《旅港琐忆》中追述了他青年时代数次往返香港,为抗日救亡宣传募捐的经历。抗战胜利后,他再度赴港,创办《民潮》,并参加了民革成立的准备工作。那一段难忘的岁目,至会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琐忆龚育之     
我一直视为“师、兄、友“的龚育之,转眼远行已经两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一些往事也时时浮现脑际。媒体回忆文字不少,无不称赞他的道德文章。我与他相识共事30年,深感他不仅  相似文献   

8.
留苏琐忆     
《留苏琐忆》的作者,于上世纪50年代被选派到前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学习内燃机车技术。那是个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的年代,也是中苏友好的黄金岁月。作者以亲历亲见,叙述了社会各界、校园内外的苏联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以及中国留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学习的感人事迹。往事历历,给过来人以激情的回忆,给未来者以感奋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燕园琐忆     
正我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学制六年,“文革”期间因中央警卫部队进驻领导“斗、批、改”,以便推广“六厂二校(指北京针织总厂、北京林木厂、新华印刷厂、二七机车车辆厂、南口机车车辆厂、北京化工三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经验,在校时间延后八个月,实际在北大待了六年半。正常学习期间,平心而论和老师们私下接触不多。“文革”期间,  相似文献   

10.
治淮琐忆     
1950年代初,作为团校学员,我被抽调到治淮工地上,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被陶冶着、锻造着。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往事历历,犹在眼前。  相似文献   

11.
琐忆黄仁宇     
自从黄仁宇在美国纽约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时突然倒下,与世长辞,我常常想起这位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他去世后,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黄仁宇热,差不多把他的所有著作都出版了,三联书店更是不遗余力。黄仁宇的著作,在史学界、更多的是文化界,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年轻学人、文化人,为之深深吸引,甚至视为高山仰止。近年来,报刊记者来采访我,问我对黄仁宇的史学著作、特别是《万历十五年》的评价,对黄仁宇的印象。我都如实说了。学术著作从来是见仁见智。老实说,我不太喜欢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亦不过如此而已。他比我年长多了,是前辈;但…  相似文献   

12.
琐忆龚育之     
石仲泉 《百年潮》2009,(11):39-42
我一直视为“师、兄、友”的龚育之,转眼远行已经两年多。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一些往事也时时浮现脑际。媒体回忆文字不少,无不称赞他的道德文章。我与他相识共事30年,深感他不仅是文章学养大家,而且还是道德修养楷模。这里琐忆六件事,讲其道德修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王世平 《四川文物》2008,(5):119-126
继贞观十一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九嵕山卜陵诏》之后不久,又诏曰:“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从此,“昭陵六骏”便列置在九嵕山北阙,越1200多年,经时代沧桑,始终忠实地陪伴在其英主左右;历代朝野亦奉为神圣而祭拜防护之。可是到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大动荡,一股污浊贪婪的中外势力,乘乱世而将六骏盗出九嵕山。  相似文献   

14.
《华夏人文地理》2001,(1):66-72
20世纪初叶,有一个叫洛克的美国学者跟随着一伙赶马人悄然来到了泸沽湖。当他亲历摩梭人的本土宗教——达巴教的祭祀仪式之后,他这样写道:“这些宗教神职人员从黎明时分开始,就与神灵念念有词地述说,直到日落时分方结束。完成仪式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醉倒了,被家人抬着回去。”洛克以为达巴因在做仪式时不停地用酒而醉,实际上,酒只是起牵引作用,达巴们借酒与神灵和鬼怪对话,醉的是躯体,疼的是灵魂。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到洛克来到泸沽湖的那个时代,达巴教一直是这片母系家园的主宰,每个母系家族都有自己的达巴传人,无论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达巴这种特殊的人物,甚至连土司府也有自己的专职达巴,以至于民间产生了这样的格言:“没有母鸡9呼不出蛋,没有达巴就成不了史。”  相似文献   

15.
正1960年我从平桥初中毕业后,被招进了淮安农业大学农学专业601班学习。淮安农大是大跃进时的1958年由淮安县委决定办起来的。那时是一阵风,许多县都办起了农业大学。据我所知,当时的涟水、盱眙等县都是办了农业大学的。据说江苏全省一下办了几十所。到1959年经  相似文献   

16.
一、胡绳病危的消息传来我是10月30日的清晨得到胡绳同志病危抢救的消息的。那天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郊昌平开幕,预定我在会上有个发言。只好发了言,再动身去上海,希望还能在他生前见他一面,跟他心中告个别。我那个发言题为《从新民主主义到有中  相似文献   

17.
湖乡琐忆     
2003年岁末,我驱车重返我的故乡——洪山区洪山乡新路村(原洪山区南湖公社红星大队),沿着那弯弯的巡司河岸,我悄然走向港口,向汤逊湖畔走去。  相似文献   

18.
萧乾 《湖南文史》2013,(5):67-68
20世纪50年代为了听点儿纯粹的北京话,我常出前门去赶相声大会,还邀过叶圣陶老先生和老友严文井。现在除了说老段子,一般都用普通话了。虽然未免有点儿可惜,可我估摸着他们也是不得已。您想,现今北京城扩大了多少倍!  相似文献   

19.
王艮仲 《纵横》2013,(7):10-14
为抗日积极奔走 1919年,我16岁,在上海浦东中学求学。当时适逢五四运动,开始受到科学与民主启蒙教育。其时,军阀混战,外国侵略,民不聊生,我初步立下爱国、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20.
以香港这样一个商港,与其他 面积和人口都比它大得多的地方相 较,其出版报纸之多,如同它拥有的劳斯莱斯汽车之多一样,可称世界第一。 在中国报业史上,港报曾发生过重要影响。中国最早一批近代报刊,其中不少是创刊于香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不同政治色彩的言论,纷然杂陈,均曾在此较量。 香港最早出版的一份日报是《中外新报》,曾以大力抨击军阀龙济光受到读者欢迎,后来却被龙济光收买了,随着龙济光失势而倒闭。 最长命的一份报纸是英文《德臣西报》(The China Mail),从1862年由周刊改为日报,出版持续到1974年。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对清政府持批评态度。它和另一份英文报纸《孖剌报》(Hong Kong Daily Press)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由1903年创刊至今仍存在的英文报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