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有人说,糊涂的人最幸福,"糊涂是福",遇事不在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天过得洒脱、自在。也有人说,"慧极则伤""至察无徒",生活中太明白,会活得很辛苦、很累。但是,人一糊涂,连什么是幸福都不明白,又怎么会有幸福可言呢?人一糊涂,心中没有评判的标准、没有行为的准则,那又该怎样去追寻、经营自己的幸福呢?不以坏心去揣度人,不用心机去算计人,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糊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了一些省内新编方志,发现在“报刊”的编写中,对报刊所持的政治观点或政冶态度,有的不予载述,有的随意草率,有的以偏概全,以致未能全面准确反映历史的真貌,为读者难以认识和理解,这一带有共同性的偏失,严重影响了志书的质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众所周知,报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受着阶级立场、观点的制约和支配,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本阶级的  相似文献   

3.
陈晓筠 《攀登》2008,27(6):130-132
异议登记,既是一项阻却登记公信力的制度,也是对第三人进行风险警示的制度。笔者认为,在《物权法》中关于异议登记的适用条件过宽,应修改为必经权利人书面同意或由法院作出异议登记的裁定。异议登记后处分行为的效力,应以异议登记是否正当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种。在构建异议登记失效制度时,应重点处理好其与民事诉讼的诉前财产保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林纾是晚清与民国易代之际出现的杰出翻译家,然而其古文创作价值亦不可忽视。林纾古文创作多取法唐宋,于唐人之中尤其推崇韩愈和柳宗元。林纾精研韩柳古文几十年,他在诸多文论中给予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以极高的评价,称赞韩柳文的独特风格、分析其布局谋篇、激赏其用字造句、体会其本事题旨、重视其承启作用、总结其擅长体式,既对韩柳文个别篇章做细致分析,也对韩柳文的创作规律作整体观照。在韩柳文的影响之下,林纾本人的古文作品也洋溢着韩柳文的风格韵味。推崇韩柳与坚持古文创作,这在林纾所处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李鸿章的“和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李鸿章的“和戎”观欧阳跃峰近代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随之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遂使中国社会在半殖民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回顾这段历史,每每让人痛心疾首、愤懑不已。长期以来,人们出于真挚的爱国热忱,出于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美好愿...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以实践为根本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人具有两重属性。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其次,人又是“类”存在物,即是说,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就意味着,在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博的自然界,对此,可称为“自然存在”,人既然经由“类”而结成社会,那就意味着,人已从自然界中移出,由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对此,可称为“社会存在”。就存在的实体性质而论,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存在。那么,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7.
8.
张绪山教授《"权力腐败论"与现代民主政治》(《炎黄春秋》2011年第3期)一文,对流行至今的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原理进行了具有突破意义的解说和探讨,很值得关注。我们应该有勇气面  相似文献   

9.
陈三立,晚号散原老人,清末“四大公子”之一,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的儿子,近代诗坛大师,诗风自成一派,人品高风亮节,为世所重。但此老的日常生活,好些人提起来,都当作笑谈。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硝烟散尽,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套用老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欢乐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忧愁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在这些忧愁的家庭中,有些原因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是由于家长对儿女给予了"糊里糊涂的爱",结果却适得其反,使欢乐变成了忧愁。  相似文献   

11.
“清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这一命题萌芽于气论,在两汉以“轻清重浊”构成审视天人关系的基本视角,又在汉晋人物品鉴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定性为“清贵浊贱”的依据,被确立为分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后,受到“文如其人”观念的影响,“清浊”成为文学品评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2.
13.
《名人传记》2018,(2):96-96
《名人传记》的各位编辑: 你们好! 2003年夏,我正式退休。我平时除了读书看报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不会唱歌跳舞,对麻将更是不屑一顾.退休后无所事事,觉得白天特别长,不知做什么好,整日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14.
15.
在宗教和神学思想笼罩的汉代,世人相信通过祭祀鬼神能够佑福避害,否则便会逢祸遇灾,故信鬼神、重祭祀之风盛行,以致劳民伤财、家破人亡。王充怀着"疾虚妄"的精神,批判地树立了"报功、修先"的祭祀观,即祭祀并不是为了求取福寿,而是为了报答和崇敬地对待对人类有功劳的自然万物、贤圣及祖先。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学"的讨论,实际上关涉论辩双方对19世纪以来史学功能与书写形式的不同认识,应被视作历史主义危机的表现之一。这场争议虽然因路德维希的个人命运变化、其观点的肤浅性以及反对势力的强大与顽固而不了了之,但在德国史学范式最终告别历史主义后,它获得了被重新解读的契机,并让专业历史学家们再次思考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合理化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一、树影“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在大树的影子下无论寒暑,无论风吹雨打,你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庇护。但是自然界中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凡生长在其他树影下的植物终究不会长得太高,就像雨林中参天大树下的矮小灌木。如同自然界,当今社会上也有年轻人喜欢躲在父母前辈的影子中,就像那些灌木,他们注定是很渺小的。灌木的矮小与这些年轻人的渺小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心观”与“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看法,笔者曾在《论乌克思的“自然存在”观》①一文中指出,马克思的自然现是属人自然现.而屈人自然又在人的实践的作用下,不停地由旧人的非人化自然向底人的人化自然转化;由于实践之改变世界的手段和完善自身的目的的统一,自然界不但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人们完善自身的确证,因此,马克思的自然现具有浓重的环境价值论意蕴。随着对这~问题研究的深入,笔者进一步发现,在更高~层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审美自然观,而审美自然观的环境价值论色彩则似乎更为浓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得言冷,…  相似文献   

20.
袁枚针对清诗目益学问化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于是有人误认为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轻学浅薄,游学无根。事实上袁枚很重视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他对“诗”与“学”的关系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诗须有学,二是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三是主张化学入诗。他的诗歌没有脱离清诗质厚重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清诗的变异,而恰好是这个茂盛园圃里敢于争春怒放的花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