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三位一体”的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系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力量。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但发展迅速,成就卓。我们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先后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  相似文献   

2.
张清 《百年潮》2006,(5):4-12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相似文献   

3.
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打击能力。早在50年代,美苏两国就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但发展迅速,成就卓著。我们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体系。但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制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 共和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相似文献   

4.
正防空导弹的研制始于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纳粹德国利用其先进的火箭技术、空气动力学和电子技术成就,研制了两种亚音速"龙胆草"和"蝴蝶"防空导弹,以及两种超音速"莱茵女儿"和"瀑布"防空导弹,但还未来得及装备部队使用德国就战败了。盟军和苏联作为胜利者获取了德国研制导弹的资料和部分科技人才,在战后开始继续研制这种新型防空武器,从而拉开了研制防空导弹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通过仿制和改进苏联导弹,建立起自己的导弹制造体系与设计技术体系。在学习和仿制过程中,中国组建了导弹制造协作体系,兴建了研制与试验基地,培养了研究与设计队伍,并在成功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型设计,掌握了导弹设计的关键技术与基本规律,确立了研制程序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了从仿制生产向自行设计的跨越,为独立研制新型号导弹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共和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形成之路》讲的是我国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 ,建国后仅用20年左右即先后制造了原子弹、导弹和卫星。接着又自力更生 ,刻苦钻研 ,制造核潜艇 ,于1982年试验成功 ,为我国“三位一体”核力量(战略轰炸机 ,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后令人深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一个是工农革命军的首长 ,一个是革命队伍中的女秀才 ,他俩在耒水河畔相逢相识喜结同心 ,共同激战于春江铺 ,浴血奋战。在一次敌人的“会剿”中 ,双双陷入重围 ,妻子舍身救夫。丈夫脱险了 ,而妻子被俘 ,死于敌…  相似文献   

7.
《纵横》2013,(10):4-9
近期,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引起了民众的热切关注。为此,我刊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同志,讲述他所亲历的中国航天往事。戚老曾参加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和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他的经历,堪称共和国航天事业发展史的缩影。那可亲可敬的航天人,那可歌可泣的航天精神,都将通过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细细讲述,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王建蒙 《炎黄春秋》2001,(11):53-55
孙家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地地导弹和运载火箭初创阶段的工作。担任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始。他负责组建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担任过多种型号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  相似文献   

9.
梁思礼。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领域创始人之一。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0.
张化 《百年潮》2001,(2):9-17
1975年年初,邓小平、叶剑英主持国务院、中央军委工作后,把发展国防科技作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确定了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制规划。党中央点将,张爱萍走马上任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沙漠深处,坐落着我国建设得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代航天人正是在这里谱写了20世纪我国国防尖端事业和航天技术崛起与发展的新篇章。 勘察建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出原子弹才20天,便以飞机作运载把原子弹投到了日本广岛。这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眨眼间浓烟滚滚,尸骨遍野,成了一望无际的废墟。战后,世界各国从德国V—1、V—2导弹的参战情况,看到了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纷纷开展了导弹技术研究。特别是苏联和美国,利用德国V—1、V—2的研制经验,对导弹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研究。在短短几年内,便相继研制出多种型号导弹,使这个本来就不安宁的世界,又被蒙上了一层可怕、恐怖的高新技术战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60年代,我曾三次参加我国核武器试爆的拍摄工作。当时,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对我们摄影人员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这些往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经常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接受任务1956年,毛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之后,中央政治局作出了研制两弹(原子弹、导弹)的决定。毛主席的话和中央的决定,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一批高科技领域专家,他们肩负  相似文献   

13.
一鸣 《文史博览》2006,(5):46-46
1965年4月9日,美国4架“鬼怪”式战斗机入侵我海南岛上空,向我战鹰发射了6枚导弹,格斗中,我军一枪一弹未发,却使美机射向我方的导弹击落了美方自己的同伴,堪称我军空战史上的一项奇迹,记者在海军青岛浮山干休所采访了当年参加空战的飞行员、战斗功臣谷德合。  相似文献   

14.
1960年,我国开始自行设计研制地对地战略核导弹。 由于缺乏经验、方案设计不合理,1962年3月,首飞试验起飞后,导弹即偏离弹道,发动机在空中起火,约20秒,导弹在发射台附近坠毁。航天人精心培育的第一个“婴儿”就这样夭折了。 失败并没有使航天人气馁。经过总结经验,找到了首飞失败的原因,对总体设计和各分系统设计方案做了重  相似文献   

15.
关泠 《百年潮》2022,(8):27-37
<正>张云逸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建党、建军,领导武装起义,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参与统率机关决策,指挥部队作战,领导后方建设,还参加和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等。他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文武兼备,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在抗日战争中,组织、指挥、参加了八路军主力到山东之后的第一次战役性战斗,取得继平型关大捷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和沂蒙军民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他从"门外汉"到氢弹、原子弹试验基地司令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他是中共军队中的武林高手,功夫甚至不在许世友之下……他就是强渡大渡河"第十八勇士"、开国中将孙继先。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创举 60年代初期,在以美国、苏联为主的军备竞赛中,战略尖端武器发展很快。1961年,苏联已研制出从地下井发射的第二代战略洲际导弹SS—7,美国的洲际导弹“大力神Ⅰ”已装备部队。不久,美国成功地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枚集束式多弹头导弹“北极星A3”,苏联研制的第三代洲际导弹SS—9试验成功。但是,我国的导弹技术才刚刚兴起,就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极其困难的形势下,国防尖端技术怎么办?1961年  相似文献   

18.
1965年4月9日,美国4架“鬼怪”式战斗机入侵我海南岛上空,向我战鹰发射了6枚导弹。格斗中,我军一枪一弹未发,却使美机射向我方的导弹击落了美方自己的同伴,堪称我军空战史上的一项奇迹。记者在海军青岛浮山干休所采访了当年参加空战的飞行员、战斗功臣谷德合。 1964年,美国借口越南北方舰艇对美国军舰进行了攻击,蓄意制造了一个北部湾事件。美军派出由四五艘航空  相似文献   

19.
动向     
重点八国峰会开幕朝鲜伊朗成中心议题俄罗斯总统普京夫妇于当地时间7月15日晚召开非正式晚餐会,宴请参加八国峰会的各国首脑,在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2届八国峰会由此拉开帷幕。此届八国峰会是俄罗斯第一次担任主办国。在7月15-17日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朝鲜发射导弹和伊朗核问题将成为中心议题。预计此次峰会将发表“不扩散首脑声明”,要求朝鲜冻结发射导弹、伊朗尽早答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德国提出的“一揽子方案”,以渲染八国集团在解决各种国际问题中的团结。  相似文献   

20.
朱静渊 《神州》2008,(10):22-26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此之前,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也已经取得成功,正是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1966年10月27日,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