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据说张逊为双勾竹之翘楚,而李衎则为水墨竹之泰斗,他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仰慕、叹服。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有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一件(图版叁、肆,图一——一二),未见著录,兹简介于后:苏轼《枯木竹石图》,纸本,纵23.4、横50.9厘米。写枯木一株,干偃枝曲,逆顺有势。周匝缀以坡石、丛竹,石不作皴,微着重墨于其颠,略具腴润之感;丛竹蔓衍,倚石起伏,颇多野趣。虽纸地疲乏,已多描补,但笔踪的娴静,仍自具风格。此图无款印,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过一段对画竹的生动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竹》) 郑板桥这段话,正是艺术形象动态的生成过程的总体构图。这个生成过程,要历经三个阶段,造成形象运动的三次变象转化:一是感受生活现象,使客观实体存在的竹变象为“眼中之竹”;二是构思感性映象,使“眼中之竹”变象为“胸中之竹”;三是审美意象的物化凝定,使“胸中之竹”变象为“手中之竹”。  相似文献   

4.
柯羽阳 《沧桑》2009,(3):252-253
王绂被董其昌誉为明代画竹“开山手”,但因处于元末明初这个尴尬的时代,其墨竹画的成就往往被历史掩盖了诸多光芒。本文试通过比较王绂与文同、柯九思、夏昶之墨竹绘画的异同,来探析挖掘王绂的墨竹画在绘画史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观赏一幅清秀雅致的国画小品,犹如凭栏揽月,花荫品箫,水榭观鱼,令人赏心悦目,俗虑顿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怡情悦性”吧!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这种艺术美感(它会漾起你心灵的涟漪!)——因为溥松窗先生的《墨竹图》(见本期封底)是献给《满族研究》广大读者的。 竹为植物中之清品,竿直、节坚、心空、叶利,集正直、贞节、虚心、坚强等众美于一身,被誉为“全德君子”,自古便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画家的青睐。古今竹画,汗牛充栋,画竹名家,代不乏人。画竹方法有二:一、工笔双钩(又称画竹);二、水墨写意(又称写竹)。墨竹晚出,世传始于五代李夫人之摹写窗影,但其实唐代便已有墨竹作品问世。宋元之际,更发展成独立画科,作者寖盛,风格竞繁。文人墨客以墨竹陶写性情,抒发怀抱,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品德和坚贞不屈的志节,并融诗、书于画中,讲究笔情墨趣,  相似文献   

6.
墨竹画究竟源出何时何地,画坛至今尚无定评。不过,画史上保留的两则传说,则往往被研究者们引为参考。一是《张退公墨竹记》其云:“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故写墨君。”二是《图绘宝鉴》(卷二)中云:“李夫人,西蜀名家,未详世胄。善属文,尤工书画。郭崇韬伐蜀得之,夫人以崇韬武弁,常郁悒不乐。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或云,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笔者认为,唐玄宗(685-762年)创墨竹并传萧悦说不足以信。因为,花鸟画至唐代才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种,晚唐张彦远作《历代名画记》时,是将竹石归于“花鸟”门的;一直到了北宋《宣和画谱》,才从花鸟门中分出“墨竹”门(另分有“鸟兽”、“花木”、“果蔬”门)。这说明,墨竹画的诞生当在晚唐至北宋之间,而在盛唐。如果作为一代风流天子的唐玄宗创造了墨竹画,张彦远是不可能不予以记载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县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文章翰墨,照耀千古,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脍炙人口,其词豪放高远,气象万千。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轼居首位;精于绘画,是位丹青妙手,爱画墨竹、枯木、窠石,乱藤,也画过人物肖像。嘉祐五年(1056年)正月,在成都净众寺为张方平画像留寺中。苏洵为此还作过一篇《张益州画像记》。画过螃蟹草虫,曾为兰陵胡世将画  相似文献   

8.
邓丁三 《收藏家》2013,(5):82-82
郑板桥藩竹石。其竹,劲瘦挺拔,日筋节,日傲骨;抑或纷乱横出,是跋扈、张狂,也不乏愤仕f=妒俗。其石,嶙岣峥嵘,日奇峭,日棱角;抑或执拗地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佳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闳为,他他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9.
三绝诗书画品高画亦珍———谈郑板桥的《水墨竹石兰大中堂》汤保良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享年72岁。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令。...  相似文献   

10.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5,(2):176-180
<正>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告归,定居扬州,死后封为"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墨竹     
墨竹在中国画中久盛不衰。南北朝时代的敦煌壁画中已出现竹画。唐代王维所画之竹曾摹刻上石,犹能从现存之旧拓本中窥其大略。五代时卫贤、赵干的画迹中有竹。北宋文同的墨竹表现出竹叶互生之竹枝,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元代画家如李衎、顾安、倪瓒等,创作态度均极严肃,使中国墨竹无可争议地登上古典艺术之美的高峰。李衎创出竹叶结组之法,他也是我国第一部艺用《竹谱》的作者。明代写意画流行,但从徐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写意画实应以写实为基础。清代郑燮之竹具诗、书、画三绝,是文人画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爱新觉罗·毓嵋,字紫薇,1960年生于天津,是当今满族爱新觉罗氏家族中最年轻的女画家。从小在父亲、当代著名国画家溥佐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她刻苦自励,寝馈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爱新觉罗氏书画展,受到各界的好评。作品被选入在日本出版的《末代皇朝书画集》及《中国书画名作精选》,另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多种,现为北京东城区古都书社社员,专业画家。 毓崌擅画墨竹和骏马。墨竹更是她常画的题材。她的“墨竹”得到了著名国画家、伯父溥松窗先生之真传。她掌握了竹的生态、特性和画竹规律,也注重笔情墨趣,格调寄托,继承了古代文人画的传统,具有元代画竹名家顾安神韵。秀竹新篁,自然舒展,清新挺秀,潇洒而不放纵,严谨而不呆板,确有其过人之处。 本期封底刊登的毓崌《墨竹图》为横幅小品。从构图上,采用了“穿插破平行法”,图左侧两根析枝空竿,偏侧一方,以取揖让谦恭之势,便于分枝布叶。一细竿从二粗竿中间穿插斜出,打破丁两竿平行并列格局。另一细竿弯曲向下,与前者形成偃仰之势。布局既统一而又有变化。细竿上安枝布叶,枝枝著节,叶叶著枝,穿插连缀,错落有致,显得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既符合生长规律,又具有艺术美感。全图满纸清气,生机勃勃,格局高雅,韵味  相似文献   

13.
<正>竹自古就受到中国人的偏爱,被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气节的代表。苏东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又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画中的劲竹,到《红楼梦》潇湘馆窗前的柔竹,同样的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4.
诸升生年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画家诸升善画墨竹,兼作山水,《图绘宝鉴续纂》、《国朝画征录》均有记载,然而于其生平,画史向无明确记述。本文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等书中有关诸升的生年问题入手,结合诸升《雪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比利时尤伦斯先生藏)之署款“己巳”、“庚午”均署“七十三叟”,推定诸升的生年是1617年。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北端太乙坝的龙岩,有“怪石墨竹”等文物景观。宋代人的《诗》、明代人的《记》,都有所提及。而“泼水现竹”则在光绪七年《补纂仁寿县原志》才有此记载。但是,对“怪石墨竹”与“泼水现竹”之间的关系及其来龙去脉,至今尚未做深入地溯源探奥。慕名前去的探奇揽胜之士,虽一饱眼福,却往往存疑而归。为了宏扬巴蜀的历史文化、丰富旅游名胜,笔者在历代有关这方面记载的收集辨析的同时,作了实地考察: 龙岩屹立于现在的黑龙滩人工湖的万顷碧波之滨。远望莽莽苍苍。近瞧悬崖峭壁上,有若干碗口大的方形洞孔,(图一)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两宋时代,已经广泛地流行着单纯用水墨画的各种花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专画一种或几种花卉,如画墨竹、墨梅、墨兰等的画家,赵孟坚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他除了画梅、兰、竹以外,还喜欢画水仙花,画法与画兰有所不同,画兰花是一笔点划,而水仙是用双钩渲染。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描写画家画竹的奥秘时说:"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有了意,才有了趣在法外的机,这段话,为后人留下了"胸有成竹"和"意在笔先"两个成语。——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率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前导,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元代绘画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大批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的出现,也是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 元代画竹名家甚众。近人郑午昌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记述云:“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品评花木,极其重视象征意义。列入“四君子”之竹,因其枝干挺拨,节段分明,孤傲而又虚心,岁寒不雕,四季常绿,被赋予多重意蕴,骚人墨客题吟不绝,连苏东坡也唱然长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至于以写竹、画竹名家者更不可胜数。清代贵州画家之中,孙竹雅(1819-1884)堪称画竹高手。他虽然出生云南呈贡,但很早就作为幕僚来到贵州,先后在兴义、郎岱、都匀、安顺等地任过知县和知府,大半生在贵州度过,死后葬在贵州,其子孙亦定居贵州,因而说他是贵州画家,当无“生拉”之嫌。孙竹雅名清彦,字士美,竹雅只是他众多…  相似文献   

20.
文摘精华     
文人爱竹趣谈李盛仙 竹之可爱, 世人共识。古往 今来,不少文人 与竹结下了不解 之缘。 晋代大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敬之爱竹成 癖,他每到一个 地方居住,都要 叫人在宅旁种 竹。有人问他: “暂住何须尔?” 他指着竹子答 道:“何可一日无 此君?”后因称竹为“此君”。 唐代萧悦是著名的画竹大师。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曾作《画竹歌》诗评画:“万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足见他对萧悦画竹评价之高。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许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一诗中写道:“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