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巩义市出土唐代人首蛇身交尾俑刘洪淼李玉荣1995年5月,巩义市文管所配合市造纸厂基建工程,在抢救发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一件人首蛇身交尾俑。该俑为陶质素烧,陶胎呈粉红色,表面黑红色彩绘依稀可辨。整体造型基本为圆形,正反两侧各塑一男一女头像,利爪蜷曲,兽...  相似文献   

2.
孙剑艺  陈宁 《民俗研究》2003,10(2):165-171
1.1 中国民俗所谓牛鬼蛇神,本为传说中的神怪。牛鬼又称牛头,在佛教中是看守地狱的鬼卒,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名曰阿傍。该鬼卒常与另一马面鬼合称“牛头马面”。蛇神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名曰摩睺罗迦,其形象为人身蛇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自己的蛇神。《山海经》中就有好多位“人首(面)蛇身”的神,汉高诱注《淮南子》谓天神共工“蛇身人面”,《列子·黄帝》谓庖牺(伏羲)、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内容中,人首蛇身形象很多,是一种从外形到内涵都很丰满的艺术题材。关于它的定名,基本为一种意见。即认为那种有性别之分、呈对偶状态的人首蛇身像,是神话中人物伏羲和女娲。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上对这类形象有“伏羲”榜题,为这种形象的定名提供了可靠依据。伏羲女娲形象在各地汉画像中大量存在,展示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分析其形象特  相似文献   

4.
四川汉代画象中,有关伏羲女娲形象的画象砖和画象石刻多有出土,但各种画面均大同小异,总的说来,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有的面部相对,有的两嘴相亲;有的举日、月轮并手执规、矩,等等。二神之躯或作蛇身,或作龙躯,有的两尾卷曲,有的两尾相交,形象十分生动。学术界对伏羲女娲画象巳有较为详细的考证,唯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图一),风格独特,内容复杂而新颖。其上有伏羲女娲二神(龙),有建筑物、人物等。这里,笔者针对该图象的内容并结合有关史料,试释如下。“伏羲女娲·双龙”画象砖为长方形,中间横穿一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图左方有一观阙式的建筑物,顶有三重:建筑物外有一官吏,手执笏板,面向建筑物;建筑物中有  相似文献   

5.
“羲和捧日、常羲捧月”画像石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一种画面为两个人首蛇身的交尾神祗手举日、月的画像石(图一),旧说释之为“羲和捧日、常羲捧月”。其立论的文献依据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此书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同书的《大荒西经》又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近年来出版的各种南阳汉画像图录均从此说,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6.
与礼仪性浓厚的良渚玉器相对,同时期出土的陶器纹样比较贫乏和单调.然而近几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开展,有一种主题纹样在分布于江、浙、沪良渚文化区域内的陶器上不断被发现,也即本文要分析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鸟首蛇身组合图案”(以下简称鸟蛇图案).被确定的典型鸟蛇图案可以以福泉山T22M5:90鼎、T27M2:66壶、T27M2:166壶为例.T22M5:90鼎,夹砂红陶、T字镂空足盆形.曾被称之为“蟠螭纹”的图案分布在盖及鼎身、鼎足上.盖身的主题是一鸟首两侧展开为各自的蛇身,蛇身边还突兀(或依附、衬托)着若干的小鸟首,图案的填白是细刻的圆涡纹,蛇身刻划圆涡纹和弧线的组合.鼎身的主题是一盘曲扬冠昂首的鸟蛇组合图案,在其颈部有冠鸟首与尾部相接(图一).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万荣县的后土祠,据称是华夏第一祠,远从黄帝时即已在此“扫地而安九土”。然而这位“后土娘娘”究竟是何人,却是众说纷纷。万荣县的同志根据《后土祠庙像图》碑上将后土尊为“后土皇地祗”,和《风俗通义》中称女娲为“土皇”,同属大地之神为由,断定“女娲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两个称呼”(万荣县地方志办公室、万荣县史志研究学会编著之《后土文化源流》第2页)。笔者以为,这样论断太过武断。先从时间上说,黄帝和女娲应是同时代人。《楚辞·天问》里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作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这个“七十…  相似文献   

8.
雷神俑考     
白冰 《四川文物》2006,(6):66-75
唐宋墓葬出土之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人首龙身俑、猪首人身俑、鸟首人身俑、鳖首人身俑、牛首人身俑、马首人身俑、捧镜女俑、鼓及负鼓力士俑皆为道教雷神或与雷神有关之物。北宋中叶以后,不同形象的雷神相继以明器的形式在墓葬中频繁出现,与道教雷法的兴起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陶瓷雕塑的发展历史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属于我国历史产生最早的传统工艺之一。这是因为“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恰同陶瓷雕塑表现形式之“堆塑”(又称“浮雕塑”)一脉相承①。其发萌期据目前查实与问世陶塑相关史料,当在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实物有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陶塑鸟与造型别致的人首蛇身壶盖、陕西华县泉护村发现的鹰鼎等。而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裸体孕妇陶塑像,则标志着中国古代人体造型艺术达到较为高、精程度,又暗示了祖先…  相似文献   

10.
一、萧孝忠墓志跋此志所以首称“南赡部州大辽国”者,盖辽人佞佛。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南部一洲耳。在须弥山南。(见《大唐西域记一》及庄季裕《鸡肋篇上》、周密《齐东野语五》,三长善月条)旧出土重熙四年(1035年)《张哥墓志》日:“南赡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两种器形较特殊的生活用具——“双连杯”(或称“双连壶”)和“三耳杯”(或称“三耳罐”)。均为泥质陶。从外表看,“双连杯”像是一对陶壶粘合在一起,其腹部里面往往是相通的,制作非常精致,有的器物表面还饰以彩绘图案,或刻划各种动物形象;有的  相似文献   

12.
汉中宋墓出土的镇墓神俑有铁牛、铁猪俑、仰观俑、伏听俑及金鸡、玉马、玉犬、金牛、莲灯侍女俑、陶走龙、三彩人首鸟身俑、人首蛇身俑、十二生肖俑、龟蛇俑等,还有镇墓石、陶扶桑木、陶桂树等镇墓神物.这些神物大多与<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相吻合,说明宋代汉中地区道教发达,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良金”铜钱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年来,国内有关刊物连续报道了在湖北省境内先后两次出土“良金”铜钱牌的消息。一篇是姜胜撰写的《大冶县出土窑藏青铜器》,载于《江汉考古》1989年8月(第三期)。文中介绍在1982年5月,大冶县金牛镇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其中发现了极珍贵的古货币铜钱牌“良金四朱”及“良金一朱”二品各一枚。“良金四朱”通长13、宽4、厚0.3厘米,重量110克;“良金一朱”二残块,其形制与“良金四朱”同,残长6.4、宽3.3厘米,未注明重量。由笔者与汪宗耀二人合作的《湖北蕲春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也在《文物》1990年第一期刊出。文中介绍这批青铜器出土于1986年春,出土地点在该县长石乡长石村。该文并披露伴随青铜器出土的除有铜钱牌“良金四朱”“良金一朱”二品之外,还有过去世所未见的“良金二朱”。三品的尺寸重量分别是,“良金四朱”二枚,通长均为13.1,宽4、厚0.32、  相似文献   

14.
李清凌 《丝绸之路》2011,(14):28-29
著名的汉《邰阳令曹全碑》出土以后,清代西北学者张澍将曹全其人收录于他的《续敦煌实录》中,与《后汉书·西域传》中提到的另一位敦煌历史人物曹宽并列。清人王先谦、朱彝尊等人以《碑》证史,认为曹宽就是曹全,《后汉书》误“全”为“宽”,“要当以碑为正”。本文提出几个疑点,认为曹全与曹宽是两人而不是同一人,证实张澍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博物院2018年《争锋——晋楚文明特展》中展出的一把青铜短剑颇为引人注目。这把青铜短剑出土于山西省绛县横水墓地,为扁茎式,剑身装饰人首纹,并铸有3字铭文。这种形制的青铜短剑出土数量不多,带铭文者更是少见,是研究西周时期人首纹青铜短剑的一件重要标本。本文从青铜短剑的起源入手,对考古出土和传世品进行了简单梳理,通过铭文释读等,认为这件器物是西周时期带铭文人首纹青铜短剑之孤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71年秋,在河南省唐河县针织厂发现了一座汉代画像石墓。该墓中有一手持乐器的人首蛇身画像(图一)。我认为应是汉代“音乐神”的形象。该画像被雕刻在墓的主室门北边柱正面。具体形象为:人首蛇躯,头梳高髻,上身着襦,有双爪,蛇尾弯曲下垂,双手各持一乐器,右臂举过头顶,手中持一排箫,左手握一鼗鼓,  相似文献   

17.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中将以T17(4)∶37为代表的两翼对称各有圆涡或以T17(4)∶91为代表的两翼不对称,一翼呈鸟首形的木、象牙、骨质组装件称之为“蝶形器”(1)。2003年《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蝶(鸟)形器”(以下均简称蝶形器)的资料更为全面完善(2)。本文要讨论的是也被称之为“蝶形器”的出土于第二期发掘的T226(3B)∶79“双鸟朝阳”象牙残器(3)。我认为原先被识读的图像应该是倒过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四川汉画像石刻出土甚多,图录论著纷纷问世,考释之功,不胜枚举。笔者细读之余,感到内中偶有可商讨或不到之处者,因此不揣谫陋,就四幅表现神灵崇拜和厌胜之术的崖墓石刻画象作一考辫,不妥之处,尚希指正。 一、“瓦当像”中的“日晷”图 该图先后著录在《四川汉代画象选集》和《四川汉代画像石》两书中。闻先生认为:“比较奇特的是下排柱头形上的图案,左边的一个很象日晷”。认为与现存的两个汉代日晷“都很相似,毕竟是无心的偶  相似文献   

20.
王杖鸠首新说祝中熹汉代重孝尊老,故有“七十赐王杖”之制。此制已为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1981年同地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所证实:“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这些规定当时是认真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