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立足考古资料,对明代诸侯王陵墓进行了初步的分期和分区,并将陵墓的形制分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坑竖穴墓和上下双层楼阁式墓四类。其中“类屋式墓”又可分三正室墓、双正室墓和单正室墓三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将诸侯王陵墓分为四个等级。同时指出,明代晚期,南方亲王陵墓形制出现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陶器类型学研究,把花厅墓地分为四期。把拥有玉琮、玉梳背饰、玉项饰的墓作为大型墓,把拥有玉镯、环等装饰品的墓作为中型墓,把只有陶石器等的墓作为小型墓。根据形态分析,把随葬陶器分为大汶口式、良渚式、薛家岗式、大汶口一良渚式和大汶口一薛家岗式五类,把玉器分为良渚式、花厅式和融合式三类。从死者头向、葬猪习俗、随葬品组合等方...  相似文献   

3.
汉墓形制的变革──试析竖穴式椁墓向横穴式室墓的演变过程黄晓芬一、序言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中,最具有代表性者是竖穴式椁墓和横穴式室墓,其前者向后者的转换则反映了中国墓葬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随着横穴式室墓的确立,对东亚地区的埋葬制度给予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截...  相似文献   

4.
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大白杨村附近发掘清理了汉代墓葬14座。这些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个别为竖井式墓道土洞墓、竖井式墓道砖室墓和斜坡式墓道土圹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和五铢钱等。这批墓葬的年代推测多在西汉中晚期,墓主为长安城的平民。  相似文献   

5.
周铮 《文物世界》2002,(6):37-37
《北齐砖室墓葬》(见《物世界》2002年第2期),引起了笔的兴趣。墓葬出土的墓志,虽然墓主姓氏不详,但作根据志并参照史料,断定为北齐安定王贺拔仁之子,说明作在考证墓主的姓氏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地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66座为战国秦人墓葬。这批秦人墓均属中小型墓,出土器物很少但墓葬形制异常丰富,常见的秦人墓葬形制在这里皆有。以洞室墓为主,共54座,洞室为秦人独特的垂直式、平行式、直线式三种形制。  相似文献   

7.
郑伟 《成都文物》2002,(4):29-29
今年3月至6月,我所进行馆藏物重新清理、分类、编号、建档上架工作。在清理我县明墓出土的几件青花瓷罐时,引起了笔的回忆。因为馆藏这几件成组小品瓷器,是1984年夏天,在我县邓双大云山和石厂湾宝资山明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8.
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强 《东南文化》2002,(3):51-54
本通过对狮子山汉墓墓葬结构的分析,认为该墓尚处于竖穴墓向横穴式崖洞墓的过渡阶段,早期特点明显;墓葬仍采用了西汉时期的前堂后室葬制,墓主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同时由于楚国较早地采用了凿山为藏的横穴式崖洞墓的形式,并以其在西汉早期的政治影响力,加速了这种墓葬形式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孟强 《东南文化》2003,(7):28-31
东洞山三号墓为横穴式崖洞墓,墓葬未最终完工,仅有墓道、甬道两部分,随葬品亦较少,通过发掘推断一号墓墓主为西汉中后期曾有谋反行为的楚王刘延寿,二、三号墓墓主先后成为其王后。  相似文献   

10.
洞室墓,即就是“地下横穴室墓.”是从地表向地下挖出坚穴,在其底部的一侧再挖一个横穴的墓室,这种墓葬形制叫做“洞室墓”.中国古代传统的墓制是竖穴墓(统治者为竖穴木椁墓,庶民是坚穴土扩墓).新出现的横穴式洞室墓,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墓制.  相似文献   

11.
荆州高台秦汉墓地又发现一座西汉墓,出土了9块木牍,记录了一笔两次收钱账目,可能为收费账簿。  相似文献   

12.
郭云艳  曹琳 《文博》2007,(6):41-44
2003年陕西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土一枚金币仿制品(图1),该币直径17毫米,厚0.5毫米,重1.75克。金币出土在石椁内人骨的中部,大体与金戒指、耳坠在同一部位,而后者显然都是死者身体佩带之物。与此前我国境内出现的其它拜占廷金币略有不同,该币正反两面均仿自拜占廷金币索里得的  相似文献   

13.
晋乎?卫乎?——琉璃阁大墓的国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琉璃阁大墓的时代、国属与墓主身份,学术界存在分歧,本文在详细把握琉璃阁大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吴越式青铜剑、带钩和青铜鎛在中原地区大墓中出现与存在的规律,推断琉璃阁大墓时代主要应属春秋晚期.进而依文献记载,认为在春秋晚期辉县一带属晋之范氏,而不属卫.由墓葬规模与方向,随葬品的丰富程度,以及车马坑的具体状况等,比照其他已知高级贵族墓的相关情况,确定琉璃阁大墓墓主,至少有两位是晋卿范子.  相似文献   

14.
卧牛山墓地包括4座横穴式岩洞墓,属于西汉楚王(后)墓葬。其中二号墓和三号墓为中间有门道相通的夫妻同茔异穴合葬墓,形制上表现出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点。规模最大的二号墓为楚王墓,墓主人为第五代楚安王刘道,三号墓为其王后,一号墓则为后续王后的墓葬。另外,原认定的四号墓可能为第一个王后的暂厝墓,后用作明器车马陪葬坑。  相似文献   

15.
何文竞 《华夏考古》2019,(1):124-128
本文尝试对全国已发掘的明代品官墓与平民纪年墓的分区和特点进行研究。初步将明代品官墓与平民墓分为南京、东北及中原、西北、湖广、西南、东南六个大区域,并认为其有着地域、时间、家族和对前朝墓式的继承与变革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1972年3月,在新建县乐化公社乐化大队老屋村和望城公社招贤大队"南昌市湾里砖瓦厂"工地先后清理了两座晋墓。这两座墓均为长方形券棚式砖室墓。望城晋墓中部两壁有一组对称的双砖迭砌的砖柱,墓室因被挖毁,其结构和器物出土位置均不明。乐化晋墓在墓室近中部2.48米处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9,(5)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伎彩绘陶俑的性质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南越国墓的文化因素构成情况大体有三:一种是相当典型的越式墓,墓主当为比较纯粹的土著越人;一种情况是越式特征已经减退而汉式因素亦不明显,墓主当为受到汉文化一定影响的土蓍越人;第三种情况是汉式因素比较明显却仍然存在相当强烈的越式因素。其中最后一类墓年代更晚,分布亦较为普遍,族属似可称"次生越人"。从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岭南汉族的最重要来源应该是"次生越人"。南越国土著越人与南下汉人融合的大趋势是"次生越人"的形成和壮大,"文化上汉化"的同时,还存在"民族意识上越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前段曾国国君的墓葬,出土物主要有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二百五十余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我省东周时期墓葬中仅次于曾侯乙墓。本文就此墓青铜器的时代特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此墓的年代主要依据青铜器的特点推定。墓内出土的青铜器,时代有早有晚。墓葬年代推断,当以时代最晚的青铜器为依据。墓内所出的Ⅰ式簠,铭文为"盛君萦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三门峡秦人墓中洞室墓各型式的基础上,对各型式墓葬的年代分别进行了讨论,进而认为,三门峡秦人墓中的洞室墓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并一直延续到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