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公共图书馆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4-2013年中国县域公共图书馆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强度差异,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不同等级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结构特征展现出由“金字塔型”向“哑铃型”演变的态势;②中国公共图书馆在空间上的等级扩散效应较为显著,其集聚水平逐步下降,趋向空间均衡分布方向发展;③中国公共图书馆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区域间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中国公共图书馆时空分布格局是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5年195个国家间健康产业贸易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健康产业贸易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绿色农产品、保健食品行业和药品行业全球贸易参与性最高,保健康复、健康家居行业区域性较强。②健康产业的出口集中控制在少数国家,而健康产业需求普遍性较高。③全球可以分为欧洲及中东亚、美洲、中东及南亚、亚太地区、东南非洲5个健康产业子群。④欧美在药品、保健品、农产品等行业具有控制优势,中国在保健康复、家居行业居主导地位。⑤欧美国家长期居于贸易核心地位,中、印等亚太国家控制作用显著提升,多元化趋势显现。⑥全球健康产业网络格局是由科技水平与科研投入、健康理念、产业政策等因素综合带动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构造了一个由数量老龄化、结构老龄化和密度老龄化三个指标所组成的综合老龄化指数(CAI),并建立了一套人口老龄化空间类型划分方案,运用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春市人口老龄化空间的时空演变及空间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春市近10年出现了老年人口郊区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空间的“中心-边缘”分布格局在10年内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但空间扩散趋势十分明显,东部和南部近郊区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老化趋势。②长春市形成了残留老化、集聚老化、自然老化和集聚稀释四种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区。城市核心区和远郊区形成以非老年人口大量流失为基本特征的残留老化型地区,而近郊区则形成以年轻人口大量涌入为特征的集聚稀释型地区,人口老龄化空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的老化程度高于近郊区的夹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及系统调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旅游流时空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线路组织方式,对规划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旅行社线路组织方式的调查和实地踏勘,界定了西安旅游区的空间范围,按照旅游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模拟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强度随时间的演进逐渐增大,空间流向上逐渐分散,基尼系数降低,对个别旅游线路的依赖性逐渐弱化。按照宏观背景、原生动力、外生动力、目的地属性和偶发性事件等几个维度,解释了这种时空演变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从系统调控角度,提出拓展旅游区域空间、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等措施对西安旅游区入境旅游流进行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GDELT新闻媒体数据库,构建了事件影响度和双边关系度,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冲突关系演变,采用时空热点分析识别了中国在中亚城市尺度的合作、冲突热点模式。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日趋紧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趋势显著上升,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战略要地、重要能源基地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地区和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形成集中连片的合作区域。冲突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和战略要地,与合作区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但影响力显著低于合作事件。③中国在中亚城市的影响力以合作关系占主导,冲突关系大于合作关系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64%的中亚城市为低合作—低冲突状态,中亚国家首都、阿拉木图、安集延属于显著的高合作—高冲突城市。④时间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热点以持续型为主,冲突热点以振荡型为主,哈萨克斯坦纳伦市、阿特劳州为新增冲突热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19个城市群及全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2010—2019年中3个年份的相关数据,基于辐射场强模型,在识别城市群发育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群发育情况与政府部门出台的城市群规划进行比较,归纳城市群发育与规划之间适配性的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9年,城市结节性指数具有与行政级别关系密切的梯度特征,少数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群在规划期内辐射扩散效果一般;总体来看,城市群发育与规划的适配性呈“东—中—西”依次减弱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育范围虽呈扩张态势,但规划的城市群中仅有9个城市群被识别出来,其余规划的城市群仍不足以成为城市群;具体来看,区域差异明显的问题仍旧突出,识别出的城市群适配性虽逐年增强,但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城市群发育等级、范围内城市数量等方面与城市群规划的适配性较差,具有参差不齐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全球—地方关系为产业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基于全球(通道)—本地(蜂鸣)关系视角构建了软件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以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为例,采用Stata13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创新合作的创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本地和国际创新合作均对集群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且后者比前者的创新效应更强,说明搭建外部通道对集群创新的必要性;本地与国际创新合作交互对不同规模的软件企业产生的创新效应不同,对小型软件企业存在减法效应,对中型软件企业存在加法效应,对大型软件企业具有乘法效应。建立领先软件企业带动的开放创新系统,是西安市软件产业集群提升创新效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脆弱性研究领域不断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社会自然复合系统扩展,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动态化和人文化地研究脆弱性已成为趋势。湖泊流域是多层级的复合的社会生态系统,从流域角度、社会生态系统层面、体制机制维度,综合分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对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湖泊流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滇池为例,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暴露度-敏感性-恢复力\"模型结合,构建脆弱性分析框架和评价模型,探寻湖泊流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和脆弱性驱动机制,提出了湖泊流域脆弱性调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选取1998—200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旅游综合收入作为主要指标,对陕西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2)空间差异显著但呈现均衡化的演变趋势。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了旅游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表明了陕西省是资源和区域经济双重依赖型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0.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2003、2013 年泛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熵值法测度城市效益及规模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揭示城市效益与规模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整体扩大的同时,城市效益也整体提升;城市效益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由失调衰退型向协调发展型过渡:协调发展型城市分布格局由2003 年的\"箭头形\"向2013 年的\"N形\"转变,失调衰退型城市个数由19 个减至12 个。最后,运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法分析城市效益与规模的协调发展关系,发现:城市效益发展超前于规模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皖东、苏中及苏东沿海地区,城市规模发展超前于效益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皖北、皖西以及苏北地区,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法和条件Logit模型,分析了上海购物中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上海购物中心的空间布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观察期内,其空间分布的轴线均呈东北—西南走向,整体布局趋向均衡。(2)上海购物中心具有全域分散化与局域集聚化并存的演化特征。中、外环附近的购物中心密度逐步提升,区县、街道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城市不同方位上,则形成了一个核心集聚区、四个次级集聚区的空间组织结构。(3)市场需求、地租成本、交通可达性、政策规划、集聚因素对购物中心布局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休闲资源和政策规划的影响有所减弱,购物中心倾向于从集聚发展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2014—2021年山东省“淘宝村”空间数据集,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和Cartogram方法刻画县域尺度下山东省“淘宝村”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关联特征,并以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山东省“淘宝村”空间分布为集聚型,边缘效应凸显,呈现出“全域相对较少、鲁西南相对集中”的空间分异格局。②“淘宝村”的时空演化过程呈现沿“东北—西南”方向轴向扩散、集聚密度不断增强的特征,集聚模式由“双核”到“集聚轴带”再演变为“以线织网”。③邻近县域单元“淘宝村”的数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且逐渐趋向一体化。④电商环境支撑是影响2020年“淘宝村”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发展 ,提出不同时期的全球战略思想 ,毛泽东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 ,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 ,并从战略高度及时调整了我国的内外政策 ;邓小平分析了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动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 ,进一步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江泽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国际环境 ,提出了“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的战略方针 ,开创了面向新世纪的外交新局面。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战略到六七十年代的“一条线”战略 ,从“一条线”战略再到 80年代确立的不当头、不结盟的战略方针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全球战略观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即都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敏锐的世界历史眼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 相似文献
17.
国际权势格局的当今变动与相关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出于几方面的基本原因,“ 9·11”事件以来美国的权势有了最新的更进一步增长,其霸权性优势的支配或严重影响范围出现了新的跃进式扩展,无论就地理范围还是就问题领域来说都是如此。这一事态以差不多空前的尖锐程度,提出了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可以明确预见的一个未来时期里,能否在世界政治总体及其各主要局部上真正成功地制衡美国的过大优势和强权政治?历史实例考察和理论分析都提示,答案是否定的。在此情况下,中国不要“当头”,不要冒失,而需要认真考虑、试验、采纳和优化总体制衡以外的大战略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必须发展改革,加强国力,后一方面特别包括下决心全面和大幅度地改善和建设军事力量。我们在这两方面需要做的一切,除了其他根本性的目的以外,是为了准备迎接在较长远的未来必定会到来的总体制衡的大历史时机。 相似文献
18.
Alessandra Marotta Luigi Sorrentino Domenico Liberatore Jason M. Ingh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2018,12(3):448-464
ABSTRACTThe 2010–2011 Canterbury earthquake sequence provided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e significant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New Zealand unreinforced masonry (URM) churches. Given the high seismicity of the country, the exposure of human lives and the societal significance of ecclesiastic buildings, for both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reasons, the reduction in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this building type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By analyz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 sample of 80 affected buildings, regression models correlating mean damage levels against ground-motion parameters were developed for observed collapse mechanisms, accounting for vulnerability modifiers whose influence was estimated via statistical procedures. Considering the homogeneity of New Zealand URM churches, the vulnerability models developed for the Canterbury region were extended to the whole country inventory, and a synthetic index was proposed to summarise damage related to several mechanisms. Territorial scale assessment of t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of churches can assist emergency management efforts and facilit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orities for more in-depth analysis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After proper calibrati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building heritage. 相似文献
19.
Fabrizio Scozzese Giusy Terracciano Gaetano Della Corte Andrea Dall’Asta Raffaele Landolfo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8,22(10):2104-2133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design, nonlinear modeling, and seismic analysis of prototype single-storey non-residential steel buildings made of moment-resisting portal frames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nd concentric braces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Various design parameters (building geometry, seismic hazard, foundation soil category) and different modeling assumptions (bare frame model, model including cladding elements, ground motions including vertical accelerations, and modeling uncertainties) were considered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the simulated seism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