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现代博物馆更注重观众体验、知识获取、文化宣传,如何让展馆里的文物“活化”,如何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故事,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智慧导览器是引导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设备,如何设计智慧导览器才能够更加满足观众需求,是文章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公共服务和教育功能是博物馆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的一种客观发展结果,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应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提升自身的活力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微信的应用,使观众可以享受到专属的服务体验,提升和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职能,古老的历史文化又进发出了年轻活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微信等新技术运用无法替代人工导览,新技术应用要注重与博物馆业务的"黏合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博物馆建设理念步入以“人”为本的重要时期,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无线传输等多项科技的数字导览讲解技术,为公众在博物馆这个科学殿堂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构筑了全新的道路。本文将对数字导览讲解技术的意义、系统以及应用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重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采集,构建虚拟的历史遗迹遗存、网上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参观服务;采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混合定位等技术,为现场观众提供自助音视频文化科普导览服务;策划制作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4D影视科普作品及建设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博物馆4D动感影厅工程播放系统,以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在保存、陈列文物的基础上,还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背景下,将微信应用到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对于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公共职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概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中微信的基本功能,包括宣传功能、讲解功能、教育功能、联络功能。其次分析了博物馆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教育的突出优势,如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导览成本低等。最后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总结了加强媒体融合、科学配置栏目、引进前沿技术等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微信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吴丁 《福建史志》2000,(6):60-61
进入21世纪,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已被推向市场。由于传递形式的多样化,各式各样的媒体在博物馆中被应用。模型装置、图表装置、媒体装置、展览群、现代语音导览装置、参与性装置、相互作用装置(这是一个可籍着个人电脑追加的最新装置)等,因此可以说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手段的运用必然导致博物馆形式的多样化,即使是古老文明的复原展览,  相似文献   

7.
吴玲 《丝绸之路》2009,(8):89-91
博物馆是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而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是发挥博物馆宣教功能的重要手段。由于专业讲解员的数量极其有限,使用电子语音导览设备,大部分博物馆现在还不具备条件。为了满足越来越多观众的讲解需求,在目前形势下,选聘志愿讲解员,不啻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实质就是以志愿人员为载体,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在时代的驱动下,博物馆文创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文章从博物馆文创在国内的诞生及发展入手,对比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史,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目前所存在的优势与困境。通过一些案例分析,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文创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马铭霞 《旅游纵览》2023,(16):101-10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旅游景区导览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服务工具,也逐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本文首先探讨人工智能在旅游景区导览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包括语音识别与导航、人脸识别与个性化推荐、三维地图与数据分析等三个方面;其次通过对现有旅游景区导览系统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航定位不准确、个性化推荐不够精准、系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在旅游景区导览系统中应用的优化策略,旨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旅游景区导览系统实现从人工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博物馆内物浮放物体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物防震的一些主要问题。归纳总结了馆藏物的传统抗震措施。阐述了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隔震装置在物防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给出了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移动应用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移动应用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但也存在着利用率低、用户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作为国内博物馆基于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典型案例,通过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体验需求、定制专属内容服务等,让观众在使用应用中爱上博物馆、在互动中获取新知。博物馆若要基于移动终端为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体验,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互动设计来吸引观众,以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体验需求,并利用移动终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体验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超越真实的全面体验。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了不断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学习一些国外优秀的博物馆建设经验能够帮助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更好地发展。许多先进国家图书馆的建设思想和行为可以对我国这种第三世界国家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后,现阐述如下,希望得到更多博物馆专家、学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媛  王先勇 《神州》2012,(2):29-29
结合高级应用软件PAS在某市电网中应用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使用电力应用软件对电网调度和电网运行分析所带来的优势,并就实际运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赵毅 《文物天地》2023,(3):63-65
传统博物馆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本文浅析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和智慧博物馆建设趋势,结合云南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及规划部署,对博物馆数字化赋能与建设进行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渐入人心,"互联网+"似乎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博物馆领域也不例外。尤其在自媒体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已经习惯借助手机"阅读天下",建设智慧博物馆,设计开发"掌上博物馆APP"已经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这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整个世界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智能手机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2月13-14日,由河北省文物局召集的河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工作研讨会在石家庄 市举行。全省41座注册博物馆、纪念馆的主要领导均出席了会议,部分尚未注册的博物馆 、 纪念馆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由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陈建华处长传达了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精神,河北省文物 局谷同伟副局长作了题为《河北省博物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 , 谷局长首先介绍了全省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 一些 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博物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文创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河北省内博物馆文创产业起步较晚,在文化产品研发、营销方式及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并从河北省各博物馆的自身特点和现状出发,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的收藏和展览场所,在新时期承担了更多的职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未来博物馆管理工作又该何去何从,这都是当下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作用和功能的介绍,结合当下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情况,展望博物馆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并就提高博物馆管理工作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博物馆文化产业概念入手,对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就博物馆文化产品、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和政策支持、国内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鉴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新形式下,博物馆教育已日益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南京博物院借鉴"分众教育"的理念,依托基本陈列开展分众化社会教育与服务。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为他们营造身临其境的参观环境,提供有趣的体验活动。对成年观众开设专题讲座与导览、构筑文化传播与服务平台、推出亲子教育活动等,还针对视障等特殊观众提供特殊体验活动。同时走进社区和校园,积极拓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