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旭 《文物春秋》2015,(2):71-75
平山万寿寺塔林为万寿禅寺历代高僧的墓塔,是保存较好、较完整的墓塔群。在现存的12座墓塔中,6号、10号、11号墓塔塔铭对研究万寿禅寺历史及其在当时佛学界的地位、瘗葬制度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理填字     
《山茶》2010,(10):196-196,180
看杂志,动脑筋 少林寺塔林是寺内历代高僧长眠的墓地,高僧圆寂后.尸骨或骨灰埋入地宫,上面建造墓塔以示功德,这是中国现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塔群。本期填字游戏中的某些答案就隐藏在《嵩山:中央的诱惑》这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3.
李嵘 《文博》2014,(3):47-49
本文从平面布局、檐部形态和基座特征对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的建筑形制和装饰风格进行了梳理,并与北方地区北朝至唐代的墓塔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该塔的建造年代应该为公元八至九世纪。  相似文献   

4.
潞王陵是明潞简王朱翊镠陵墓。其规模庞大,形式别致,雕刻精湛,是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式、建筑和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由两部分组成,东侧为潞简王朱翊镠墓,西侧为次妃赵氏墓。本文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潞王次妃赵氏墓的建筑形制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11,(3):101-111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6年4—10月,镇江博物馆对句容市边城镇姊妹桥村东山土墩墓进行发掘,发现一座商周时期墓葬(M4)及相邻器物群(Q1)。M4的形制比较特殊,填土围坑、坑内层层压实土作棺床,棺床四周挖浅基槽置放木炭,木炭层外挖柱洞建造墓上建筑。土墩墓中类似M4这种形制的墓葬,在宁镇地区尚属首见。根据出土器物形制特点可断定东山土墩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7.
本期刊发了西藏元代建筑夏鲁寺的勘测报告。夏鲁寺的兴建、重修,都得到了当时中央皇室的直接支持,其中“大小屋顶殿”的形制做法以及建筑装饰等与内地宋元以来规范的官式建筑极为接近,是汉藏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例证。《吐蕃王朝前后的西藏建筑》一文,分析了公元6~9世纪西藏地区的建筑类型、形制和结构,探讨了历史上汉藏建筑文化交流,特别是四川与西藏地区建筑互为影响的情况。牛河梁女神庙自发现以来,倍受中外学者瞩目,本期刊发了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为研究探讨红山文化的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黄盛璋的文章对朔县战国秦汉墓若干文物的断代提出了质疑,对有些墓葬的时代、国别重新做了推断。今后本刊将进一步开展学术上的争鸣。  相似文献   

8.
古塔     
《文博》1997,(3)
陕西古塔丰富多彩,形制、性质及用途呈多样化,质地亦砖、石、木、土、铁、琉璃一应俱有.全省现存各种类型的塔300多座,按古建筑收录的有185座.其中隋塔3座,唐塔22座,宋塔24座,金塔4座,元塔3座,明清塔129座.分布以关中居多,达96座;陕北、陕南各为56座和33座.较为集中的有西安慈恩寺塔林和志丹九塔湾塔林两处.  相似文献   

9.
在三峡地区墓葬建筑中,砖(石)室墓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制,它开始流行于两汉时期,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是古代厚葬风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风俗史和建筑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建筑耗时几方面考察,狮子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若此,对于探讨西汉横穴崖洞墓的起源及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园林仿古建筑作为主要的园林要素,在象湖景观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景区规划和功能的需求,象湖风景区依次在东线、西线、北线、长堤、荷花池、隆兴岛、妙济山、垂钓中心分别设置了章江晓渡、豫章台、藕香榭、环漪阁、万寿宫、万寿塔、妙济山庄等特色鲜明的园林仿古建筑和经营管理用房,其或单体成景,或组合成群,与周边环境极为协调。  相似文献   

12.
李艳蓉  杜平 《文物世界》2005,(5):111-112,107
塔并非中国固有之建筑,它是于东汉初期由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中国的。古印度文称之为堵波、浮图、浮屠、佛图等,译成中文称作塔或塔婆。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塔。中国的塔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们特殊的形制既体现了人们对佛的尊崇,又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更综合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图案美学、书法美学、地震学、力学、几何学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载体。其中几何学是构成任何建筑的基础,它是研究空间图形的现状、大小…  相似文献   

13.
郭劲 《南方文物》2007,(4):183-185
园林仿古建筑作为主要的园林要素,在象湖景观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景区规划和功能的需求,象湖风景区依次在东线、西线、北线、长堤、荷花池、隆兴岛、妙济山、垂钓中心分别设置了章江晓渡、豫章台、藕香榭、环漪阁、万寿宫、万寿塔、妙济山庄等特色鲜明的园林仿古建筑和经营管理用房,其或单体成景,或组合成群,与周边环境极为协调。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将越国民间建筑形式的干栏式木构建筑视为越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对有着鲜明卓然的形构与风貌的越国官方建筑却鲜有关注。作者通过对出土于绍兴坡塘一座春秋战国时期土坑墓中的一件青铜房屋模型形制、结构、装饰特征等的观察,辅以文献史料佐证,为读者勾勒出越国官方建筑的面貌特征。其主要构成元素为:台基、层楼、立鸟图腾柱及精美的装饰。  相似文献   

15.
清乾隆年间在热河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经清中晚期变迁及20世纪修缮工程,建筑现状与乾隆朝已有较大出入。本文基于田野考察、修缮工程师访谈、清宫档案文本和历代图像资料,对该庙乾隆朝的建筑原状进行了细致考证,包括已塌毁的无量福海殿、九间房,形制发生改变的大红台群楼、御座楼区域、平台殿,非原始设计而属后续添建的塔罩亭、千佛阁以及档案名称失载或功能被误判的"呀达噶楼"、"哑巴院"等组成部分,捋清了该庙原初形制、变化时间节点和称谓指代。对原状的考证为进一步的建筑史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马鞍山麓,有一古刹“万寿禅寺”(习称戒台寺),在该寺的山脚下有一墓地,坟园四角竖有青石界桩,上刻“英秀堂谭宅茔地”,墓内主人即于此长眠88年的“伶界大王”谭鑫培。  相似文献   

17.
正梳妆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平定堡镇南沟村东(图一),长期以来,其特殊的建筑形制引发了种种猜测和讨论。1999~200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其地下遗存及周边遗迹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确定其为一座元代初年的蒙古贵族墓上建筑。2001年,该建筑及周边遗存以"梳妆楼元墓"为名,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调研小组在沽源县文物保管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易晴 《中原文物》2008,(1):36-40
八角形仿木结构砖石墓葬在北宋仁宗以后流行,其形制来源于瘗埋佛僧舍利的地宫和墓塔以及遍及全国的佛塔,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中国古代"象八方"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民间堪舆思想和佛教观念的融合过程中,重新诠释后的再创造。八角形墓室建筑是中国传统墓葬"天覆地载"思想在北宋朝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河南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新安宋村北宋砖雕壁画墓,结构精巧,仿木构形制丰富,包含有北宋时期墓室营造、大木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社会生活等诸多历史信息。本文通过对新安宋村宋墓的重新测绘和详细记录,补充了新安宋村宋墓的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墓室装饰、空间及营造技术和思想等问题,为宋代墓葬、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瑶 《文史月刊》2013,(5):77-80
圆公塔是东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明代女真高僧墓塔。《辽阳僧纲司致事副都纲兼前广佑禅寺住持圆公塔铭并序》记述了明代女真高僧道圆的生平、功绩、死后葬身之地,涉及广佑寺、白塔、永宁寺的修建情况,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明代辽东宗教概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