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郡县城市在宋代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变,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坊市制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郡县城市经济职能的演化。本文主要探讨了宋代坊市制崩溃后出现的厢坊制,指出:厢坊制适应了坊市制崩溃下的城市管理要求,是宋政府对城市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与坊市制相比,厢坊制更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3.
毕波 《丝绸之路》2010,(24):51-83
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坊制。唐中期以前,中国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彼此严格分离。本文主要结合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分析了隋、唐时期长安坊市胡人聚居区的形成与分布情况,以期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都城空间区划制度与对都城内主要城市景观的称谓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都城空间区划制度有里制和坊制两种,因此主要城市景观的名称也就为里或坊。就北朝隋唐时期而言,首都居住区里、坊的称谓之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官称与俗称的关系。在北魏洛阳,空间区划制度是里制,坊实际为落实治安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坊建好后,被围墙围绕的封闭区域也开始可以称为“坊”,此后,坊、里在指代空间位置时就可以等同了。不过,北魏洛阳涉及治安事务时才用坊表示居住空间,因此墓志所见城中居住区都为某某里。隋文帝正式在都城实行坊制,确立了坊在指代居住空间时的官方地位,由此才形成了坊、里官称和俗称的关系,但里代指居住区的用法并未改变,唐代坊、里的混用实源于此。  相似文献   

5.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定鼎洛陽時,"故都城制云,城內惟擬一永寧寺地,郭內惟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由此可知在孝文帝時期的洛陽城市規劃中,城郭之內本沒有爲私人營造佛寺留下位置。在孝文帝的規劃中,城郭之內的土地也不會處於閑置狀態,應已劃分爲各個里坊,在里坊中則疏密不等地分佈着大小不均的私人住宅。《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大量寺廟,基本都由這樣的私人宅邸改建而成。私人住宅轉變爲佛寺的方式,也就是常見於《伽藍記》的"捨宅爲寺"。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宝珠 《史学月刊》2001,(4):109-116
宋代洛阳城已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由于水土气候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历史、政治等原因,宋代洛阳园林之盛成为一大特色;宋代洛阳又是官僚麋集的城市,官僚集团中一些政见相同,利用会社组织,形成左右政局的政治力量。会社组织活跃,是其又一特色;宋代洛阳的经济远不如它在政治、园林方面的地位重要,但与开封之外的其他城市相比,亦属较为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成都将军街牌坊巷有一座无名氏功德坊,当地老百姓称作无字坊。坊是何许人所建?又为何无名无姓?原来这里面有着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道光年间,成都府新上任一位制台大人,从陕西原籍走马上任,仆从家眷皆随任同行,一路上朝行夜宿。这一日,坐在骡马轿车里的老夫人感到闷热,便叫仆人打开风雨帘透透气,不想旅途劳累加上天气闷热出了汗,偶感风寒,到了成都竟一病不起。这可忙坏了制台大人,急命四处打探名医上府诊治。新上任的老爷碰到急难之处,属下人等岂敢怠慢。成都府官宦仕绅皆纷纷呈上帖子推荐名医,上府探望送礼者更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方法,结合城市历史平面空间复原图及历代相关史料记载,以明、清时期嘉兴城中的坊区为研究起点,详细考证复原出明、清两代的城内街巷及坊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宋、元及明代前期的"坊"的实际形态,认为以《至元嘉禾志》为代表的宋元坊的史料系统中的"坊"实即巷弄和牌坊的混称;"以坊统巷"即坊街干道内含支巷。"以乡统坊"现象在嘉兴为常态,且城内明、清时期的坊区应与宋代的"界"有所联系,宋代嘉兴的城市管理应呈现由附郭嘉兴县管辖的乡、界、坊(巷)三级结构。  相似文献   

9.
隋唐洛阳城实行了严格的里坊制,普通百姓的居住区被限定在里坊内。里坊基本呈方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坊门,坊门严格按照律法定时启闭。以隋唐洛阳里坊门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壁画、碑刻等材料对坊门的记载,以及唐代建筑研究成果,可以推测隋唐洛阳城里坊门有单层式与城楼式两种样式,坊门屋顶采用级别较低的悬山顶。  相似文献   

10.
钱华 《南方文物》2005,(2):93-96
牌坊又称牌楼.最初仅是作为路口标志出现的,到后来发展成为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纪念性建筑物.诸如考取功名而建的状元坊、进士坊、解元坊、登科坊等;或以官职命名的尚书坊、鸿胪坊、殿院坊等:亦有为寡妇贞节守寡而建的贞节坊、节孝坊;为孝敬父母而建的孝子坊:  相似文献   

11.
黄敏 《四川文物》2020,(2):71-76
东魏北齐邺京里坊的设置沿袭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文献记载往往以里或乡里形式称谓居住地。然而有4方东魏北齐时期墓志,志文记载墓主的居宅异于常例,为某行某里,或某行某坊。通过对墓志时代及墓主身份等因素的综合研判,并结合史书记载,可知东魏初至北齐末,某行某里(坊)是邺京里坊称谓的一种常用格式。"行"的称谓源自邺京行经尉制度,行名与里(坊)名的连用,是基于城市治安管理角度所产生的隶属关系的呈现,在名称上反映了某行区域内里的管辖情况。且行名与里名存在一定关联,将行名与里名对照,可知邺京部分行名与里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福州古楼区南后街,据说是从晋代开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条不很宽阔的古街。自北到南,西侧有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称“三坊七巷”。坊巷之间多有历史名人故居.且亦多为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极富有时代的印记和地方的特色。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指出:福州的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南方现在保护得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可谓是古代南方的建筑工艺博物馆。在历史上,这儿居住着不少历史名人。是他们的高度文化素质和巧匠的结合才产生这种种城市艺术精品。“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的600亩,1988年被列为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辽金元是中国古代"城市革命"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空间上,由封闭到开放,由坊市制转变为厢坊制;在管理制度上,宋代以拥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府属都厢为标志,出现了个案建制城市。辽金元则以拥有专门行政管理机构诸京警巡院、路府节镇录事司、防刺州司候司为标志,出现了更多建制城市。在此基础上,金元时期形成了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古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于云瀚 《民俗研究》2000,(4):100-109
一、工商业者的组织 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社团组织在唐朝以前封闭式的里坊管理体制下是缺乏其发展的现实基础的.这一种把"里"或"坊"作为城市居民的基本聚居单位的体制,事实上已将居民置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且同里之人"少则同侪,长则同友,游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受,祸灾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和"①,因而难以形成较为固定的民间组织.唐宋以降,伴随着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特别是由于宋朝以后城市管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折,古老的里坊制渐次废施,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相对减弱,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增多,民间工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在此基础上,古代城市中除了政府的居民组织体系外,逐步形成了众多名称各异的工商业组织.  相似文献   

16.
徐暢 《中华文史论丛》2021,(4):141-164+403
弘農楊氏是通過移居都城實現"中央化",涉足科舉實現"官僚化"的中古世家大族之代表。入唐,楊氏越公房的後人數代同居於長安坊里,形成靖恭、新昌、修行、永寧四坊望。本文梳理了文人官僚白居易與長安新昌楊家的交往,兼及其與同坊官僚的交遊;復原科舉官僚在新昌坊私人空間的宴集,並發掘其社會文化内涵;相比與靖恭楊家的姻親,同居一坊的地緣因素,成爲聯繫白居易與楊於陵家族的紐帶,甚至左右了他們的政治立場與仕宦前景。由此個案可見唐中後期清流文化籠罩下,都城科舉官僚聯繫渠道之拓展,及對新社會流動規則之主動接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城市旅游经历了起步、兴盛、成熟和普及四个发展阶段,由事务型旅行逐步走向休闲娱乐,并最终成为一种城市化生活时尚。中国古代城市旅游活动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代城市旅游发展史上也不多见。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东京内城共有4厢46坊,其中的太平、乐台、新昌等21坊的相对位置已确定,另有22坊的框架被勾勒出来,以待日后补白.内城各厢里坊之间面积差别较大,坊内除民舍之外,尚分布有众多的衙署、官营手工业作坊等公共机构,形成了"官私杂处"的局面.宋皇城南御街两侧中央衙署的规划,开启了明清时期北京"千步廊"两侧为中央六部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新资料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与演变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即夏──西汉的形成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渡期;隋──唐的成熟期。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对于当今都城的设计与规划无疑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卫平 《史学月刊》2000,(3):95-102
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乓中唐宋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设置悲田养病坊,用以收养贫病老弱、残疾人及孤儿;宋代政府更为重视慈善事业,先后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慈幼局、漏泽园等机构,有针对性地对老弱、疾病、孤幼、死者进行救助,其计划之详尽、规模之宏大、设施之齐全、内容之广泛,在中国历史上二是空前绝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