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图书馆藏彩绘《九边图》,绘于崇祯后期,民国年间由汪申伯收藏。全图采用形象绘法,是现存《九边图》中形象绘法最为突出的地图,是一幅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反映出以直观、实用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人文传统,直到明末仍发挥着主要作用。首图《九边图》机构、方位错讹较多。不过,由于这幅地图很可能是明代最后一幅长城地图,反映了明末九边长城防御体系的全貌,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与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是明代许论在嘉靖十三年绘制的,该图描绘了包括镇城、关楼、卫所、营堡、驿站在内的多层次、立体性的长城防御体系。《九边图说》残卷东起镇北关,西至偏头关西,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是许论上呈世宗的副本。《九边图说》采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形象绘法,对当时流传的,目前研究评价甚高的"计里画方"与图例绘法并未采用,而是以直观、实用为目的,反映出明代仍然继承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人文传统。单纯以科学、定量方法衡量、构建中国古代地图史,是一种基于西方现代制图学的观念。这种方法并不符合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内在传统。作为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物价值。存世多个版本的《九边图论》、《九边图》,只有谢少南刻本基本反映了《九边图论》原貌,其他皆有所改绘。  相似文献   

3.
帛书“九主图残片”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定名为“九主图残片”的帛图(图一),最早曾刊布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中《九主》篇的注释内,帛书整理小组这样解释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所出帛书,发现有‘九主图’残片,现附在此,可参考。据《广川画跋》等书,宋代曾流传有‘九主图’今已亡佚。”  相似文献   

4.
大型古版画《报功图》王伯敏关键词版画,《报功图》《报功图》是古代一种大型的活版版画。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版画。这种巨型的古版画,已经发现的,至少在四幅以上,安徽博物馆、江西婺源博物馆各藏一幅,上海博物馆藏两幅。其中最大的一幅,无论画...  相似文献   

5.
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古代地图集》编审会议上,北宋《九域守令图碑》,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注目。经会议鉴定,确认它是迄今我国古代地图中,所见到的一幅年代最早,也较精确的以县为基层单位而绘刻的全国地图,决定编入《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一集(战国——元)》。《九域守令图碑》的发现,丰富了我国地图史学的早期内容,证明我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术领先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刘媛 《文史月刊》2023,(1):34-38
<正>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所谓“九边”是指由九大军镇构成的边防体系,《明史·兵志》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宣府镇是最早一批设置的军镇,其地位在明万历年间成书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有记载:“本镇形势,  相似文献   

7.
南京博物院藏有黄公望的一幅山水真迹:《水阁清幽图》(轴,纸本,水墨,104.7×67厘米,见下页图)。此图描绘山脚下丛树围绕一滩水濑,临水房舍三四间,中景为一平台被岚气与近境隔断,远处则绘一主峰向远处延伸。全幅气象挺拔、清润,是夏日碧木浓郁、湿润的景色。此件作品作于至正九年,上有黄公望题跋:“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华国锋同志到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时,赠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中,有一幅中国现代女画家临摹的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游春图》是我国传世最古的绘画精品,堪称稀世之珍。作者展子虔,渤海人,历北齐北周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入隋,为朝散大夫  相似文献   

9.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  相似文献   

10.
乾隆时期,宫廷绘画创作与收藏活动是空前的,不仅数量大,题材丰富,流派也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是乾隆汉装画像。已发表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汉装图计有18幅。其中属年节时令的3幅:郎士宁等绘《雪景行乐图》(共2幅)、佚名绘《岁朝行乐图》;宗教类2幅:丁观鹏等绘《洗象图》、《维摩演教图》;日常生活类13幅:董邦达绘《松荫消夏图》、张宗苍绘《松荫消夏图》、佚名绘《观孔雀开屏图》、金廷标绘《观妃渡桥图》、郎世宁绘《采芝图》、《平安春信图》、《阅骏图轴》、《观童子举  相似文献   

11.
汉轩 《收藏家》2005,(5):76-76
这是一幅与王翠《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宫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宫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人通屏的屏风上,  相似文献   

12.
正《稚川移居图》表现的是东晋著名中医药学家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还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乐远、陶复初、钱岳等7人的题跋,据介绍,这7人都是与元代画家王蒙同时或稍后的大学者、大画家或大诗人。此外,《稚川移居图》上还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王蒙共画了两幅描述葛洪移居罗浮山的画,还有一幅《葛稚川移居图》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是中国画表现山水技法创新的一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60年代,刚刚进藏的我,便听说拉萨有个大画家.名叫安多强巴。安多是他的出生地,强巴是他的名字。安多强巴的传世之作不少,在罗布林卡的新宫就有3幅壁画,一幅是2楼接见厅的《噶丹颇章政府僧俗官员图》,一幅是习经室的《二圣六庄严图》,一幅是1楼大厅的雄狮和猛虎图。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幅与王翚《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官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 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官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个通屏的屏风上,已经成为日  相似文献   

15.
<正>一年好景君须记,行乐图是人物画的一种题材,展现了主人公的休闲生活场景。2014年12月北京匡时秋拍"古代书画"专场上,一幅周道、上睿的《李煦行乐图》以1863万元成交,成为2014年"古代绘画专场"最大的亮点。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幅清代《李煦四季行乐图》,图中不但反映出主人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更因主人公与《红楼梦》中贾府原型的特殊关系,为红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图文资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地图,或以帛画,或以绢绘,或以石刻,或以纸印,流传至今的,只有汉代墓葬出土帛画《地形图》、《驻军图》及宋代石刻《华夷图》、《禹迹图》、《坠(地)理图》、《九域守令图》等少数几幅。明代,印刷地图开始普及,散见于各类方志之中;可是,绘制的地图传世的仍然极为少见。镇江博物馆藏明代绢本南京(部分)府县地图(简称镇绢本图),设色彩绘,制作精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本  相似文献   

17.
赵晶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1):91-106+111
周全《狮子图》呈现了真实狮子的样貌,代表了古代写实狮子绘画的最高水平。此图属于明代瑞应图中的一种,反映了成化时期撒马儿罕向明朝进献狮子的史实,是明代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及友好往来的重要见证。通过考察中国狮子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此图实际上是对幅《狮子图》中的一件,《狻猊图》及田义墓牌坊狮子浮雕,则为我们分析佚失的对幅以及周全《狮子图》的原始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鑫 《文物天地》2023,(12):34-37
明代,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三边总督府又设在固原。在军事防御方面,固原城发挥巨大作用,明代朝廷下令修筑固原城,这一事件记录在了《重修镇戎城碑记》上。另一块碑名为《金兴定三年地震碑记》,与《重修镇戎城碑记》颇有渊源。两块碑印证了固原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尔雅》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书。自汉迄于宋,研究《尔雅》最有成就的著作当推晋郭璞的《尔雅注》和宋邢昺的《尔雅疏》。北宋以前,经注与经疏的雕版皆分别单行刊刻,而到南宋始合注疏为一书,《尔雅》正如此。王应麟《玉海》云咸平四年(1001)九月,邢昺上《孝经》、《论语》、《尔雅》正义诸书,十月九日命杭州镂板,是应为《尔雅》单疏本的刊刻之始。 《中国版刻图录》中收录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尔雅》单疏本图版一幅。并附说明曰:“传世《尔雅》单疏宋刻本有三帙。1、黄氏士礼居藏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用此本,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绘本《黄河图》及相关史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有一幅不具作者与年代的长卷式绢本彩绘《黄河图》。经考证,此图是康熙帝亲自授命、由康熙朝河道总督靳辅延聘幕僚周洽、李含渼等人在清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684—1687)间绘制而成。周洽通过实地考察黄河并参照各地其他舆图,与李含渼等一起绘成两幅《黄河图》。靳辅于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将其中一幅呈奏康熙帝御览,后收贮于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现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另一幅在民国时期被北平图书馆舆图部收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周洽《黄河图》采用鸟瞰式画法,描绘了靳辅治理黄河、运河时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以及黄河下游两岸重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反映了清代的舆图绘制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图是仅存的几幅鸟瞰式水利图之一,也是最精美、最能代表康熙前中期绘图风格的黄河图之一,在中国地图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