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洁 《旅游》2013,(1):26-29
采访巧克丽,用了近乎半年之久,因为她一直在路上,想要抓住她喝杯闲茶聊聊闲天,实在是比什么都奢侈的事情。这个女人,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她呢?风姿绝代、妖娆妩媚、温柔婉约、潇洒干练……接触了几次之后,我发现很难找到一个或者几个词来形容她。她独自驾车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自驾走遍了泰国和老挝……  相似文献   

2.
亦苏 《贵阳文史》2010,(3):95-95
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4.
刘黎 《文史博览》2015,(4):15-18
本文先从筛茶、红枣桂圆鸡蛋茶、合合茶、交杯茶、抬茶、回门茶等六个方面,对茶在湖湘农村婚庆中的存在与文化寓意作了简单梳理。之后从“茶的物质特性暗合了文化主体对美满婚姻的渴求与祝愿”;“认知伦理,以茶为媒,重塑湖湘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充分利用与合理重组湖湘农村婚庆茶俗,纯化湖湘民俗、民风”三个方面重点写茶在湖湘农村婚礼中存在的文化价值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5.
读书     
《华夏地理》2013,(3):171-171
给人启迪的长城故事 “无巧不成书”。巧就巧在两个人都叫威廉,巧就巧在两个威廉都全程考察了中国长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书——《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书中,两个时空相隔百年的威廉,以他们考察探险中国长城的经历,向读者讲述了他们眼中过去和现在的中国长城,以及两个长城考察探险者非凡的经历和故事,揭示了中国长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6.
西和七夕风俗是第一个在我国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和的七夕风俗及乞巧歌,作为“秦风”的遗响,在继西周和秦之后陇南地区被边缘化的封闭社会环境中,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历史途程,能以比较完整的形态传承延续至今,意义非凡。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民节日不同,在其初期或原初的意义上,其参与主体是未婚的少女,在其后的发展中,逐渐把少妇这个群体囊括进来。节俗的内涵,主要是在“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六个环节组成的祭拜巧娘娘的仪式上,吟唱各种社会内容的乞巧歌。乞巧歌是社会历史和少女群体民俗的重要载体,乞巧歌是依附于七夕这一特定节候而产生和咏唱妇女的社会心理诉求的口头文学。故而,七夕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乞巧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乞巧”和“巧”。“巧”是妇女对人生的憧憬,是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他们改变悲苦命运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郭昭第 《丝绸之路》2010,(22):51-53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农历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仪式,充分体现了自然崇拜精神、社会协作精神与自我解放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北宋真宗和仁宗时期的茶利中存在着沿边折中虚估和售茶虚估 ,在计算茶利时需加区别。两种虚估的差额即用贴纳来解决。宋代各个时期的茶利构成不同 ,统计茶利时应深入分析。北宋前期官府榷茶利率一般为 1 0 0 %—2 0 0 % ,在茶利的分配中官、商获利较高 ,园户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玉雕作品中有一部分俏色巧雕玉器,可谓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俏色巧雕是中国传统玉雕工艺中的一种常见手法,指的是在一块玉料上利用玉的天然色泽去雕刻,颜色运用得非常巧妙,玉石中的杂质因为俏色巧雕能够变废为宝,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的古代玉器中,就有一些俏色巧雕的玉器,种类涵盖了剑饰、玉璧、带  相似文献   

10.
徐一菲 《神州》2020,(6):20-20
德炉居是巧生炉的升级品牌,“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德炉居在巧生生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品牌和文化的创新,倡导素食文化,以“德”作为品牌文化的根基。本文就德炉居的品牌起源与文化创新进行了简要概述,立在通过“德炉居”这一品牌,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至善至美的文化精神传递给更多有缘之人。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茶在物质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可从文献、实物和图像三方面对汉代茶的历史文化面貌进行考察。文献中茶的多重指向符合其区域分布特征。茶叶遗存的鉴定依赖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茶器通过文字标识、使用痕迹、组合及功用考证得以确定。在汉画像中,神农有着多重属性,茶被纳入百草之中,茶和茶器在庖厨图和宴饮图中得以表现。茶在汉代的饮食结构尚未突出,药用功能并不明显,并在特定的阶层中流行,且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在地域分布上,汉代的茶向北已经传播到了山东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杨乃运  薛村平 《旅游》2015,(3):96-101
茗,茶的通称,故有品茗、香茗、茗汤之类的词。也有茗仅指茶的嫩芽或以晚来的茶为茗之说。不管是指一类茶还是所有茶,它都和茶脱不了干系。古人恐怕是只用茗称茶的,现在,在日常生活里,有人热衷于用茗称茶,是茶这个词太大众,太老土,用茗就显得文雅,有知识,有涵养,身份由之也显得高贵一些,挺给撑面子的。壶,茶壶也好,酒壶也好,水壶也好,尿壶也好,计时的壶漏、游艺性的投壶也好,都叫壶,没有粗雅之分,想与众不同的无可奈何,只有随大溜。好在茶有茗之称,茶壶用茗壶冠之,就有了书卷气,玩茶壶的也随之布尔乔雅起来。茶  相似文献   

13.
凌音 《旅游纵览》2017,(3):40-45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神农氏尝百草遇茶,到茶圣陆羽之《茶经》,记载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传播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斯里兰卡高地红茶与中国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及阿萨姆红茶并称世界四大红茶。特别是近些年,斯里兰卡红茶格外受到国人的推崇。于是,自诩为茗茶爱好者的我,在斯里兰卡采茶叶、观制茶、品香茗……且听我将寻茶的故事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4.
信阳著名物产简介文/夏勇刘启明茶叶信阳茶叶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光州茶列为淮南茶的上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品评。信阳毛尖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湖碧螺春等共享盛誉,1990年在全国名优...  相似文献   

15.
简话中国茶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甘肃民间也流行一句禅语:“茶味禅味是一味。”那么,为什么会有“茶禅一味”之说呢? 茶,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原产我国。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还未出现过,自唐代始见,是唐人把古“蔡茶”的“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  相似文献   

16.
冯兵 《贵阳文史》2006,(5):38-39
贵阳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贵州启新包装有限公司、贵阳启新茶艺天地茶艺馆董事长魏启民先生,祖籍贵阳,此前在台湾一直从事茶产品的包装。上世纪80年代回贵阳探亲时,四处考察发现大陆特别是贵州茶产品包装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便迁厂贵阳,他一开始只卖台湾茶,后来对贵州茶实地考察后,发现贵州茶比外地的茶还要好。移师贵州经营逐渐走好1988年,魏启民先生来贵阳探亲时,发现贵州茶无论是口感,还是其它方面都比别的地方的茶好。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1989年,他把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但…  相似文献   

17.
丁超 《丝绸之路》2008,(5):37-39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8.
古茶民史记     
水伊 《世界遗产》2012,(4):22-27
茶是什么?谁发现了茶?谁种植了茶?谁开发了茶?谁理解了茶?谁应用了茶?茶的乡在哪儿?谁让茶和水相遇,制造了茶杯里的江湖?古茶树身世邦崴古茶树已经超过一千岁了。一千岁的树,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老,比如,白发苍苍,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她,就知道什么是绿鬓如云。听风,沐雨,看云,朝日,拜月,然后尽一棵茶树的本分,努力长出新芽嫩叶,开花结果。一千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茶趣     
<正>在200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鲁迅收藏的清宫贡品茶膏,现身在公众面前,震撼了茶界,对鲁迅喜欢品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生活中,鲁迅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他15岁时就逐字逐句地抄录了陆羽的《茶经》。据许广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