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泾渭清浊之辨张书城澄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这可以说是两三千年来的一桩公案。《诗·邶风·谷风》的原话是“泾以渭浊”,好象是说“泾水让渭水弄混浊了”。言下之意当然是“泾水清,渭水浊”。但是《后汉书·党锢传》却说“渭以泾浊”,又好象是说“渭水让泾水弄混浊了”...  相似文献   

2.
<正> 春秋时期水稻在北方黄河流域许多地区都有种植,史念海先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一文中,曾根据《诗经》的记载,列举了今山西西南部、陕西泾水流域和渭水岸边都种有水稻。《左传》隐公元年八月《传》云:“有蜚,不为灾,亦不书。”又庄公二十九年秋《经》亦载:“有蜚。”《传》云“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  相似文献   

3.
西周遗存     
《文博》1997,(3)
陕西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区域.目前,全省已发现西周遗存1100余处(其中少量遗存的时代可能略早或略晚于西周),远多于其前的夏、商时期,其中关中地区约占总数的77%,陕北和陕南分别占17%和6%。在关中,西周遗存密集地分布在渭水及其支流泾水、汘水、雍水、(氵韦)水、畤沟河、美阳河、漆水、沣水和洛水流域,并呈现出自东向西数量猛增的分布特点(其遗存数,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是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10倍以上)。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聚落遗址一般包括有居址、生产区和族墓地,一些大的聚落可能是西周畿内的诸候国或各级贵族的采邑.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安阳殷墟是我国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的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分布范围相当广阔,面积约在24平方公里以上。小屯一带,古地名叫北蒙,又叫殷。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决定“震动万民以迁”。他率领贵族和平民离开了原来的都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西渡黄河,把都城迁到殷。在这里共传八代十二王,建都二百七十三年。这段时期被称为殷代,历史上也常常把商朝称为殷朝,或者殷商。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即殷纣王)时,周武王联合西方各诸侯方国,对它进行讨伐。在牧野(今汲县南)大战中,商兵“前徒倒戈”,纣王兵败自  相似文献   

5.
关于成周八师(即殷八师、东八师)的来源,一般认为西周时期,王室在西六师之外,又在故殷设置了八师军队,用于镇压殷人的反抗,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说:“周公召集商旧属国,来替殷顽民筑城造屋,新城很快造成,号称成周,同时召集周属国,在成周西三十余里筑城,称为王城,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可以确定: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商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商周更迭的牧野之战发生在距今3000余年前。战争背景商汤建立商朝后,由于在殷(今安阳)建都达273年,故后世称作"殷"或"殷商"。在殷商时期,据《卜辞》记载,商朝有"王作三师,左、中、右"之说。  相似文献   

7.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8.
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陇县店子村四座周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中铁路考古队水(今作千河)是渭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今甘肃华亭县境内关山,东南流经今陕西宝鸡地区的陇县、千阳和宝鸡县,在宝鸡市卧龙寺以东流入渭水。商周之际,千水河谷曾是周族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交往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最近缀合的《小屯南地甲骨》4050和《小屯南地甲骨补遗》244卜辞与《甲骨文合集》32384同文,经过彼此互补和研究复原,版上卜辞的商王世系证明《史记·殷本纪》的世系比过去设想的更为可信。卜辞中的“父乙”只能是小乙,更进一步表明历组卜辞属于武丁至祖庚时。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6,(2)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在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十多岁上学时,学到一则成语:泾渭分明。老师解释说:泾水清,渭水浊,泾水汇八渭水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两件事的好坏截然有别。我听了感情上很容易接受,并且有点引以自豪,因为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叫洪河,就是泾河一条支流。泾清渭浊,这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固定观念。观念可以固定下来,而山川河流永远是不断改变的,所以人就会被旧观念所误。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9,(10)
丰、镐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长安县内,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殷,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近三百年间,它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立西周王朝的周族是兴起于陕西西部的一个古老部落。相传周的始祖名弃,是个富有农业生产经验、受人敬重的首领。传说  相似文献   

13.
翟霖林 《文博》2013,(4):29-35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主体保持了一致。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到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4.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我国奴隶社会形成于夏代前期,发展于夏代后期和商代前期,强盛于商代后期和西周,瓦解于春秋。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商汤灭夏桀,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纣,相传十六代、三十一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商王朝的地域很大,东濒大海,西达陕西西部,南逾湖北、江西,东北至辽宁西部地区。在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商代文化。《史记·殷本纪·集解》说:“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尚书·盘庚》篇也说:“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商代前期,从商汤到阳甲(十代、十九王),在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有五次迁徒。从地域上来看,在河南中部、东部、山东西部,沿黄河两岸一带地方迁移。商代的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一世纪),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  相似文献   

15.
商周是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有关周代的礼仪制度在古代典籍中有详细的记载,商代礼制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即已慨叹其不足徵。从考古与文献资料我们知道商周制度多有继承,本文试图在以往有关殷墟甲骨卜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周代礼制的相关内容,对殷卜辞中商代周祭肜祭的仪节、仪法做一次较为系统的考察。卜辞肜祭是商王室的宗庙常祭,文中尝试论证了卜辞“肜夕”、“肜日”、“肜龠”都是肜祭的相关仪节,并与周礼所载天子、诸侯的宗庙时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去探求商代礼制的有关内容。鉴于以往学者对卜辞周祭三类五种祭祀内容的限定过于狭窄,本文尝试放宽相关卜辞的范围,凡与周祭有关的资料都依内容做出归纳,并讨论其在周祭中所处的位置,以期对商代祭礼的了解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6.
殷的“上帝”与周的“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不少与“帝”或“上帝”有关。帝字有多种字形。这个帝或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被称为“至上神”。对此,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已在《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长篇宏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由于殷代卜辞的帝,有的又作为祭名即为禘,意为祭祀;而且还有个别殷王亡后又被后代尊为“帝”以配至上神,或有时王称号“帝乙”、“帝辛”者,所以在研究中为避免混乱,便以“上帝”代表“至上神”的“帝”,而将陟降上帝左右的先王所称的“帝”则在前冠以“王”字称为“王帝”。本文亦将采取这个比较适宜的称呼。在殷代卜辞中还同时存在“天”字。天的字形,也有几种。这个天字,在殷卜辞  相似文献   

17.
汧水(今作千河)是渭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今甘肃华亭县境内关山,东南流经今陕西宝鸡地区的陇县、千阳、宝鸡县,在宝鸡市卧龙寺以东与渭水相会。商周之际,汧水河谷是周族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相交往的重要通道。河谷台地上遗存不少商周时期的遗址、墓地。近年来,在陇县、宝鸡县发现了  相似文献   

18.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章中谈到“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又说“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玉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作殷朝”。还说“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西北发现了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那里是殷都的废墟,叫作殷墟’。”这里提出了三个含义不同的概念,我们略加辨析。什么时候称商呢?商,在汤未建立国家之前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名字,在汤建立国家以后,则变成了国家(王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商(殷)王帝辛(殷纣王)灭亡。《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相似文献   

19.
自从确定“腰坑”这一考古学术语以来,腰坑葬俗文化已逐渐成为考古学、民俗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近年来对此葬俗做过研究的有郜向平、王志友、杨毕、谢日万、朱海仁、胡庆生、彭文等,以及日本学者井上聪。最近,笔者曾对陕西地区腰坑葬俗的情况进行过肤浅的研究。而此文撰写的目的,是通过对商周时期关中地区腰坑葬俗的具体探讨,以期理清该葬俗在周族、殷族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二千纪的后半叶,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存在着被后世称为“殷”的古国,即商王朝。依公元前2世纪编著的《史记》之“殷本纪”的记载,这一国家兴盛了50 0年以上,随后被来自西部的新兴国家———周所灭。那么,殷商灭亡后,曾经组成王朝的各种组织与文化传统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解体的,抑或被继承下来的呢?这一问题是探索商、周国家性质时十分耐人寻味的课题。尽管数量很少,但还是有若干文献述及这一时段的情况。关于周王朝在“克殷”后对黄河下游原商人领地采取对策的记载,就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