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明科 《沧桑》2014,(6):62-6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创造性地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习裕军  张娟 《攀登》2007,26(6):14-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并促其由弱而强、由低级到高级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由"建设"到"发展"的演进,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征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讲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当今,我们讲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点要讲到,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众多学者对所谓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时间说法不一,内容不明确,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时空上相冲突。中共九大提出的"基本路线"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故不能将它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立场,与"左"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批判两种思潮的错误观点,从理论上回应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不断深化和创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论断,最终形成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6.
叶昌友 《安徽史学》2005,2(6):69-73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的追求,正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这一演进逻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  相似文献   

8.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政治、信仰危机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日益削弱;而这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了"孤岛繁荣"的奇迹,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彰显;在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陡然增加.这些因素构成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直接诱因.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完成"一五计划"和欧美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1933年间达到高潮,其后,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而逐渐趋向低落,并最终被掩盖于抗日战争的浪潮之下.概言之,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大致可以分为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以及追求社会主义三个既有联系而内涵又各有不同的层次.与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相比较,3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思潮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气息和缺少理论上的建树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要任务。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有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而本文则是从文艺发展的角度,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和具体联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会主义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欧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延续,但东欧社会主义自始至终是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磨擦中前进的.苏东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挫折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过错,更不能归罪于十月革命.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对十月革命这样的历史性事件,需要作出客观而又明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长期自主探索得出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的道路;"中国梦"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深刻洞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美好愿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伟大梦想。两者存在着路径与目标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途径,而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宏伟目标,起到凝聚力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必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唱读讲传"是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如何把"唱读讲传"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关键在于大学生对"唱读讲传"活动的认同,因为认同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唱读讲传"活动能否持续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深入大学生心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徐艳霞 《沧桑》2013,(2):88-93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增强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尤显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效应的具体路径,最后提出在引领和认同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概念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后,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形成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体系.辩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概念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后,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形成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关于"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概括,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旋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只有巩固和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十五大正式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扮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继往开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发展"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