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官窑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而南宋窑又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之别。这种划分法是根据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与叶寘的《坦斋笔衡》的记载而沿用至今的,两书记载略同,但均佚。现将《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转引的《坦斋笔  相似文献   

2.
关宏 《收藏家》2016,(8):85-90
一、关于北宋官窑的文献记载 宋代文献中涉及北宋官窑的史料只有两笔,其一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中所收宋叶寘《坦斋笔衡》,另一是同为陶宗仪撰《说郛》中所收宋顾文荐《负暄杂录》。两书所载略同,但有小异。据《南村辍耕录》①卷二十九引《坦斋笔衡》"窑器"条云:  相似文献   

3.
李桂阁 《收藏家》2008,(1):76-80
一、窑址概况宋金时期,河南窑场林立,瓷业繁盛,在全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于豫西南内乡县的大窑店窑就是这时期烧青瓷的重要瓷窑之一,窑址就在县西25公里的岞岖乡大窑店村一带。内乡县北宋时属邓州,所以该窑就是文献中提到的邓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相似文献   

4.
赵文军 《收藏家》2000,(6):44-46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  相似文献   

5.
科技研究为官哥等窑的时空定位提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方法,讨论和研究了宋室南迁后建立的老虎洞窑和《坦斋笔衡》中所提到的内窑、修内司官窑之间的关系;老虎洞窑对汝窑及郊坛下窑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越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所烧制青釉瓷在技术上的相互影响以及老虎洞窑宋元两个地层所出土的瓷片与南宋官窑瓷和传世哥窑瓷的时空定位。  相似文献   

6.
张宇 《神州》2011,(22):70-74
淡青、粉青、月白,宋官窑莹润温雅的釉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南宋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曾这样赞誉宋官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短短16个字,却道出了其中的优雅与尊贵。宋官窑,本为宋代朝廷专设的窑场,但翻开历史文件,对宋官窑的记载却廖若晨星,它如误落尘世的佳人,再难寻觅倩影。  相似文献   

7.
郭灿江 《收藏家》2012,(3):41-44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在宋代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烧造而名。对于汝窑创烧的起因,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记载,说明汝窑是在接受宫廷的任务后,开始重点烧造供宫廷所用青瓷器的。正是由于皇家和官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陶瓷史上“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文物寥若晨星而后来文献记载未尝间断。早在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内即曾谈及“汝州新窑器”而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坦斋笔衡》内也曾说道“汝窑为魁”。  相似文献   

9.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  相似文献   

10.
俞天 《收藏家》2002,(3):35-37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应设在汴京城西北隅的皇宫后苑。  相似文献   

11.
复议宋官窑青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宋代有汴京、修内司、郊坛下三处官窑,由于北宋晚期有诏令汝州造青窑器之记且宫内大量使用汝瓷,遂有汝官窑之说。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处窑址,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宋官窑的材料。且有人把新发现的汝州张公巷青瓷窑址和北宋官窑联系起来。本文不仅是作者对考古所发现新材料的思考,也是对近年有关两宋官窑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修内司窑的正名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宫廷所需瓷器由官办瓷窑生产,简称为官窑。宋官窑创烧于北宋徽宗时期,南渡后,“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据文献记载北宋官窑有汝窑、钧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窑与郊坛窑,凡四种。 近年来,因北宋的汝窑、钧窑,南宋的郊坛官窑等遗址的陆续发现,使宋代官窑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而对于南宋修内司官窑,由于缺乏对有关文献记载的研究,又因其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则往往被加以否定,故对修内司官窑及其产品的特征,目前尚缺乏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后期只存在郊坛下官窑一处。但是,通过对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的考察,作者认为,南宋后期与南宋前期一样,也有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从建立之日到南宋消亡之日,一直都在乌龟山麓经营窑业,而修内司官窑,则于13世纪10年代前后从老虎洞搬迁到了望江门内金钗袋巷。  相似文献   

14.
李喜宽 《南方文物》2015,(2):138-149
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 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有关北宋官窑的研究,目前最为紧要的课题是证明北宋官窑的所在地。对此,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北宋官窑位于北宋时期的京都汴京,这种说法从北宋官窑研究初期开始就成为了主流;另一种说法则否定了北宋官窑在汴京的说法,指出北宋官窑在当时的汝州。其中,第二种观点的核心依据是《坦斋笔衡》中提及的"京师"与《老学庵笔记》中的"惟用汝器"的解释。作者在本文中对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依据进行仔细分析,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并不符合逻辑。因此,作者仍然支持北宋官窑位于汴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虎洞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考古发掘获取的层位学依据,对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器和窑具标本作了基础性分析研究。作者认为老虎洞窑是南宋中期始烧的官窑,其以瓷片堆积坑为代表的主要产品特征与乌龟山官窑晚期阶段的产品相似。南宋老虎洞窑不是文献记载的修内司窑,所谓修内司官窑可能另有所在。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可谓中国陶瓷考古学史上一件大事。现在,即便掌握了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谓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对于重新讨论,则是个很好的时机。作者将关注点置于清凉寺汝窑出土品中的陶范。它们制作极为精致,马上令人联想起关于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著名描述。作者认为,南宋官窑"澄泥为范"的目的不单是实现产品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满足朝廷制定的规格——"样"(官窑)。"澄泥为范"应该作为考量官窑的一项重要指标。若看宝丰清凉寺汝窑址出土的陶范,以碗、盘等器种的外模为代表,泥料极为致密,表面相当光滑,做工精细,生动诠释着"澄泥为范"的含义。实际上,南宋官窑的"澄泥为范"在北宋末期已经现身于汝窑,也就是说从汝窑开始到之后的官窑,构成了一个"澄泥为范"的谱系。汝窑窑址的发掘说明了当时生产不仅有陶范成型,还存在素烧成型、制品单一、满釉支烧、次品瘞埋(次品集中处理)等,都体现后世官窑的主要特征。《负暄杂录》、《坦斋笔衡》所记的北宋"官窑"仍是未解之谜,目前也无法结论,暂先不说北宋官窑的问题,重要的是,单看以上分析,汝窑实质上已经具足了作为官窑的条件。目前,虽无法断言汝窑的性质,但从本文所选的"澄泥为范"这一视角来看,至少可以确信,汝窑是宋代官窑青瓷谱系中应该靠前定位的一处重要窑场,真正意义上的宋代官窑青瓷发端于汝窑。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08,(12)
据文献记载,修内司窑是宋室南渡后在行在所临安建立的第一座官窑。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发现窑址,关于该窑存有争议。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为解决修内司窑的问题提供了契机。随着窑址发掘资料的陆续公布,多数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址南宋层即为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但也有不少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19.
宋官窑论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代官窑问题,是陶瓷考古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由于郊坛官窑的发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对郊坛官窑的产品特色及装烧工艺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但是在有关文献的研究方面还有些明显的错误相因不改,例如:把绍兴十三年烧造郊祀大礼所用陶瓷祭器的活动做为郊坛官窑出现的证据,其实这些陶瓷器是平江府制造的,与郊坛官窑没有关系;在引用叶寘《坦斋笔衡》的时候往往把“中兴渡江”四字所指的年代误为建炎元年,其实高宗为金兵所逐渡江南逃的事发生在建炎三年。在引用史料方面出现的疏漏,势必影响到结论的正确性,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稿,望得到同行师友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3,(7):74
三晋大地千百年来藉石炭(煤)存量和使用的广泛,一直都窑火炽烈,见于文献记载烧制过窑器的县有30多个,山西无疑是中国古代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书配合"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系统展示山西窑业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