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通过对西周金文中画和金豙二种赏赐物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前者指画呻(轸),即古车上的轸木;后者指古车上用来贯马辔的铜环.  相似文献   

3.
甲骨中的“箙”字是象形字,典型字例可参看《甲骨合集》中的320、473。《说》云:“箙,弩矢菔也。从竹,服声。《周礼》仲秋献矢箙。”  相似文献   

4.
连劭名 《文物春秋》2003,(5):20-20,77
<正> 一、释平甲骨文中的“平”原作“■”,字从臼从用从土,是一个会意字。完整的字形见于西周初期的《小臣(?)鼎》铭文,象人手持农具平土之形。“用”象征农具,可能是“(?)”,《诗经·臣工》云:“(?)乃钱(?)。”毛传:“(?),锄也。”《国语·齐语》云:“挟其抢刈耨(?)。”韦注:“(?),(?)也。”《释名·释用器》云:“(?)  相似文献   

5.
6.
殷墟甲骨文中所见殷商时期的军礼主要包括有:将敌情告之先祖并于庙堂谋议的告庙与谋伐礼;反复占卜慎重选择领军大将以及隆重的册命礼;为得到神祖护佑而将宗庙里的神主迁出随军的迁庙主和立军社礼;立旗集众和请求人力与物资支援的立中和乞师礼;以田猎形式进行演兵习武和军事检阅的蒐狩和振旅礼;战后向神祖报告征伐所获以及杀俘祭祖的献捷与献俘礼。当时的军事礼仪中充满了崇祖信鬼色彩,占卜贯穿于全程,某些事情如选将等殷人极为慎重,战后的杀俘献祭则严重地保留了原始遗风。后世文献以及周代金文所见的军礼大项,殷商时期多已存在,只是具体仪节因甲骨文的简练而无法详知。  相似文献   

7.
方稚松 《中原文物》2007,5(1):83-87
甲骨文中的“■”与金文中的“■”应为一字,可释为瓒;“■”就是金文中的“■”,应释为祼。此外,文中还对旧有甲骨卜辞中几个可能与祼、瓒相关的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殷墟甲骨文中的称谓“亚”不仅不限于商王室使用,且兼含女性,在王卜辞中部分“亚某”能祭祀商王,商王亦可祭祀部分“亚某”。称谓“亚”可与马、小臣、史、射与侯、田、任等职官名或诸侯名兼称、连称、并称,表现出职事不定、等级不清的特点。基于此,作者推测“亚”应该不是某种政治名号,而当为宗族称谓,是次级宗族成员的身份标识。在商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下,作为王室小宗的“亚某”频频受到商王的指派与任命,称谓“亚”被逐渐赋予政治属性,至西周时发展成为职官名。  相似文献   

9.
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射礼是按照一定的规程所举行的弓矢竞技行事,通常认为属于周代的礼制。然据近出甲骨文金文材料确知,逐渐脱离宗教权威支撑而用来体现贵族子弟矢射技能高下的射礼,早在晚商就已经流行,周代不过是继承而有所革替而已。晚商射礼,是商王暨各方贵族阶层成员参预的弓矢竞射札,通常习射于水泽原野处,泽畔建有与习射相关的建筑设施,又连天累日举行,以“(?)弓”、“迟弓”、“疾弓”三射作为竞技规则,注重用弓暨弓法,视射获猎物无废矢进行颁功贶赐,射后有享祭先祖之礼。周代射礼,实当源自殷礼。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正确解释甲骨文中的大多数辞例。对于一些迄今理解尚有分歧的疑难辞例,应尽可能地通过同版或同文关系,甚至其他卜同事的关系,来思考这些疑难辞例的辞意。若卜辞辞意难以推知,可以暂从语法学等角度对卜辞中的某些疑难字作词性上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代各种结构类型字分布比例的不同,反映了字构形方式的演化。殷商时期是以表意的构形方式为主。西周金中,形声结构明显高于表意结构的比例,这表明西周时期汉字构形是以形声构形方式为主。如果就新增字来看,可以说西周时期形声构形方式几乎就是唯一能产的构形方式。  相似文献   

12.
铜铙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较多,类型也很复杂。关于南方铜铙的年代,最早的一般断为商代,晚的为西周,也有一律断为春秋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13.
14.
殷墟花园庄东地卜辞的行款表面上看较为复杂,但实际上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为:卜辞基本守兆,在卜兆上方由内向外契刻,至兆干后再沿兆干外侧下行。由于卜辞字数不同,有的未至兆干即止,有的刻至兆干下方后再内行或外行。此外,相关卜兆的数量与排列方式、卜甲上卜辞条数的多寡、卜甲上可供刻字的空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卜辞的行款。了解、掌握花园庄东地卜辞行款与卜兆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王卜辞与其它非王卜辞的行款规律,对深入探讨商代后期的占卜制度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孙明 《四川文物》2021,(2):38-45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三角形加强筋技术主要用于觚、尊、簋、卣、壶、瓿、盘等圈足器的底部与圈足连接处,纵向延伸,上端较粗,承接铜器外底,下端向下延伸逐渐变细,多为等距或对称分布。加强筋的大小、数量多少的设置,根据器形因器而异,铜觚器体修长,圈足较高,加强筋多为2条或4条,纵向延伸较长,而铜簋、方彝等,底部面积较大,圈足粗矮,加强筋数量相对较多,纵向延伸较短。三角形加强筋技术起源于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陶鼎、铜鼎鼎耳与口沿连接处采用的加强筋技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延用至春秋早期。商代晚期圈足铜器上使用较多,但又不仅限于圈足器,部分带鋬器,如爵、斝等,鋬的两端与鋬下腹壁连接处也有发现。其功能在于防止铸件连接处因凝固收缩的应力作用而出现裂纹,强化圈足器器底与圈足之间连接。  相似文献   

16.
郑光 《华夏考古》2007,(3):149-15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一部优秀的考古发掘报告,又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甲骨学著作,本文从报告体例、科学性和技术水平、资料的价值、著者的研究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价。指出该书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9~11月,为配合安阳至林州的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市西高平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发现先商时期、商代晚期、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尤以西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出土陶、石、骨、蚌、玉、铜器等遗物,为了解安阳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西周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商代晚期的王畿地区在商灭亡后的文化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甲骨卜辞所见的商代献捷献俘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军礼中的献捷献俘礼,殷墟甲骨文有所记载。就卜辞所见,殷商时期这一礼仪主要包括反主、逆俘、奏恺、献捷杀俘祭祖等仪节。文献中所言的"饮至"、"大赏"等虽因卜辞简练而无法清楚,但根据其他迹象判断也应存在。殷代军礼充满崇祖信鬼的色彩,占卜贯穿于其中,杀俘献祭则保留了明显的原始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