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考智 《神州》2013,(12):36-36
索伦鄂温克的蒙古包称"鄂儒格就",它的骨架是由罕、托隆、鄂罗霍、乌科组成,覆盖在托隆上面的毛毡叫"乌额很",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建筑构造轻巧灵通,便于拆装,使其将有限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可以借助草原自身的粗犷优势,与大地坦荡起伏的曲线与绿草如茵的环境形成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鄂温克族在清初被称为“索伦”。当时所谓“索伦诸部”,既有属于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和鄂伦春,又有属于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明代和元代,对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泛称为“林中百姓”。更早的隋唐时代,则泛称为“室韦”。“室韦”意即森林。“室韦”与“林中百姓”都是当时中原对黑龙江一带的森林民族所加的笼统泛称,实际上他们并非单一的民族,也并非皆属同一语族。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车队开启了一条新的旅程,从唐蕃古道踏上雪域高原,朝拜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路线从格萨尔王诞生地开始,到格萨尔王建立的辉煌岭国,最终定格于格萨尔息逝地。全程历经藏地四大神山之一阿尼玛卿雪山(格萨尔王诞生地)、黄河源头、玉树草原、世外传奇达那寺(格萨尔王家寺)、石渠太阳部落、草原秘境松格玛尼石经城、世上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阿须草原,最后在德格新路海洗去征尘。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纪初叶(明末清初),我国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黑龙江上中游的鄂温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共有十二个大氏族,他们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酋长是叶雷、舍尔特库等;另一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石勒克河一带使马鄂温克部,是索伦部之一,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清朝时期隶属于黑龙江将军 ,设副都统衙门管辖该地 ,其下有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各蒙古旗与索伦旗等 ,民族成分比较复杂 ,有蒙古族、索伦族即现在的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之人。在清代 ,虽然当地多为蒙古族人 ,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蒙语蒙文 ,但蒙古王公贵族对呼伦贝尔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 ,蒙语蒙文未能作为这一地区的官方语言文字通行开来。呼伦贝尔地处边疆 ,中原地区的汉文化相对来说对其影响较小 ,汉语汉文在此地当时并未流行起来 ,同时该地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  相似文献   

6.
敖鲁古雅的精灵 经满归一路到达根河,沿石子路进发,摇摇晃晃两三个小时车程,几百公里的颠簸后,便可渐次深入大兴安岭神秘的腹地——敖鲁古雅乡鄂温克人居住的地方. 敖鲁古雅,在当地语言中是"杨树林茂盛"的意思.鄂温克驯鹿部落,就深藏在这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里.时值大兴安岭最美的秋季,金色的松针柔软地铺满林间草甸.当视野中出现白色的帐篷和木栏围起的鹿圈,鄂温克人的家便到了.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10日,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简称敖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将原居住在根河市北端满归镇附近的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搬迁到了根河市区西郊5公里处。  相似文献   

8.
10月7日,西藏户外协会发起的第四届徒步大会在鲁朗五寨举行。这次的路线是一路在加拉白垒和南迦巴瓦雪山的陪伴下,从中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区鲁朗林海穿越到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美的徒步旅程。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中国最后一支狩猎部落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在当地政府组织安排下,从世代居住的森林深处迁出,短时间内从“原始”跨越到“现代”,对他们的影响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0.
谢元媛 《华夏地理》2006,(9):98-119
2003年8月,中国最后一支狩猎部落敖鲁古雅的使鹿鄂温克人在当地政府组织安排下,从世代居住的森林深处迁出,短时间内从“原始”跨越到“现代”,对他们的影响到底如何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满文在清代的官方文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文档案材料为深入研究清代各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提供了以往各朝代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史料。清代北部边疆地区,或为理藩院监管下的藩部蒙旗,或为驻防将军统辖下的内属部落,其历史在内地汉文官书史志中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但在当地各级衙署的旧存满蒙文档案中,却往往有极为全面翔实的记载。正因如此,档案文献的有效整理运用,遂成了清代北疆地区及民族历史研究能否走向深入的关键。这一点在清代索伦(即今鄂温克)、达呼尔(即今达斡尔)两族历史  相似文献   

12.
蒙古贞部落是北方古老的蒙古部落,从内蒙古草原迁徙到辽宁阜新后,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农耕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贞草原文化,既传承了草原牧民文化元素,又融进了农耕文化特色,形成了蒙古贞草原农耕文化,反映了东北辽西蒙、汉杂居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蒙古贞草原农耕文化是中国草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研究,对促进新时期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     
正《喜马拉雅之灵》简介我国首部以珞巴族文化为题材、全程取景于米林珞巴族生存之地南伊沟的电影,成功入围2017世界民族电影节。影片以公元8世纪上半期,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位珞巴族青年达芒·另岽为拯救部落而展开的一系列历险故事。珞巴族当时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以狩猎为生,崇拜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部落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达芒·另岽为拯救部落族人,开启了寻找"生命之泉"的旅程。  相似文献   

14.
清初,索伦(包括鄂温克、鄂伦春族),达呼尔(达斡尔)族人移住境内,讷河地区成为这些土著人牧猎场区之一。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将这些土著人编旗划佐,建立了布特哈(满语为渔猎之意,译汉语为“打牲部”),讷河在布特哈辖区内。在满洲八旗内迁,东北实行封禁的二百多年中,索伦、达呼尔的青壮年频频被调远征。虽有汉军驻防,站民(驿站的站丁)、“流人”、“流民”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疆,屹立着绵亘南北的大兴安岭,兴安岭南段以西是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的东南是兴安岭的河谷地带。就在额尔古纳河以东,嫩江西北的广大山林、草原及河谷地区,世代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民族。鄂温克民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一样,对祖国的缔造作出了光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早期的布特哈打牲部落之内,索伦各牛录组成的"阿巴"与达呼尔各牛录编成的"扎兰",数目最初是不定的,随两族牛录数额的增加而变化。所谓三扎兰、五阿巴的格局,应是在康熙三十八年才出现的。扎兰与阿巴并非同类性质的概念,阿巴所指实为地域上的行政区划;索伦人在牛录之上的社会组织单位,应当与达呼尔人一样,都是扎兰。  相似文献   

17.
尧熬尔之谜     
神秘的名称 裕固人自称尧熬尔。相传在北方草原,“尧熬尔”一词的产生是这样的:古代北部亚洲牧民饱受世世代代的暴力、战争、分裂、压迫和不平,终于有一天,一个英雄在他的草原帮助下,统一了许多分裂的部落。英雄宣布要在人间建立一个让所有民族和部落的人民联合起来的国  相似文献   

18.
《世界》2014,(6):142-142
将高科技,强大的防护性以及GORE-TEX结合一体的SALOMONXULTRAGTX越野鞋,征服了一切复杂地形和多变天气,尽享自由的徒步旅程。  相似文献   

19.
萨满教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蒙古等到许多民族中,是近存晚斯宗教的一种。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翰尔族到五十年代初还保存该教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也有广义地指今天在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北美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有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受世代嬗递。  相似文献   

20.
自21世纪以来,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鄂温克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伴随时代的变化,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也融入了鄂温克人的生活中。生活环境的变迁促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也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