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 《民俗研究》2016,(2):133-139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陈浩天 《攀登》2014,33(5):108-112
我国公共文化之间的区域"鸿沟"和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存在,致使文化下乡的强农逻辑贯穿于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的文化传播进程中。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传播的强农逻辑表现出文化传播与农户需求的三重张力,即文化政策的推行与农户需求的脱节,传播媒介的嵌入与文化政策执行的异化,村落共同体的解构与城镇化的冲击。对于传播媒介的服务路向而言,有必要理清"三农"信息与政府服务传播的互动关系,依照农民的职业分化进行传播内容的更新,逐渐拓展多元媒介的宣传渠道,凸显"文化下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3.
牛光夏 《民俗研究》2020,(2):109-11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4.
共时性舞蹈传播和历时性舞蹈传播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人类舞蹈文化的历史。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量未进入文本本身的因素,即伴随文本。伴随文本跨越共时传播与历时传播,对符号文本的表意、解释及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一方面会促使伴随文本产生,另一方面舞蹈符号文本的传播严重依赖伴随文本,从而产生"伴随文本执着"。本文以锅庄舞在兰州市的传播为例,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伴随文本执着"特征。  相似文献   

5.
苗思露 《神州》2014,(2):278-279
近年来网络作为新兴大众传播媒介的载体,逐渐形成虚拟社会。本文旨在从网民群体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热点现象,如"自媒体"、"浅阅读"、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络"狂欢"。希望能够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帮助解读网络传播发展的效果与走向。  相似文献   

6.
周婧景 《东南文化》2021,(2):136-145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 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16—17日,由厦门大学历史系举办的"中华文化的跨境传播: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2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华文化跨境传播的路径、方式等议题展开。(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以儒学在海外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对港台"新儒学"、"新加坡儒学"及"波士顿儒学"三者进行比较,认为港台"新儒学"是继承的典范;"新加坡儒学"是整合的典范;而"波士顿儒学"则是创新的典范,并由此引申出对"文化迁徙"与"跨境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创造和意义关系的交流.它因人们的交往关系而存在并运用于交往关系之中.关系总是同传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假设无所不在.正是这些建立在通常假设意义的核心基础之上的"关系"理论造成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华人社会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因此,只有研究维系中国古代人际传播秩序的关系假设,才能正确诠释"仁"、"礼"、"忠恕"、"和为贵"等传统思想范畴在古代人际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近代史,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19世纪末基督教是如何在中国内地传播与立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入汾阳与立足发展,反映当时的"借医传教"。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VR)技术凭借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优势,可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助力下的博物馆文化展示系统能够改进传统博物馆固有的参观方式和展览条件,引发从"呈现文化"向"模仿文化"、从"静态展台"到"交互观展"、从"人在馆中"到"人馆分离"的传播场域与文化遗产形态变迁,使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走向智慧型与"活态"化。  相似文献   

12.
2017年4月10—11日,"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近4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以及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了口陈报告,从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博物馆传播理论、博物馆策展与设计实践、观众研究与评估和新社会形势下的博物馆使命五个方面,就"博物馆认知与传播"问题展开解析。博物馆传播的核心是观众,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多地关注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传播方式与策略,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的过程当中来,成为博物馆的合作者、积极发言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次会议为日后的博物馆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希望能够促进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对"感动中国"这一精神品牌栏目进行研究。"感动中国"自2002年播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学术界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但是,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对精神品牌栏目进行研究的还很有限。因此,本文从全新的视角,以相应的传播心理学效应以及榜样与受众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给出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驻客"是国内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与云南大理、丽江等地高度相关。研究发现,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具有3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作为云南旅游形象口碑传播的"把关者";二是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形象符号;三是作为一种更具影响力的人际传播渠道。近年来,在云南旅游形象负面化和污名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驻客在云南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对于云南打造和传播正面旅游形象、建设旅游强省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驻客兼具东道主和游客的视野,同时又不受东道主和游客视野局限,眼中的云南旅游形象美誉度普遍高于东道主和旅游者的认知,把驻客概念引入云南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过程,通过把驻客作为云南旅游形象的口碑传播"把关者"、整合传播驻客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打造以驻客为主体的网络传播领袖,可以有效提升和改善云南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从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餐饮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获得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的内在需求和桎梏表现。提出要依托"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平台,实现中华传统餐饮文化在宣传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依托互联网,坚持中华传统餐饮文化传播"本土化"原则,提出不断扩大中华传统餐饮对外文化传播的参与度的路径建议。推动中华传统餐饮文化"走出去",获得更深入的文化认同,传播好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Web2.0所具有的"社交网络"以及"个性化"等特征,使受众真正成为网络媒体的主体。在web2.0技术运用的网络空间,受众既可能是互联网内容的浏览者,也可能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服务的提供者、信息的传播者、行为的创新者。而随着Web2.0的发展,网络暴力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这表现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菜、张之洞、粱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地方精英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在"新学"的传播史上可说是厥功甚伟.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外省高校内迁贵州从事讲学科研活动,则标志着地方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进入了"质"的飞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冯小桓 《区域治理》2022,(5):105-109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产生与传播的谣言具有社会常态下谣言所不同的特点,因而虚假信息犯罪的认定与处理面临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殊性,如何妥当考量"谣言"的范围,厘清"虚假信息"边界,是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在采取合理确信原则下的主观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新媒体时代下,谣言有了新的特征与传播途径,针对此也就催生了谣言管控的新思路,且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即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社会化媒体也成为谣言滋生与扩散的"新营地"。为了验证此结论,本文将SARS时期的谣言事件与此次"谣盐"事件进行了简单对比,发现了社会化媒体中谣言传播的新特征。并着重对"谣盐"事件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其发生的原因及传播途径,得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中谣言管控的新思路,从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两方面简要概述。面对新媒体时代谣言发展的新特征,对于社会化媒体中谣言管控的研究将有助于补充谣言管控机制方面研究的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